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青
摘 要:教師專業(yè)成長是課堂高效的要素,基于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現(xiàn)代媒體技術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嘗試運用“自錄課”教研打造有效課堂,通過對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使課堂教學逐步向“高效”靠近。
關鍵詞:專業(yè)化成長;“自錄課”;教研;高效課堂
如何實現(xiàn)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呢?其核心要旨就是實現(xiàn)課堂高效。筆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逐步探索教學的方法和途徑,挖掘教師的潛能,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使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
嘗試采取教師“自錄課”教研活動的形式,打造業(yè)務過硬的教師隊伍,為實現(xiàn)高效課堂提供有力的師資基礎。
一、改變觀念,助力成長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可以說“成功和失敗全在教師”。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對課堂的駕馭水平會左右課堂進行的深度、廣度以及學生是否積極參與的興趣度?;诖?,教師要想真正成為課堂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必須掌握前沿的理論,積累教育教學經(jīng)驗,基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慕課、微課等教學新元素的融入,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具體轉變內(nèi)容體現(xiàn)在:一是以立德樹人為本的學生觀要變;二是“教師是讓學生站在巨人肩上”的教學觀要變,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教育教學的研究者以及實施者;三是使學生有效合作學習的課堂觀要變。
二、探索形式,面向高效
搞教師“自錄課”教研,是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研活動,解決教研“瓶頸”的一種形式,是對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最終使課堂教學逐步向“高效”靠近的一種途徑。
(一)反思
第一是如何讓教師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教學過程,有效反思教學上的得與失。第二是如何讓大多數(shù)教師之間可以相互交流,不用費很多時間去課堂聽課,也不用為聽課而不上課或倒課。第三是如何讓教師積極參與教研,并在教研的同時有話可說。第四是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活動,怎樣才能讓教師自己和其他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直觀地得到反饋,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第五是優(yōu)秀課的積累實現(xiàn)資源共享。
(二)教研活動的優(yōu)勢
首先,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查找不足。以前老師上課都是面對別人的時候多,自己很難看到個人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更有甚者,有的教師教學一輩子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教態(tài)如何,課上表現(xiàn)如何?!白凿浾n”既可以消除教師上課的緊張情緒,又可以使教師自我欣賞,對教學反思大有幫助。
其次,聽課時間上做到了分散與集中相結合。聽課活動在時間上很難做到統(tǒng)一,要想同學科教師都參加以至于擴大到任意學科教師自愿參加,只能倒課或是讓學生上自習,嚴重干擾正常上課,老師也疲于應付。現(xiàn)在邊聽邊錄,有時間的教師就去聽課,沒時間的可以不去,利用課余時間觀看視頻,再利用集中教研活動相互交流,基本解決了聽課時間不好統(tǒng)一的問題。
最后,課的評點直接深入。課堂上評課教師的依據(jù)是課堂記錄,大家你說一句,他說一句,被評的教師也只能靠回憶被動地交流,費很大的勁也不能達到認識上的統(tǒng)一。而直接看錄像評課就掃除了這些障礙,評與被評的人結合視頻及“自錄課”課堂反饋表,共同參與,對課上暴露的問題一目了然。針對某一問題的點評可以反復播放,增強了靈活性。
(三)集體評課引領校本教研
集體聽課、評課是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一部分。評課中播放上課教師課堂教學的視頻,聽課教師結合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對課例進行點評和分析,形成“一人搭臺,共同進步”的研討氛圍。
評課時,對于講課老師來說,由于是觀看自己的教學視頻,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流程中所展現(xiàn)的可圈可點的優(yōu)點和暴露的許多不足已是一目了然。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出現(xiàn)小動作過多、面部表情僵化、口語過多、板書不規(guī)范、不能面向全體學生、語速過快或過慢、課堂氣氛不活躍等。特別是不足之處可以促使教師及時改正。
評課過程中,對于評課老師來說,只是一本聽課記錄的“回憶式”評課方式得到改變,可以結合教師錄制的視頻直觀地、有針對性地指出優(yōu)點和不足。單單總結我們進行此項教師“自錄課”教研活動中教師課上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就有很多,如毫無征兆或串聯(lián)語的突然提問,把學生問得張口結舌;語無倫次、連珠炮似的提問,老師步步緊逼,學生一頭霧水,而其他沒有被提問的學生儼然成了看客;又如:老師漫無目的地問,全班隨聲附和地答,課堂教學可謂雜亂無章等,一堂課下來,老師問得累,學生答得難,效果很不理想。
聽課教師充分利用課堂反饋表記錄點點滴滴,使得教研針對性特別強。但是仍然有諸如快速找到時間節(jié)點、集中評課視頻支撐、教師上課二次加工等瓶頸有待在不斷深化的“自錄課”教研中找到解決方法,從而引發(fā)教師思維碰撞,提升案例討論的理論水平和教師理性思考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