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紅
【摘要】部編版教材中增加了文言文編排的比重,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統(tǒng)編版教材首篇小古文《司馬光》的教學為例,探尋小古文教學的建設性策略,以達到引導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發(fā)展語言和思維能力、豐富生命體驗的目的。
【關鍵詞】小古文教學 兒童文言 教學策略
隨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也逐步產生了一種將自身置于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中思考的自覺,即語文教學始終要關注四件事: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鑒于這樣的指向,部編版《語文》教材在三年級上冊中首次出現(xiàn)了文言文。文言文是先賢留下的智慧結晶,是需要我們引領著孩子回歸的母語源頭。文言文作為承載著文化傳承功能的“活化石”,其獨特的語言形式、深邃思想及審美意蘊,都值得反復咀嚼品味并深入探究。
《司馬光》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之所以選這篇,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故事廣為流傳,為學生所熟悉,在閱讀時不會產生明顯的畏難情緒;同時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同樣,中年級段的文言文如《守株待兔》《精衛(wèi)填?!返?、高年級段的《自相矛盾》《伯牙鼓琴》等,都有說理、抒情意味不濃,故事性、情節(jié)性卻很強,人物形象鮮明等特點??梢哉f,教材中選取的文言文,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的。那么,如何才能巧借教材,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結合教學實踐,以《司馬光》一課為例,筆者認為,可以運用以下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一、多元勾連,去除晦澀難懂
這里的“勾連”,首先是學法上的勾連。教學《司馬光》一課時,在理解義意的基礎上,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充分合作后全班交流。對于文中難理解的字詞,除了借助注釋,學生還會采用其他方法。在本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在第二單元集中學習過“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這一方法。因此聯(lián)系上下義、聯(lián)系生活、結合插圖、觀察字形等方法就會被他們不自覺地運用到文言文的理解中,教師所要做的便是學法上的指導與點撥。如“甕、迸”兩字可借助課文插圖理解,“跌、持”兩字可觀察字形并自己做動作體會……對這些字詞的理解勾連了學生以往學習中運用到的方法,他們就會覺得文言文的理解其實沒有那么難。
這里的“勾連”,還是內容上的勾連,即在閱讀文言文時,勾連以前讀過的古詩、成語等內容。如小古文《放風箏》:“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狈浅\顯易懂,唯一可能存在疑惑的是“汝、吾”二字。有學生讀了后,能想到學到的古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拔峒摇本褪恰拔壹摇保M而推斷出“汝”就是“你”。在《司馬光》一課的教學中,在理解“皆、棄”二字時,可相機鏈接“人盡皆知、皆大歡喜”“放棄、丟棄”等現(xiàn)代漢語,古今勾連讓理解變得順暢。當然,文言文中古今義不同也比比皆是,在理解“皆、棄”二字的基礎上,可拓展“兒童急走追黃蝶,飛人菜花無處尋”“兔走觸株,折頸而死”等,引導學生明白這里的“走”都是“跑”的意思,了解“走”字古今義的不同。
不管是學習方法的勾連,還是意義、內容的勾連,都是為了去除文言文語言的陌生化,去除文言文晦澀難懂的刻板印象,通過主動積累、梳理和整合,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特點。
二、文白比照,感受言簡義豐
《司馬光》全文只有三十多個字,圍繞“司馬光砸缸”這個核心事件,介紹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課后有這樣一個練習:這篇課文的語言和其他課文有什么不同?教學中,可在理解其他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故事并與課文進行對比,從篇幅上,學生能直觀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簡潔凝練。還可進一步選取孩子們曾學過的課文《曹沖稱象》,出示相應的小古文:“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輕重……”進行文白比照,再次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特點。文言文凝練、簡潔,這樣的美是值得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而課堂上的語文活動則是形成審美體驗、發(fā)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言簡”可以說是文言文的表象特點,豐富的意蘊才是更為核心的本質?!端抉R光》這篇文言文善用動詞展現(xiàn)畫面,表現(xiàn)人物。如“戲、登”展現(xiàn)了孩子們盡情嬉戲、攀爬水甕的樣子;“跌、沒”則展現(xiàn)了孩子失足落水、瞬間被淹的危急情況。寥寥數語,畫面盡現(xiàn)?!氨娊詶壢ァ薄肮獬质瘬舢Y破之”兩種行為的對比,更顯現(xiàn)出司馬光的機智過人。不管是文中的動詞,還是“眾”與“光”的對比,都讓我們感受到短短三十多個字蘊含的豐富意蘊。
三、以“1”帶“X”,適度拓展整合
對于教材中的文言文,我們可以淺淺地“人”,但如果仍然是淺淺地“出”,那么,學習的效果就降低了。對《司馬光》一課來說,要從讀正確,到讀通順,讀明白,教學層層推進,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教師也可適時出示孔子的名言“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可相機補充司馬光的其他故事進行拓展閱讀:“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書不釋手,至不知饑渴寒暑?!币环矫媸歉羁痰乩斫馊宋?,另一方面扎根課內,放眼課外,學以致用,這樣的直覺與感受,讓學生再次走近歷史先賢,走進文言世界。
以上,即是將《司馬光》一文作為“1”,“X”是基于司馬光這一人物形象的平行拓展。當然,“X”也可以是基于某一主題的縱深推進。如在帶領學生了解司馬光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還可以將“古代智慧少年”作為人文要素,推薦閱讀小古文《稱象》《文彥博灌水取球》等……統(tǒng)編版教材加大了文言文比重,這就為教師適度拓展與整合提供了便利。這樣的“X”為文言文語感的形成提供了可實踐的文本。
文言文記錄了前人們的生存方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過程則是語言獲得的過程,更是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豐富生命體驗的過程。而教師在教學策略上的不斷探索,必能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秀市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