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學業(yè)質量之“史料實證”的指標描述,實際上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材料處理”的演進升級版。指向“史料實證”這一學業(yè)質量指標的教學設計,要有兼收并蓄的指標意識,并體現(xiàn)教學設計作為課堂決策活動所應有的特性。
【關鍵詞】歷史學業(yè)質量;史料實證;新教材;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59-0043-03
【作者簡介】束鵬芳,江蘇省大港中學(江蘇鎮(zhèn)江,212028)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一、指向教學設計的“史料實證”指標
歷史學業(yè)質量及其水平層級的提出,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年版課標”)與以往課標在文本內容上的最大不同,是以往的教學設計未予深究的領域。所謂歷史學業(yè)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歷史課程學業(yè)后在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成就表現(xiàn),它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其不同層級的表現(xiàn)水平為主要維度。其中,“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yǎng)劃分為4級水平。這似乎是一個新提法。
20世紀90年代,官方發(fā)布過兩次有關歷史材料處理的評價指標。90年代初期是: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提取必需的有效信息以支持特定論點;運用所學知識,區(qū)分歷史材料中的客觀事實和主觀見解,并指出其立場、時代局限或社會偏見;分析不同的歷史材料,得出正確的結論。90年代中期是:閱讀、理解歷史材料;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世紀之交,學界出現(xiàn)了“材料的領會詮釋”和分解為三項一級指標、九項二級指標的說法,提到了“閱讀各種材料”“聯(lián)系已知擴展性地思考各種材料”和“在互證與重構中綜合運用材料”。21世紀初的歷史課改提出了“整理各種相應水平的歷史材料;概括材料作者的基本立場、根本意圖;對材料進行遷移性思考,作出符合邏輯的連續(xù)的或完整的重組;運用材料進行解釋和論證或獨立地以材料為依據(jù)提出自己的觀點”等目標,相應的官方評價指標則趨于抽象的表達,如“理解圖文材料,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等。隨著“史料實證”的質量指標亮相,其與前述演進中的內容指標多有疊合?,F(xiàn)將要點對照如下。(見表1)
顯然,“材料處理”的質量指標比“史料實證”更為寬廣,其操作方式與路徑也更為具體。如果學業(yè)質量層面的教學設計不是以等級考核為旨歸,那就應該有層累代進的指標視野。換言之,可以使用“史料實證”的“新”概念,但指標不能拘泥于此。
教學設計是教學理論領域年輕的應用性學科,加涅《教學設計原理》的問世,標志著它的誕生?!敖虒W設計的本質表現(xiàn)為一種連續(xù)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是一種教學問題求解的思維方法,一種包含多種思維決策的活動過程”。20世紀90年代,教學設計引入我國,并逐漸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以體現(xiàn)“設計”所帶來的優(yōu)勢?!坝檬裁礃拥耐緩绞沟靡话愕慕處熀鸵话愕膶W生都能取得不一般的業(yè)績呢?這便是教學設計的優(yōu)勢所在。”歷史教學設計追求效果和吸引力,可以是一個單元、一節(jié)課的中觀設計,也可以是一份內容素材、一則學業(yè)評價的微觀設計。無論什么任務或類型,“教學設計主要是對各環(huán)節(jié)進行具體計劃,創(chuàng)設教與學的系統(tǒng)‘過程或‘程序,以促進學習者學習”。
概而言之,指向“史料實證”的教學設計,作為一種思維決策活動,要在求解問題、規(guī)劃程序、呈現(xiàn)連續(xù)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和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中,達成特定的質量指標。
二、指向“史料實證”的教學設計策略
依據(jù)2017年版課標編寫的歷史新教材,呈現(xiàn)了多類型的歷史材料,值得用足、用好。一是教材統(tǒng)編就意味著對教材的遵循;二是教材史料能確保其真實性和典型性;三是教材史料經過了立德樹人的“教育學編撰”;四是如何鑲嵌教材史料更顯“設”與“計”。以統(tǒng)編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中的“夏史”的教學為例。
在教學“夏史”部分時,教材中有這樣四則材料——
1.“學習聚焦”欄目:古代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主要集中于《尚書》《詩經》和《史記·夏本紀》,但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像商周那樣用甲骨文、金文來記錄當時史實的材料。
2.“學思之窗”欄目: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載:益(禹晚年培養(yǎng)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zhàn)國策·燕策一》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不同說法?
