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立項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19YB48)。
摘? 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跨文化交際中存在一些障礙,以拜訪待客為例,本文從拜訪待客相關(guān)的幾個方面試圖闡述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并從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產(chǎn)生歷史,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異的原因,以便更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禮儀;拜訪待客
作者簡介:胡囡囡(1980-),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國際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K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5--02
一、引言
當今世界,信息發(fā)展迅猛,全球村成為世界發(fā)展的趨勢,跨文化交際的機會,這就要求我們了也越來越多,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多了解異域文化,學習西方文化,只有了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才更有利于成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有利于實現(xiàn)從感性到理性質(zhì)的飛躍,避免中國思維負遷移的影響,從而使我們與西方人的溝通能夠更加順利。
二、對比中西方文化中拜訪與待客的差異
(一)邀請與預約
西方人對于個人生活的規(guī)劃非常在意,也輕易不會發(fā)出邀請,如果發(fā)出邀請,通常是以非常正式的方式來邀請,也需要對方給出明確的回復。如果收到對方的邀約,在確定時間和地點之后,要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應邀,并且應盡快告知對方以及對對方表示感謝。
中國人有時候在去朋友家拜訪不會提前通知,有可能直接拜訪,也可能在即將出發(fā)或者到達的時候告訴對方:我們即將到達你的家來拜訪你。另外,當朋友邀請自己去家里做客時,中國拒絕的方式也很委婉,通常習慣不直接拒絕,而是說,“到時候再定好嗎”、“如果有空一定來”。
(二)到訪與迎客
中國的拜訪很多時候是臨時通知,主人收到通知后,就會準備各種招待客人的事宜。到別人家拜訪,一般都需要帶些禮物,空手去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可以帶的禮物包括保健品、水果、特產(chǎn)、煙酒等?,F(xiàn)代人的觀念不斷在變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帶一些鮮花之類的禮品。主人如果收到禮物,通常會客氣地說:“人來就好了,還帶什么禮物”。
在西方國家,拜訪別人應該準時到達。如果不能準時到達,應該聯(lián)系主人說明因為什么遲到,大約什么時候能夠到達。同樣,到西方家庭拜訪,也應該隨身帶上拜訪的禮物,可以是酒類、鮮花以及特產(chǎn)等表示心意。西方人通常不會像中國人一樣客套,他們會高興地收下客人帶來的東西,并表示非常喜歡和感謝。
(三)就餐與交談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非常復雜,它受地域特征、氣候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在原料、口味、烹調(diào)方法、飲食習慣上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chǎn)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
中國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念,很多時候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中餐的菜講究豐盛,品種多樣,從主菜到湯,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有講究。從飲食口味上來說,在中國的烹飪術(shù)中,對美味的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使盡一切方法將食品的味道弄出特色來,這點是西方人望塵莫及的。中國飲食之所以有獨特的魅力,關(guān)鍵就在于它的味。中國烹飪講究的調(diào)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shù)的精要之處。
西方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在攝取食物的時候,多從營養(yǎng)的角度理解食物。西方人宴客以牛、羊、豬排等為主食。西方人于飲食強調(diào)科學與營養(yǎng),故烹飪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guī)范行事。再者,規(guī)范化的烹飪要求調(diào)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飪時間精確到秒。此外,在原料的加工上也是有區(qū)別的,他們強調(diào)采用新鮮原料,強調(diào)在烹飪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yǎng)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說西方飲食之中營養(yǎng)是帶有普遍性的。
說到交談,西方文化非常重視個人的隱私,中國人認為很普通的話題,比如婚戀狀況、年齡、收入等都西方人認為比較隱私的話題,這些話題在西方是一種無禮的行為。
(四)告辭與送客
當中國的客人想要告辭的時候,通常說“實在抱歉,已經(jīng)打擾很久了”、“打擾你們休息真是太不好意思了”之類的話來表達自己的客氣以及即將告辭的意圖。主人則表示,完全沒有打擾,有時候甚至會給出自家的“土特產(chǎn)”來表達對客人的歡迎。主人送客的時候,把客人送出門,送到樓下,甚至車上被認為是熱情的表現(xiàn)。
而西方人很難理解這種行為,他們通常就只把客人送到門口就可以了,通常會在送別的時候表示,非常歡迎你的到訪,并希望你以后再次來訪。
(五)乘車禮儀
