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瑜
摘要:從幼兒的一個小小的舉動——用保鮮袋抓空氣開始,引發(fā)幼兒對于本來完全不在意的空氣產生興趣,開展一系列的探索活動。
關鍵詞:幼兒活動;科學探索;觀察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孩子們每天佩戴口罩,背著自己的書包來上學。進入教室后,孩子們會把口罩摘下來,放進自備的保鮮袋里裝好,等到放學的時候再拿出來用。教室里的玩具也因為疫情的影響,大部分不便消毒清潔的玩具也都被收了起來,區(qū)角游戲特別是角色扮演區(qū)域都關閉了,這讓孩子們感到了一些無趣。
一天,恬恬的書包里不知怎么多了一個空的保鮮袋,她就開始玩起了保鮮袋,越玩越起勁,她索性站到空一點的地方大力地甩袋子,結果袋子變得鼓鼓的。她用手抓緊袋口,保鮮袋變成了一個“氣球”,她高興地叫道:“抓到好多空氣呀!”這個舉動引發(fā)了其他孩子的極大興趣,大家都嘗試尋找合適的工具來抓空氣。
更沒想到的是,關于空氣的探索演變成了對呼吸的探索。呼吸雖然重要,但其實很難察覺得到。孩子們第一次嘗試了深呼吸,感知空氣在身體里的運動。緊接著,一個又一個問題不斷地從孩子們的腦中蹦出來,激起了思維的浪花……
一、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會產生各種行為活動,而且都是非常微小不起眼的,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能夠在眾多幼兒中快速捕捉到正在發(fā)生的有趣的探究行為。教師在觀察幼兒探究行為的時候,應該作為一名觀察者,一名能夠與幼兒產生共情的觀察者,雖然不直接介入,只是觀察,但在思想和心理上與幼兒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有著共情,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冷漠”的旁觀者。當幼兒停止探究時,教師可以再介入?!俺吮ur袋,還有什么能抓住空氣呢?”這個問題恬恬并沒有回答出來。這個時候,教師并沒有強求,因為這是孩子的一個無意識的、微小的探究,不妨換一種思考,把恬恬答不上來的問題拋給其他幼兒,讓這個微小的活動發(fā)散到全班,成為一個大家可以共同參與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比非要讓恬恬回答出問題來更有意義。教師應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分享,遇到困難自己解決,因為孩子是活動的主人。
二、凡事都由孩子動手,親自嘗試
在集體探究活動中,教師的參與行為其實很少,只是把恬恬玩保鮮袋的行為帶到了集體面前,讓看似微小且已經(jīng)結束了的活動再次有了“生機”,引發(fā)了更多幼兒的參與和探索,讓微小的科學探究得到了發(fā)散和延續(xù)。
其他幼兒看到恬恬用保鮮袋抓住了空氣之后,萌生了自主探究的欲望,在教室中尋找工具。這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空氣的認識過程。有三位幼兒都認為捕捉空氣就是要把空氣關住,不讓它跑掉,所以他們都選擇了密封的工具;一位幼兒認為空氣無處不在,用工程帽就可以撈住;還有一位幼兒認為,我們人體本身就是一直在呼氣、吸氣,用嘴巴就能捕捉空氣。由此可見,認知對于科學探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由于對空氣的不同認識,他們各自找到了不同的工具。
一個科學探究從微小到發(fā)散,不斷延伸,這需要教師的持續(xù)性觀察。陽陽奇怪的呼吸方式引起了教師的注意。面對陽陽的求助——“為什么我吸了一大口氣,肚子卻縮進去了呢?”教師其實有很多種應對方法,直接給出答案往往是最糟糕的方法。此時,不妨試試把問題拋給集體,讓幼兒來一次大討論,所能獲得的就不僅僅是某一個問題的答案了。這次的集體討論引出了對深呼吸的探索。陽陽在嘗試深呼吸時產生了新問題,由此又進行了由淺到深不同呼吸方法的探索。通過不斷嘗試,獲得成功的陽陽不僅感受到了喜悅,這一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調動了他以往的知識經(jīng)驗,讓其他幼兒也認識到了氧氣、二氧化碳與我們呼吸的關系。一個幼兒拋給教師的問題,又由教師帶動集體來討論,最終,大家所獲得的不只是答案!
