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孫理想
摘要:在《核舟記》一文教學中,教師應挖掘出這篇文章所蘊含的前后《赤壁賦》的書法價值,黃庭堅書法理念及對后世的影響,前后《赤壁賦》在文學方面的異同點,蘇軾和黃庭堅、佛印之間的文人往來等內容。教師應把這些內容貫穿到語文教學過程中,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核舟記》?滲透?書法信息?文化信息
《核舟記》一文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的傳統(tǒng)內容,這篇文章寫的是件雕刻作品,其所用材料是一個桃核。作品生動地再現(xiàn)了宋代 “大蘇泛赤壁” 的典故。作者通過對雕刻作品細致入微的觀察,把握住了作品各個細節(jié),并按不同的空間順序把雕刻作品的內容完整地描寫出來,表達了作者對王叔遠雕刻技藝的贊嘆和對我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贊美之情。但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只是停留在文本的這一知識層面,還遠遠不夠。教師還應該挖掘此文所滲透出的書法和文化信息,形成校本教材,作為課外拓展內容向學生介紹,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一、《核舟記》一文中滲透出的書法信息
在我國書法史上,宋代書風以尚意著稱,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代表了宋代書法的發(fā)展水平。而《核舟記》一文 “船頭坐三人”中的兩人就有“宋四家”里的兩家(即蘇軾和黃庭堅),并高居“宋四家”之首。這兩位在我國書法中的地位和貢獻值得我們挖掘,并傳達給學生。
1.蘇軾前后《赤壁賦》的書法價值
《核舟記》一文中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別出自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這兩賦不僅在文學方面知名度很高,在書法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成就。這兩篇蘇軾書寫的前后《赤壁賦》真跡,在書法史上又稱《赤壁二賦帖》,它是蘇軾應友人之約而書寫的一幅行楷作品。這件《赤壁二賦帖》雖然是同一時間書寫而成,但是書風卻有所差別。前賦用筆豐腴起伏;后賦用筆溫和圓潤。
從整個作品看,結字矮扁緊密,筆畫厚實豐滿,筆筆中鋒,力透低背,筆力強勁,收放自如,細如畫沙印泥,垂若萬里陣云。這是蘇軾中年時期少有的佳作,也是蘇軾書法中的代表作品,實屬神品。該帖前5行的36個字已經殘缺,后來由文征明補寫完整。董其昌在此卷跋文中評價道,“東坡先生此賦離騷之變,此《蘭亭》之一變也”,還說“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原件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2.黃庭堅書法理念及對后世的影響
《核舟記》一文“蘇、黃共閱一手卷”中的黃就是“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他在書法史上也是開宗立派的人物,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他的書法理念主張“韻”,他把“思”“渴”的美妙融合到“韻”的審美體系中去,“韻”貫穿在其詩書畫里。把“韻勝” 作為衡量人品和學養(yǎng)的標準,因而“韻”就成了黃庭堅書法理念的核心。黃庭堅這一理念,不僅發(fā)展了“韻”的審美思想,提高了個人欣賞書法作品的審美境界,更加突出了書法的生命活力,還反映出了黃庭堅書法藝術和人生境界二者統(tǒng)一的思想。其書法作品韻味主要體現(xiàn)在書寫過程中結字和用筆方面的獨特形式上。他的行書更是被后人推崇,直到現(xiàn)在仍有學習他結字的,學習他用筆的,還有兩者兼學的。很多人對他的作品手摹心悟,愛不釋手。
二、《核舟記》一文中滲透出的文化信息
《核舟記》引用了前后《赤壁賦》的句子。而這兩篇文章正是蘇軾被再次貶到黃州以后,看不到政治希望時,在元豐五年那個秋季和冬季所寫的。這兩篇文章堪稱文學名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很值得我們關注。
1.前后《赤壁賦》在文學方面的相似點
首先,文章都以文為賦。前后《赤壁賦》都屬于賦體,而且都采用了“以文為賦”的形式。其次,前后《赤壁賦》蘊含的情感一致。兩篇賦都以游樂為主題,一游后再游,都能歸結到享受江山美景樂趣的主題,表現(xiàn)曠達開朗的胸襟和生活態(tài)度。最后,詩情、人生和哲理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了景、情、理的交融,文學和哲學完美結合,實屬文化藝術上的上乘之作。
2.前后《赤壁賦》在文學方面的不同點
首先,所寫景色的季節(jié)不相同。蘇軾是在元豐五年七月第二次游黃州赤壁,寫下前《赤壁賦》的,所寫是秋天的景色。過了三個月,也就是元豐五年的十月,他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所寫的是初冬景色。其次,這兩篇文章的側重內容不相同。前《赤壁賦》開篇描繪的是安逸、寧靜、自然的畫面,以主人和客人問答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懷。后《赤壁賦》寫的是在明日清風的夜晚,和客人作歌相互和答的情景。最后,這兩篇文章所表達的心境也不相同。前《赤壁賦》所表達的是人生苦短,壯心未已,娛情山水的生活態(tài)度和思想情緒;后《赤壁賦》略為虛無縹緲,更多流露出遺棄塵世的思想。
教師通過對《核舟記》一文進行以上挖掘和梳理,并把這些內容貫穿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書法和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
責任編輯:黃大燦?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