送客以后,會涉及到一些乘車禮儀,身在商務場合,如果不懂乘車禮儀,不僅使你本人難堪,也會影響公司的聲譽。而乘坐不同的車型,又有著不同的乘車禮儀需要我們學習與注意。比如我們經(jīng)常乘坐的轎車,如有司機駕駛時,那么后排的右手邊的座位是較為尊貴的座位,然后是左側(cè),中間座位再次之,前排右側(cè)為最次,一般可以有秘書等人坐。如果轎車由主人來駕駛,那么主人右側(cè)為首位,后排的右側(cè)次之,左側(cè)再次之,后排中間最次。如果轎車由主人夫婦同時乘坐,應該是主人夫婦并排坐在前面,客人夫婦坐在后面,車中的男士應為自己的夫人服務,比如,應該為自己的夫人打開車門,讓女士先上車,隨后自己再上車。如果是主人親自駕車,只有一位乘客,乘客應坐在副駕駛的位置。女士乘車的禮儀尤其應該注意,不能腳先踏入車內(nèi),更不能爬進車內(nèi)。女士應該站在座位旁邊,把自己的前身降低,讓臀部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再將雙腿一并挪進車里,雙膝絕對不能分開,一定時刻保持雙腿并攏的姿勢。
女士乘車,應注意上下車姿勢,上車姿勢:上車時應該盡量做到動作優(yōu)雅,入車的姿勢應該是“背入式”,也就是把身體的背朝向車廂入座,坐到座位上后再把雙腿同時挪到車里(如果女士穿長裙,應該在關(guān)車門之前把裙子理好)。下車姿勢:女士應該把自己的身體盡量靠近車門,坐定之后把身體重心移至一腳,再把整個身體移到車的外面,然后另一只腳邁出車子(如果女士穿短裙的話則應該把兩只腳同時邁出車子外面,然后把自己的身體挪出車外,雙腳不能不同時出去)。
三、如何解決跨文化交際中拜訪待客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中西雙方的文化也在不斷融合。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因此使得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因此對于如何解決跨文化交際中拜訪待客所面臨的問題,更好的實現(xiàn)跨文化溝通,提出了以下幾個對策:
(一)求同存異,尊重雙方文化
文化沒有好壞之分,更沒有對錯之分,每種文化都具備它們自己的特色。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對待異域文化,應該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盡可能地接受文化之間的差異并且要尊重對方的文化。人類從來都不是要對抗外來先進的文化,固守自己落后的文化,而是學習融化使自己更強勢。在跨文化交際中,應該多為對方考慮,才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在國際交流中,不斷深化對異域文化的認識,了解不同的文化模式,才能更好地處理文化的差異,實現(xiàn)共贏的局面。
(二)互學互鑒,雙方共同成長
從文化的民族性來說,并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每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中西文化也同樣具備不同的文化特征,各有所長。要學習一種新的文化,不能只認可,也不能一味否認,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雖然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在這個經(jīng)濟、文化一體化的時代,我們通過溝通與交流都可以彼此接受和融合,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形成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的局面。現(xiàn)在各國各民族之間交往密切,互相吸收優(yōu)秀文化精髓,這有利于雙方文化發(fā)展進步,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三)注意禁忌,避免禁忌尷尬
禁忌語指的是人們在說話時,由于某種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說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聯(lián)想色彩的詞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禁忌語在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中,也不可忽視,否則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尤其是一些多數(shù)西方人比較忌諱的話題,切忌不要輕易提及,以免讓人感覺你的禮儀文化學習不夠。比如西方人對自己的年齡諱莫如深,女士尤為如此。西方人認為婚姻純是個人隱私,他人無權(quán)干涉。西方人將收入視為個人臉面,它與個人的能力和地位有關(guān),他人不宜過問,只有自己和老板知道。西方人認為,留給他人自己的地址,就是邀請某人上門做客,而他們是不習慣隨便請人來做客的。西方人不會輕易讓人知道自己的歷史。西方人認為宗教信仰是非常嚴肅的,不能信口開河。在送別客人時,客人不能說留步,主人不能說走好,慢走,再來啊。清楚西方人所禁忌的內(nèi)容對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十分重要。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但是,我們要認識到任何一種文化都沒有優(yōu)劣之分,都有它形成的過程和存在的價值,它們的存在使得人類文明得以延續(xù),在當今文化融化加速的時代,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不可以丟掉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文化差異,要正確地去認識它,要做一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 不需要去改變對方的文化,而是要學習雙方之間的差異,不斷了解異域文化, 在跨文化交際中,多為對方考慮,這樣就可以避免很多在交際中的誤會。跨文化交際雙方共同維護和發(fā)展自己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實現(xiàn)文化之間的不斷融合與發(fā)展, 只有這樣,人類的文化發(fā)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任泓璇.淺談中西方社交禮儀文化的差異[J].山西師范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40)(S2).
[2]王麒, 杜豐寧.中美社交禮儀和價值取向的文化差異[J].重慶社會科學, 2017 (07).
[3]胡文仲主編,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顧嘉祖主編,跨文化交際[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