3.“史料閱讀”欄目: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
4.正文概述完夏史后,有一句話:“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p>
這四則材料都是碎片化的孤立文本,怎樣的思維決策活動能將之嵌入夏史的整體并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質量?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求證夏史“面相”,側重史料類型與證據(jù)辨識。
第一環(huán)節(jié):由考古引入夏史。教師出示二里頭文化遺址平面圖及其出土遺物,展示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然后設問:二里頭的考古成果,為什么不能直接被認定為夏文化遺存?當學生思索而難解之際,教師可以進行簡要說明:二里頭遺址有四期遺存,是否都是夏文化,尚有爭論;夏文化與龍山文化晚期相接,龍山文化晚期是否已進入夏朝,也在討論;在“良渚文化已邁入文明社會與早期國家的門檻”和“堯舜已處于‘萬邦時代”的史學研究新成果中,“早期國家”“萬邦”與二里頭的淵源關系也在爭議。當學生確認不能直接認定后,扣住“很有可能”四個字,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
第二環(huán)節(jié):由考古到文獻,直擊夏史“面相”。教師講述:二里頭遺址不能直接和完全地被認定為夏文化,但它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為什么?據(jù)考古材料,人們推斷了夏朝的時間界限與政治中心,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社會階級結構、經濟發(fā)展水平及其宮殿建筑透露的禮制。它們與文獻所載的夏朝傳說資料能夠相互印證,因此“很有可能”——這是嚴謹所在。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自主講述夏史概況,從中認識它們來自文獻與考古的兩類史料證據(jù)。隨即,教師追問:記載夏史的古文獻有哪些?引出“學習聚焦”欄目中的文字,進一步認識兩類史料及其不同的價值,并聯(lián)系已知,形成史料與已知的關聯(lián):史料轉述為知識,知識依托于史料。最后,就良渚、二里頭和夏朝的時限推斷中華文明的悠遠與多元。
這一教學設計,以兩則(也是兩類)史料為抓手,基于問題求解,通過兩類史料的印證、辨識和用教材知識解讀史料,勾連出夏史概貌。在認知夏史概貌的求證和辨識過程中,有考古與文獻兩類史料、兩類史料的互證、史料的權威與真實、史料與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區(qū)分史料中的事實與觀點、依據(jù)不同類型史料重構歷史等學業(yè)質量指標。
其次,探究夏的建立,側重史料信息的提取與運用。
第一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夏朝建立的史事脈絡。教師設問:承載夏史的文獻有傳說色彩,夏的建立有哪些值得探究的傳說?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史料閱讀”和“學思之窗”欄目。先由學生集體誦讀“史料閱讀”欄中的文獻,再由學生個體串講“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譯述該文獻。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與敘述:傳說有史影,試結合“學思之窗”,完整勾連禹的政績。學生整合材料,總結出大禹治水、建立夏朝、培養(yǎng)益并禪讓于益,名義上傳位于益實際上令啟自取,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教學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探究王位繼承之謎。教師有序設問:禹治水與建立夏朝有什么關聯(lián)?你能認可“啟的繼位出現(xiàn)不同說法”嗎?目前能否解決這個懸疑?逐層推進的設問,聚焦夏的建立與王位繼承制,將兩則材料連成禹的政績之線,又在“線”上比較《史記》和《戰(zhàn)國策》的說法,挖掘禹傳位這個“點”。這里的禹治水和禹傳位,還包含價值判斷。這一教學設計,構建了夏史“點—線—面”的整體,蘊含了知道文獻史料的局限,區(qū)分文獻史料中的史事與觀點,聯(lián)系已知運用史料說明自己的觀點等學業(yè)質量指標。
在上述教學設計中,四則貌似散落的材料,借助主題歸類與問題引導,鏈接教材正文,解讀了夏朝概況的“面”、大禹政績的“線”和繼位制度的“點”,經歷了辨識、整理、論證的史料處理過程,落實了包含且超越“史料實證”之說的質量指標,熏習了中華文明悠遠、民悅王天下和人性多面的教育旨意。
三、結語
指向“史料實證”方面的教學設計,要全面地和經驗地把握學業(yè)質量指標,用好統(tǒng)編教材中“散養(yǎng)”的史料,填補必需且值得的新史料,參與編寫者對歷史的主觀敘述,使之勾連為一個整體,表現(xiàn)出歷史進程和學習狀態(tài)的連續(xù)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拋錨、活動支架的教學設計模型,在求證、提取、運用的史料處理流程和明確學習主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自主探索結論的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中,提升蘊含教育意義的學業(yè)質量,不要急于做水平劃分,以免將設計引向工具化與測試化的教學歧途。因為水平劃分里的史料實證,會讓課堂學習在史料學的旗號下陷入先驗抽象的教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