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沅
【摘 要】心理適應,廣義而言包括生理適應、狹義的心理適應以及社會適應。所謂生理適應,一般指感官對刺激物的反應;心理適應是對環(huán)境變化作出的反應,包括自我改變和環(huán)境改變。狹義的心理適應,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機制來使人減輕壓力恢復平衡的自我調(diào)節(jié)過程。
【關鍵詞】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30-0249-02
大學新生,在本文中指全日制大學一年級學生。這部分學生大多都是剛剛脫離父母的庇護,到新的城市、新的集體,獨立開始嶄新的學習生活[1]。大學新生在對大學生活充滿渴望和向往的同時,也面臨著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問題。作為剛剛遠離家鄉(xiāng),來到外地讀書的大學新生的一員,筆者在生活和學習中,通過親身體驗、與伙伴交流中深刻體會到,大學新生面臨著諸多心理適應方面的困難和考驗,較為嚴重地影響了學習和生活的質量。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踐,闡述一下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不良現(xiàn)象的成因及解決策略。
一、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不良現(xiàn)象舉隅及成因分析
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不良的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不能自覺學習、不會與人相處、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沒有正確消費觀念等方面。
(一)缺乏平衡學習與娛樂的能力,導致學習效率下降
剛進入大學的學生,突然脫離了高中的繁重學習任務,高中時期緊張有序、兩點一線的學習規(guī)律被打破,一下子擁有了豐富的社團活動和不再被擠占的假期時間,他們很難實現(xiàn)學習與課余活動的平衡[2]。大學的學習本就比中學更加深入,再加上驟然失去老師父母的監(jiān)督、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面自然會略有松懈,這就會導致專業(yè)學習時間不夠或是學習效率低下而影響成績。甚至還會出現(xiàn)有些學生在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休閑購物,導致學業(yè)荒廢。
(二)缺乏對未來清晰的規(guī)劃,導致學習目標的迷茫
許多學生高中時期的學習目標就是“考上大學”,在專業(yè)的選擇上也可能會選擇遵從父母而忽視自己的喜好,這使得這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對學業(yè)、職業(yè)都缺乏規(guī)劃,缺乏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還有的學生高中時期學習是老師和家長“盯”出來的,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當擁有許多自主時間時又會茫然失措??墒请S著社會發(fā)展,就業(yè)情況只會愈加激烈,所以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壓力與一片迷茫的學習方向,使得他們產(chǎn)生了一種失落感和迷茫。當學習的目標不明確時,學生往往難以有熱情地自主學習。
(三)缺乏溝通與包容能力,導致同學間不能和諧相處
對大部分沒有長期在學校寄宿經(jīng)歷的學生來說,在短期內(nèi)適應與許多人共處一個屋檐下的集體生活絕非易事。室友們來自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認同,而這些文化差異、地域差異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極易產(chǎn)生摩擦沖突從而影響感情。
當面對一個與自己有著不同成長經(jīng)歷的人時,溝通與包容能力都是必需的??墒且恢痹诩彝ブ斜缓亲o長大的大學新生,特別是獨生子女,可能會缺乏這樣的能力,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加劇遠離父母的孤獨感。
(四)缺乏對父母的理解,導致親子關系疏遠
對剛結束中學生活,甚至還帶有叛逆意味的大學新生來說,脫離父母的管束無疑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步入大學就應該獨立,覺得父母的關心和叮囑實在過于多余(當然,這也和相當一部分家長不會正確和孩子交流有一定的關系),所以他們會減少(甚至拒絕)與父母的溝通??墒聦嵣希鳛閯偨Y束中學生活的大一新生,大部分學生都還不具備獨立的能力,既沒有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經(jīng)濟收入,又缺乏對社會、對一些事情的成熟認識和正確判斷的能力,處于“自以為什么都可以”,其實卻“什么都不是很清晰”的階段,離“獨立”還有很大的距離?!捌帘巍迸c父母的交流,不僅會導致親子關系疏遠、父母傷心,也減少了自己接受最中肯建議的機會。
二、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不良現(xiàn)象改善策略
針對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不良現(xiàn)象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正確處理好學習與娛樂的關系,保證學習時間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各種社團活動接踵而來,但是學生要最大限度地保證專業(yè)課的學習時間,盡量在不占用學習時間的情況下進行綜合素質拓展的課余活動。從筆者的個人體會來看,專業(yè)課的時間必須要充分保障,特別是語言專業(yè)的學生,單詞、短語、語法的記憶和應用需要更多的時間。不能一味為了處理人際關系、拓寬關系網(wǎng)而忽略掉最本質的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
(二)做好人生規(guī)劃,提高學習效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當初是處于何原因,選擇了此大學、此專業(yè),學生都應該盡可能地尊重選擇。從步入大學的那一天起,就應該對自己未來的學習、職業(yè)做一個可操作、可測量的規(guī)劃。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學校的學生手冊、了解學校的保研章程、走訪高年級學長的學習心得、向老師請教等途徑,制定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規(guī)劃;可以通過自己所學專業(yè)的學長的就業(yè)現(xiàn)狀,結合自己的愛好和理想,對將來的擇業(yè)作出規(guī)劃。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nèi)部動力。當規(guī)劃明確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自然也就足了,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三)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同學和睦相處
面對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的同學,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差別會導致很多的文化碰撞,致使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很難相處。此時應以包容平和的心態(tài)與各地同學相處,抱有拓寬視野增進溝通的心理與各地同學交流,而不應該懷有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盲目自信去貶低、嘲諷來自其他地區(qū)的同學,致使同學關系緊張甚至交惡。也可以試著去了解同學生活城市的文化背景,不僅能促進同學和睦相處,也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長自己的見識。
(四)更多的與父母溝通,陪父母一起度過“心理不適期”
其實,對剛剛讀大一的新生來說,心理不適應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父母。看著自己掌心里捧大的孩子一下子遠走高飛,父母心里的失落、對孩子的擔心是非常強烈的。父母永遠是最樂于分享經(jīng)驗、經(jīng)歷給自己孩子的人,同時,他們本身也比大學生有更多的人生閱歷。學生應該努力去體諒父母“嘮叨”背后的愛和失落,將自己遇到的困難、困惑講給已經(jīng)有過相似經(jīng)歷的父母,尋求他們的幫助;將自己獲得的成績告訴父母,分享成功的喜悅。不管是分享生活中的樂趣,還是尋求幫助,不需要學習大道理,一點一滴中已受益匪淺。
(五)正確地評價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
如上文所言,心理不適應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生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之后不能對自己做出合理準確的評價,無論是過高還是過低都對適應新環(huán)境沒有好處。正確地評價和認識自我,及時地進行角色調(diào)整,為自己重新制定一個恰當?shù)哪繕?,找準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抱著原來的自我不放。此外,交際能力、文體能力、知識面甚至經(jīng)濟條件都會引起攀比、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這很正常,但不能成為常態(tài)。
當然,要想克服心理適應不良現(xiàn)象,最終還需要大學新生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對環(huán)境的認識,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培養(yǎng)健康人格素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加快自身角色的轉變,當一些問題無法解決或是困擾無法排解時,還應該積極尋求外部支持,獲得家庭、父母、朋友和老師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馬俊.對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不良現(xiàn)象的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
[2]曾本君,方芳.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不良的現(xiàn)狀分析[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