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以生動的故事為載體,通過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學生興趣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感知語言、積極思考、學會交際,是發(fā)展小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跟隨故事情節(jié)的逐步呈現(xiàn),廣開思路,大膽交流,提升了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可嘗試設(shè)計體現(xiàn)觀察、比較、建構(gòu)等思維方式的教學活動,打造語言提升、思維碰撞、德育并行的優(yōu)質(zhì)課堂,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 小學英語 故事教學 思維品質(zhì)
思維品質(zhì)作為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其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教學將英語的詞和句融入到生動的故事中,具有完整性、趣味性和情景化的特點,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成為發(fā)展小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重要手段之一。人教版《新起點》小學英語教材中的Story Time圖文結(jié)合,德育并行,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非常好的語言材料。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受課時等條件的限制,往往將這一材料忽略,或是將其作為學生的自讀材料,沒有加以充分運用并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以人教版《新起點》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1 “Classmates”中的故事板塊為例,結(jié)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探討授課教師如何在故事教學中將語言和思維有機結(jié)合,從而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一、激活思維,從導入開始
課堂導入即教師在新的課題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目的在于激活已有的相關(guān)背景,歸納語言知識,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課堂導入在教學中起著溫故知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導入既要短小精悍,又要講求實效。
上課伊始,筆者利用單詞卡片復習本課重點詞匯“clever”“careless”“polite”“quiet”“cute”“friendly”“helpful”“active”“popular”,然后通過PPT呈現(xiàn)一兩個有代表性的班級同學照片,借助功能句“What is your friend like”和學生做如下交流:
T:What is your friend like?
S1:He is clever.
S2:He is friendly.
S3:He has short hair.
S4:He wears glasses.
…
T: Sometimes he is naughty.
【教學分析】導入是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可以嘗試采用歌曲、游戲、簡筆畫、實物、復習等多種導入方法。采用何種方法導入要依據(jù)課型、課題、教學目標等來決定。這節(jié)課的故事以人物為線索,通過故事的發(fā)展呈現(xiàn)人物的不同性格,在真實語境中復現(xiàn)重點詞匯。筆者借助Free Talk,讓學生圍繞單元話題“Classmates”展開討論,進而引出“naughty”這一新詞匯。這種復習式的導入,切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既可以激活思維,又為后面分析人物性格做了很好的語言鋪墊。
二、發(fā)展思維,從讀圖開始
《義務(wù)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二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短文,并養(yǎng)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1]。這套教材Story Time板塊中的配圖色彩鮮明,生動活潑,傳遞著與故事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的信息,是故事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在設(shè)計教學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圖片承載的信息和隱含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習慣,從而促成二級閱讀目標的達成。
(一)“讀”出圖片信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發(fā)現(xiàn)能力
這則故事的開篇是一個背景介紹:“I am at camp with my classmates and my teacher, Mr. White. My name is Phil. I am short and have red hair. Can you see me?” 為了激活背景,筆者讓學生觀察第一幅圖(見圖1),猜測“Who are they”,并請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第一自然段。圍繞圖片傳遞的信息,師生進行了如下對話:
T:Who writes the story?
S: Phil.
T: How do you know?
S: I read “My name is Phil.”
T: Can you find Phil in the picture?
T: How do you know?
S: I read“I am short and have red hair.”
T: Who are the others?
S: They are my classmates and my teacher, Mr. White.
T:Where are they?
S: They are in a park.
T: What are they doing here?
S: They are at camp.
