胡苗娣
【摘要】: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代表形式,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然農村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學習還是比較薄弱的。怎樣讓農村學生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學好古詩詞是值得探究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了解作者、疏通字詞、激發(fā)情感三方面去研究。
【關鍵詞】:了解 疏通 品讀 體悟
一、走進作者內心,了解寫作背景
每一首詩詞都是作者在某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寫出來的,是歡快、愉悅的還是難過、悲傷的,是直抒胸臆還是借景抒情,都要看當時的環(huán)境、作者的心境。走進作者內心,了解寫作背景,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文,體會詩情。
1.設預學單子,提高學生鑒賞詩詞能力
關注學生的學情,借助預學,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讓教學真正為學生服務。在初學古詩詞時,筆者會在預學單上設計一些有關作者生平的問題,以促進學生理解本首古詩詞。如學習李白的古詩,貫看整個小學階段,李白的詩出現了5首:《靜夜思》、《贈汪倫》、《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獨坐敬亭山》,當然,筆者在教學時,還會適當拓展有關于此詩情相關的李白的古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從學習耳熟能詳的五言絕句到后來學習一知半解的七言律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找資料,自己去探尋,自己去發(fā)現。
2.補相關知識,全面了解作者寫作目的
根據學生預學單上的反饋,筆者在教學時會補充相關知識,讓學生在已掌握的基礎上更全面的了解作者。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探尋作者的生平時,往往尋找的知識點也不同。如二年級學生學習《贈汪倫》這首古詩時,對詩人李白的了解很多都停留在李白字太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上。而四年級學生在學習《獨坐敬亭山》時,對李白的了解,不僅僅停留在李白字太白的基礎上了,他們更多關注了李白的生平事跡,李白的懷才不遇。教師在教學補充相處知識時,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應該根據學情進行由淺入深的教學。
3.融作者內心,提升學生品詩詞的境界
學生在全面了解作者的基礎上,來品讀古詩詞,能更好的理解詩意,品出詩情。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這首詩借景抒情,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感悟李白當時內心的苦悶。學生了解了作者當時懷才不遇的背景,那么學生在學情的領悟上也更為透徹了。
二、疏通字詞注釋,明白詞句意思
1. 根據預學單子,疏通詞句意思
對于農村學生來講,預學的能力是極為薄弱的,在他們一如既往的預學中,預學只是讀讀課文,讀讀生字、新詞,農村學生課外知識積累得少,加上很多農村老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使得很多農村學生沒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沒有自己的見解,而古詩詞教學對學生來說更是難中加難。筆者認為,設計預學單,能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預學,提高學生的預學能力。作為教師,也能根據學情,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曾在教學人教版第九冊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這首詩中,設計了預學單,這樣課前有了預學,為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性作了很大的鋪墊,通過“盡”、“開”、“等”字一字多義,通過在不同語句中進行區(qū)分,為學生理解詩句中字詞意思提供了幫助。
2. 結合課后注釋,完善詞句意思
課后的字、詞注釋不容小視,把注釋放入詩句中,讓它們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在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中,“五嶺”、“烏蒙”注釋讓學生明白了“五嶺”、“烏蒙”地方名的出處。
三、品讀詩詞段落,悟出思想情感
1.結合意思讀詩詞,品古詩詩情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往往能夠發(fā)現,古代好多文人都喜歡借景抒情,抑或借物喻人,更甚者直抒胸臆。在古詩詞的教學目標中,也往往要求學生能根據古詩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但農村學生更擅長于記憶,古詩學完后,老師直接按照教學目標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抄下來,然后學生背誦。筆者認為讓學生結合古詩詞意思,自讀、自悟,品出古詩詩情。如宋代翁卷的《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在詩句字面意思上,我們看到了勞動人民的忙綠,也在忙綠中看到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
2.反復品讀古詩詞,引思想共鳴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時候大篇幅地講解,還不如讓學生細細品讀來得更水到渠成。 學生學習古代文人作品,不僅僅是了解詩意,體會詩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古代文人作品,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如學習宋代詩人的《題西林壁》: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怎樣讓學生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體悟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筆者認為讓學生在理解了古詩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同桌對讀、小組讀,齊讀等方式反復誦讀,讓學生在內心深處達到豁然開朗的感覺。
3.續(xù)寫古詩讀后感,激學習動力
說起讀后感,大家都不陌生。所謂讀后感,就是讀后對文本的所思所感。但運用于古詩詞,可能比較少見。古詩詞韻律感強,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在反復品讀之中,總能觸動學生心靈深處的某個點,是否點到為止?筆者認為有些詩詞可以讓學生寫寫讀后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動力。如宋代詩人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這是一首鄉(xiāng)愁詩,通過敘述寫信前后的心情,表達鄉(xiāng)愁之深。這首詩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讓學生嘗試寫讀后感,往往能從詩上品味出詩句的環(huán)環(huán)緊扣,收尾相應。體會出“匆匆說不盡”,“臨行又開封”的鄉(xiāng)愁之苦。
總之,讓古詩詞學習對農村學生來講不再是簡單的理解、背誦,而是要讓他們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和所學作品,深刻地思考人生。做到走進詩去又走出詩來,在一進一出間受到詩歌的滋養(yǎng)。當詩歌滋潤到心田,詩心上就會綻放出繽紛的花朵,讓詩心的覺醒去激發(fā)無限的可能,讓農村學生喜愛古詩詞,讓中國古代文學得到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