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剛
摘要:中學歷史學科教研始終應以理念、方法、潮流為切入點?,F(xiàn)今的學科教研較多地存在以“生為本”的理念否定教師主導地位、以“新方法”取代傳統(tǒng)做法和一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等亂象,亟待厘清。
關(guān)鍵詞:歷史學科 教研 生本意識 傳統(tǒng)方法 素養(yǎng)熱
現(xiàn)今的中學歷史學科教研存在以“生為本”的理念否定教師主導地位、以“新方法”取代傳統(tǒng)做法和一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等亂象,亟待厘清?,F(xiàn)以日常教學觀察與課堂教學實踐為例說明,不當之處,還望方家批評指正。
一、理念之問:“生為本”是否意味著“師為末”?
生本意識是新課改極力推崇的教育理念,意在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綜觀該觀念盛行的十余年,我們的課堂教學已悄然發(fā)生諸多變化,從“滿堂灌”到“滿堂問”、從“教教材”到“教史料”、從“師為本”到“生為本”等,這些變化令人喜憂參半。一“灌”到底固然不合適,但“滿堂問”中的“問”究竟“誰來問”“問什么”“問多少”“問多深”等,也尚待進一步明確;“教材”本應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優(yōu)質(zhì)資源庫,是一座豐富的礦藏,關(guān)鍵是秉承什么觀念、運用什么方式來“教”,而事關(guān)“史料”的幾個元問題,即“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基本類型”“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呈現(xiàn)多少”“如何就史料設問”等也尚未真正厘清;而“生為本”的課堂是否意味著教師的“失語”“隱退”“放手”呢?我以為,中學歷史教學中,無論課堂是“灌”還是“問”,無論媒介是“教材”還是“史料”,教師的主導作用均不容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亦不可漠視。只有科學、合理地將“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和“師生的評”有效植入課堂教學并延伸至課前和課后的教學行為,才是真正有效的歷史教學。
筆者曾在一次探究活動中“遭遇”授課班級近30%的學生用“孟姜女哭長城”來佐證秦始皇的暴政。隨即,展開了以“孟姜女哭長城”為檢索詞的主題閱讀活動,積極吸納有興趣的學生參與其中,初步形成了“師生閱讀共同體”。相信,深入、持續(xù)的閱讀定會加深學生對此問題的理解,問題化解中形成的經(jīng)驗也會讓他們受益終身。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的引導、指導和幫助,更需要教師的精心籌劃與合理安排。這既考量著教師的教學勝任力,也歷練并提升著教師的教學智慧,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的理想教學狀態(tài)。
二、方法之問:“新時代”是否需堅守“舊方法”?
“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新變化。在數(shù)字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對于教師這樣一個以“閱讀”為生命的群體而言,傳統(tǒng)閱讀正悄然發(fā)生著一場場深刻的“革命”,如今電子閱讀正取代紙質(zhì)閱讀,紙媒困境重重即為明證。我曾遭遇熱心同行的“關(guān)切”,他們認為將文獻打印成紙質(zhì)文本展開精讀,既“浪費資源”,又“耗費精力”。尤其是我將“微信公眾號”中的優(yōu)質(zhì)資源打印出來并分享給同行時,他們大多在深表感謝后將其束之高閣。再如,我有做閱讀札記的習慣,做“紙質(zhì)版”是第一步,精選后再制作成“電子版”。我在逐字逐句地將文獻摘編并鍵入電腦的過程中,總有令人欣喜的“意外”發(fā)現(xiàn),我想:這也是讀者與作者間深度“對話”的一種!
葉楚炎指出,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的歷史系統(tǒng)中,顧頡剛以時間順序排列史料,并標上數(shù)字,從“(一)”至“(二十三)”,一共23條,整個歷史系統(tǒng)便是由這23條史料及其評介組成的……單看每一條,似乎都是顧頡剛的讀書筆記,而合起來恰恰又是對顧頡剛所說的“索取文稿,即于此中求之,取其已有什五把握者施以陶熔,且更集新材連綴為長篇文字”的絕好印證。顧先生的讀書筆記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慰藉,堅定了我繼續(xù)做閱讀札記的想法與做法。新方法雖有諸多便捷之處,但傳統(tǒng)方法自有其奧妙?!靶聲r代”我們是否需堅守“舊方法”,祈求同行思量。
三、潮流之間:“素養(yǎng)熱”下可否理性“冷思考”?
任鵬杰曾心懷疑慮:“時下‘核心素養(yǎng)正熱,但有一種傾向似不能不警惕,那就是言必‘基于核心素養(yǎng),,唯獨忘了‘基于教育?!睆?997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率先啟動“素養(yǎng)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chǔ)”項目起,歐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日本、新加坡等15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紛紛建立了基于自身價值取向和服務目的的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核心技能等框架體系。2016年以來,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基礎(chǔ)教育界已然出現(xiàn)了“無素養(yǎng)不教育”的境況。對此,我同樣深感疑慮但又心存竊喜,猶如肇始于1989年的材料解析題,標志著歷史科高考命題思路的重大變化,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三十年后的今天,無論是高考命題,還是日常教學,“史料”都已成為一種必須,這為“素養(yǎng)”時代實現(xiàn)“教”“學”“考”的良性互動提供了契機。
我們?nèi)绾卫硇浴袄渌伎肌??新課標頒行之初,我便展開了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為主題詞的文獻閱讀,目前已初步完成了“精讀”的基本任務,即將進一步“鏈讀”。如“唯物史觀”的教學,絕非直接“告訴”學生幾條原理這般“簡單粗暴”。我們?nèi)砸悦耖g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教學價值為例說明。劉鐵梁憂慮地嘆道:“我們今天已經(jīng)失去了很多,但最糟糕的可能還不是很多文獻的失去,而是在民眾生活中傳承的活的文化特別容易失去。在這樣的意義上,可以說孟姜女傳說之類的民間文學,是喚醒人們村落歷史記憶的核心符號,代表了鄉(xiāng)村從歷史到現(xiàn)在的某種人文傳統(tǒng)?!鳖欘R剛關(guān)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不僅有首創(chuàng)之功,而且至今仍具有方法論意義。其中諸如眾人參與公開討論的姿態(tài)、“不立一真,唯窮其變”的原則、對下層民眾與士大夫分別關(guān)注的眼光以及縱橫兩方面的排列敘述等,都對今天的傳說故事研究頗有啟迪。當然,我們對“素養(yǎng)”的理解,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應更多地聚焦于實踐層面,即讓“素養(yǎng)”研究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