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詩歌鑒賞不僅是初中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還在語文考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但對于學生而言,卻是一項極易失分的題。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詩歌所描寫的故事不理解,對詩歌所表述的情感不清,是導致他們失分的最主要因素。那么為了解決這一情況,便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教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就初中語文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了解作者,明白主題
由于每一個詩人,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經(jīng)歷不同,所以他們詩歌的情感與風格也會存有差異。而在考試中,大部分是考一些名人的作品。如果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可以了解一些詩人的寫作風格,那么在賞析詩人其他的作品時,便可以有所借鑒,從而可有效提高自身對詩歌的賞析能力。
例如,如果學生要想讀懂詩歌,學會欣賞詩歌,首先便需要了解詩人,明白是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進而可以在此基礎(chǔ)上,體會詩人寫作時的情感。因此,學生可以去了解唐代詩人李白,清楚他主要生活在盛唐時期,受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他的詩歌風格是“豪邁奔放,清新飄逸”,且他屬于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也可去了解杜甫,清楚主要生活在晚唐時期,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所以他的詩歌風格是“沉郁頓挫”,屬于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且他有“詩圣”之稱;也可去了解陶淵明,清楚他是東晉詩人,向往田園生活,且詩歌風格多以田園生活為主。但在了解詩人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了解詩人的寫作風格與背景,便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所表達的含義。詩人寫作的風格只是代表他們所著作詩詞的主調(diào),并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學生在賞析中能夠靈活應用。
二、根據(jù)詩歌提示,定基調(diào)
要想提升學生對于詩歌的鑒賞能力,最重要的便是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而提高他們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根據(jù)詩歌中的提示,來為其定基調(diào)。那么詩歌的提示從哪里找?其實主要是從標題、注釋、作者等方面來查找。且學生往往通過對這些方面的查找與探究,便可找到詩歌情感的突破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他們對詩詞所表達情感的理解,進而有效提高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關(guān)雎》這一篇詩歌時,為了提高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教師便可以一引導的方式讓他們通過注釋、標題等方面開展教學活動。如學生在學習“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這一句時,學生們并不能完整地翻譯出這一句,那么教師便可以讓他們通過查看注釋的方式來理解詩歌的含義,即“關(guān)關(guān)”是擬聲詞,雌雄鳥相互鳴叫;“雎鳩”是一種水鳥,且他們雌雄形影不離;而“洲”為水中的陸地。然后學生結(jié)合以前所學的知識,便可以很快翻譯出這一句:“關(guān)關(guān)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陸地上。”最后讓學生按照這種方式,自主對詩歌進行理解與翻譯。從而在此基礎(chǔ)上,可以促使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是君子對淑女的愛慕之情。以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還可以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
三、啟發(fā)學生想象,增進理解
由于詩歌與現(xiàn)代文不同,它通常有著多層含義。所以,應當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再加上每個學生的個性與理解能力存有差異,因此,他們對詩詞內(nèi)容的感受也會有不同。且相對來說。中學生的心理正在向成熟化轉(zhuǎn)變,他們逐漸產(chǎn)生了自己的見解,那么在這個時候,教師應當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以便可以通過學生思想的碰撞,可以激活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氣氛,促使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進而在此基礎(chǔ)上,促使其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詩詞,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佚名《庭中有奇樹》這一首詩歌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思想情感,教師便可以在教學通過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從而在此基礎(chǔ)上,促使學生可以產(chǎn)生自己的見解,進而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如教師在學生讀完問斬過之后,可以向他們提問:這首詩屬于五言律詩還是五言絕句呢?不一會,便有學生回答:五言律詩。之后教師可以接著問:這首詩表達了什么場景呢?由于學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那么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想這首詩歌所描述的場景,在庭院中有一棵珍貴的樹木,開出了茂密的花朵,給整個院子帶來了勃勃生機,主人攀著樹枝,折下最美的一朵花,想要把它送給思想的人。這樣通過問題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對詩歌的內(nèi)容有一個具象的認識,加深他們對詩意的理解。
四、品味詩歌意象,體會情感
詩歌通常是山川、草木等客觀事物形象來表達詩人的情感。當然,這個客觀事物形象并僅僅局限于生活中的事物,還可以是通過情感意象來展現(xiàn)。意象是凸顯詩人情感的重要載體,讓學生掌握其背后的含義,是詩歌鑒賞教學的主要目標。
例如,學生通過詩詞的一些關(guān)鍵字,再加上結(jié)合故事寫作的背景可以描述出其所表達的情感。如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從“單、征蓬、孤”等詞來體會作者當時孤寂、憤懣的心情;在學習崔顥的《黃鶴樓》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從“不復返、空悠悠、愁”等詞來感受作者在異地漂泊的傷感以及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懷。在學習杜甫的《春望》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從“國破、恨、家書、搔更短、不勝簪”等詞來體悟作者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等等。與此同時,在進行詩歌鑒賞時,學生應注重對古詩描繪的景象進行分析,然后在結(jié)合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嘗試對其表達的情感以及志向進行分析。以便讓學生通過這樣的鍛煉,可以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
總之,通過詩歌鑒賞,可以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增強他們民族自豪感。在初中階段,要想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需要教師在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基礎(chǔ)上,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可以在此基礎(chǔ)上,提高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定期組織一些閱讀與朗讀的活動,以便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可以提高他們對詩歌所表述情感的理解,激發(fā)他們對詩歌鑒賞的積極性,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