【教學分析】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過渡,他們的思維活動很大程度上依賴圖片、視頻等直觀、具體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的教學設(shè)計必須要有層次。教師可以從較低層次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尋找、比較和記憶,并初步實現(xiàn)對故事的理解。在故事背景的解讀環(huán)節(jié),筆者以文本為依據(jù),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按圖索驥,學生同樣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圖片對應的相關(guān)信息。這種由圖片到文本、再由問題指向圖片的雙向活動在訓練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良好的讀圖習慣。
(二)“讀”出圖片關(guān)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比較與分析能力
筆者請學生自主閱讀,明晰右圖中的人物叫Tom,并引導他們在左圖中找到該人物,嘗試發(fā)現(xiàn)兩幅圖中Tom的不同(見圖2)。這時,學生們躍躍欲試,紛紛指出左圖中的Tom戴了眼鏡,右圖中的Tom沒有戴眼鏡。筆者抓住學生思維被激活的契機,故作神秘地問:“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將兩幅圖作比較,再結(jié)合自己平時丟三落四的毛病,很快就明白是Tom把眼鏡弄丟了。此時此刻,“careless”一詞也就呼之欲出。對Tom這個人物的性格分析就在圖片的輔助下,通過教師的有效提問完成了。在此過程中,師生進行了如下互動:
T: Who is he?(教師指向右圖)
S: He is Tom.
T: Can you find Tom in the left picture?
S: Yes.
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S:In the left picture, Tom wears glasses.But in the right picture, he doesnt.
T: Why?
S: He cant find his glasses.
T: Can you help Tom find his glasses in the right picture?
S: Yes.
T: So what is he like?
S: He is careless.
【教學分析】比較是根據(jù)一定標準對比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某種聯(lián)系的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比較有助于找出圖像不同信息點之間的差異,發(fā)現(xiàn)信息與語言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2]。在這里,學生通過對比,找到了圖片與圖片之間、圖片與文段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在有效提問的引領(lǐng)下思考、推理、分析文本傳遞的信息,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He is careless.”探究圖片意義、解讀文本內(nèi)涵是故事教學的重要步驟,教師可以將解讀視角由表層向縱深設(shè)計,培養(yǎng)學生比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循序漸進,將思維活動從低階推向高階。
三、促進思維,從追問開始
追問是指在學生回答教師預設(shè)的問題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有針對性地進行“二次提問”或“多次提問”,再次或多次激活學生邏輯思維[3]。在故事教學中,教師針對生詞不斷追問細節(jié),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感悟詞匯的意義和用法,是學習語言、理解文意的有效手段。
這篇故事生詞較多,“naughty”和“trick”就是兩個教學難點。如果不突破這兩個閱讀障礙,學生難以準確分析人物Jack的性格。為此,筆者巧妙地呈現(xiàn)出萬圣節(jié)的相關(guān)圖片,并進行了如下“追問”:
T: What festival are the pictures about?
S: 萬圣節(jié)。
T: Lets watch a video. What do the children say?
S: Trick or treat.
T: It means...
S: 不給糖就搗蛋。
T:Thats right. Look at Jack. He is playing a trick on his friend, Mary. What trick is it?(見圖3)
S: He puts a snake on Marys hair.
T: Do you think it is interesting?
S: No.
T: Why?
S1: Its dangerous.
S2:Mary is unhappy.
T: If someone plays a trick like this on you, will you be angry?
S: Yes.
T: What is Jack like?
S: He is naughty.
【教學分析】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過著名的助產(chǎn)術(shù)教育理論,即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提問在討論中讓學生自己“產(chǎn)出”問題的答案。這里,教師的追問無疑是在實踐這一教學主張。授課教師如果直接給出“trick”的中文解釋,課堂教學會變得刻板生硬。而將“萬圣節(jié)”的“trick or treat”和閱讀材料里的“trick”巧妙銜接,教師不需要過多解釋,學生便能心領(lǐng)神會,而且,教師在激趣的同時還滲透了文化常識,可謂 “一箭雙雕”。為了讓學生領(lǐng)會“naughty”的意思,教師可以圍繞“trick”層層設(shè)問,抽絲剝繭,不斷激勵學生觀察、思考、辨識和評價。由此進行的一系列高階思維活動既能強化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又能促進他們語言的發(fā)展,讓他們在理解“trick ”的同時,印證或修正之前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對“naughty”的理解。這種不斷磨礪思維的方式,可以讓教學難點越辨越清晰,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四、構(gòu)建思維,從導圖開始
思維導圖是記憶大師東尼·博贊發(fā)明的一種思維工具,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學習、掌握和使用。思維導圖運用圖片、氣泡、樹形等方式,把各級主題的關(guān)系和相關(guān)的層級表現(xiàn)出來,是構(gòu)建思維、梳理思路、歸納總結(jié)的有效工具。
在讀后活動中,筆者以單元話題“Classmates”為中心,引出故事人物;以單元功能句“Whats he/she like”為主線,引出人物性格;以“Why”為思維發(fā)散點,引出判斷依據(jù),從而將“單詞—功能句—故事情節(jié)”清晰地串聯(lián)在一起,實現(xiàn)了整個單元語言知識的結(jié)構(gòu)化和思維的可視化。筆者以對話方式搭建了這一文本支架:
T: Who is the story about?
S: Its about Phils classmates and his teacher.
T: What are their names?
S: They are Jill, Jack, Tom...
T: What are they like?
S: Jill is clever. Jack is naughty...
T: Why do you think so?
S1: Jill teaches Phil how to fish, so she is clever.
S2: Jack plays a trick. He puts a toy snake on Marys hair,so he is naughty.
…
根據(jù)上述師生對話,筆者繪制出如下的思維導圖(見圖 4):
【教學分析】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運用觀察(observation)、閱讀(reading)、勾畫(underline)、分析(analysis)、對比(comparison)和歸納(induction)等思維技能學會了總結(jié)、梳理故事主題和內(nèi)容。隨著思維導圖的逐步呈現(xiàn),學生完成了對文本的深度解碼,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了故事。思維導圖的生成過程就是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發(fā)展相互融合的過程,它把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教學目標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深度。
五、延伸思維,從情感開始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guān)注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喚醒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同時還應有意識地滲透價值觀教育。教師的這種教學意識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同時又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升華,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如“細雨春風”,水到渠成,滋潤學生的心靈。
筆者以思維導圖為依托,讓學生說一說對故事里各人物的看法。因為有了前面由淺入深的分析,學生開始思考,并最終形成自己的內(nèi)心感悟:
S1: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S2: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hobbies.
S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yōu)點。我們要改正自己的缺點,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這樣會讓我們自己更加優(yōu)秀,也會讓世界更加美好。
S4:我們要多觀察和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多包容別人的缺點。
T: Different flowers make the world colorful, and so do the people. Be yourself and respect others differences.
【教學分析】在上述教學片斷中,筆者引導學生總結(jié)人物性格,啟發(fā)他們思考自己該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不同的性格,實現(xiàn)了由“育知”到“育人”的轉(zhuǎn)化。知識不再是教師教學追求的唯一目標,而是實現(xiàn)學科育人的載體[4]。尊重不同、欣賞不同的主題意義在教師的點撥下滲透進學生的腦海,課堂知識得到了運用、內(nèi)化和升華,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也大大提升。
教育專家龔亞夫認為,中小學英語教育應改變單純以語言運用能力為核心的目標,設(shè)計多元的目標,把語言學習與思維認知、個人素質(zhì)培養(yǎng)等結(jié)合起來,體現(xiàn)英語教育在促進人的品格與思維發(fā)展方面的價值[5]。故事教學采用的閱讀材料不僅生動有趣,而且蘊含教育哲理,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質(zhì)。教師在設(shè)計目標和組織課堂教學時,應注重引導學生參與讀圖、預測、分析、推斷、質(zhì)疑、歸納等一系列思維訓練活動,以教促思,以學促思,學思相伴,使學生在各項教學活動中提高和發(fā)展思維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
[2]廖成鑾.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看”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7):23.
[3]李長健.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2):14.
[4]鄧振紅.借助小學英語繪本,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4):28.
[5]龔亞夫.英語教育的價值與基礎(chǔ)英語教育的改革[J].外國語,2014(11):18.
(責任編輯:符 潔)
作者簡介:胡惠群(1978—),女,四川樂山人,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一級教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