三、保護和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
在區(qū)域活動中,爬到操場上的蚯蚓引發(fā)了幼兒極大的好奇心,他們仔細觀察,并通過討論解決問題,這又讓他們對呼吸的探究擴大到了動物界。在自由的自然環(huán)境氛圍中,幼兒自主地去探索發(fā)現(xiàn),獲得了有益的經(jīng)驗。
在這個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觀察者,大自然才是幼兒最好的天然的老師。自然環(huán)境中蘊含著豐富的奧秘,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廣闊天地,教師應讓幼兒自由自在地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觀察、探索、解決問題。面對“蚯蚓靠什么呼吸”這個問題,幼兒各有各的回答,教師不需要格外在意幼兒的答案是否正確。其實,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幼兒面對問題所說出口的,不是成人理解層面上的“答案”,他們只是給予了某一問題一個有著自己思考的“回答”。這是幼兒非常好的安靜思考的一個過程,教師不應該直接介入給出正確答案而終止他們的探索活動。有時候,教師不當?shù)慕槿氩⒅苯咏o出正確答案,就像是給幼兒有趣的探索活動畫上了一個無趣的休止符。通過對蚯蚓呼吸的探究,幼兒開始對水下的小魚的呼吸產生了興趣,后來甚至把目光放到了海洋、植物界、太空……
四、重量級的問題讓科學探究更上一層樓
在幼兒的科學探究中,經(jīng)常有人主張教師應該盡量作為觀察者而非介入者,要引導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教師就真的不能開門見山地向幼兒拋出問題嗎?在探究活動不斷深入的時候,在幼兒經(jīng)驗不斷累積豐富的時候,教師是可以向幼兒拋出問題的。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向幼兒拋出了一個“重量級”的問題——“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人類要呼吸,陸地上的動物要呼吸,水下的魚類也需要呼吸,植物也要呼吸,它們都離不開空氣,需要氧氣。那么,除了它們,還有什么東西也需要呼吸呢?”這個問題是有趣的,是可以一下子提升整個探究活動的廣度與高度的,把幼兒對呼吸與空氣的認識范圍又提升了一個維度,開闊了幼兒的視野。此外,教師也不用擔心這樣“高難度”的問題會困住、難住幼兒,因為這個問題的提出首先是建立在幼兒先前活動經(jīng)驗的基礎上的。幼兒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的好奇心與不怕困難的精神。他們針對這個問題又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個小問題,在向老師追問的過程中慢慢地接近了答案,這樣的過程是有趣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應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lián)想、猜測問題的答案,并設法去驗證?!迸nD對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進行了思考與大膽猜測,才有了知名的科學理論。猜想是一切探究活動的開端,大膽是探究的寶貴品質,有了猜想才能夠有接下來的驗證。通過觀察蠟燭的燃燒,幼兒也接觸到了平時不太能接觸到的物理現(xiàn)象。
這個關于呼吸的微項目活動,從幼兒的一個小小的舉動——用保鮮袋抓空氣開始,引發(fā)幼兒對于本來完全不會注意的空氣產生了興趣,緊接著又聯(lián)系到日常也不會注意的呼吸,對呼吸的一系列探索可以稱得上是“上天入地,飛天過?!?,幾乎對大自然和宇宙都進行了探索,一共開展了“植物會呼吸嗎”“鯨魚有沒有鰓”“會呼吸的蠟燭”“口罩的秘密”“宇宙里有空氣嗎”等十個探索活動。在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諝馐菬o色無味的存在,呼吸是不自覺的、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幼兒已經(jīng)完全沉浸在了對空氣與呼吸的探索之中。正是因為十分的投入與熱情,才使得他們的腦袋一直在快樂地“高速”運轉著,蹦出了一個又一個天真而有趣的問題,也是充滿挑戰(zhàn)性的問題,在對問題的不斷深入思考與實踐中,他們提升了自己的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的經(jīng)驗與知識,也認識到了人類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萌生了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在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觀察者與引導者。觀察者不是旁觀者,觀察者是與活動中的幼兒有著共情體驗的,觀察者也是帶著和幼兒一樣的投入與熱情的。教師也不是百科全書,也是和幼兒一起成長、一起學習的。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對幼兒的整個探究過程有深入的觀察與思考,所做出的引導才是適時的、合理的,才有利于讓幼兒的探究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陳淑珍.游戲精神引領下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實踐研究[J]. 才智,2016(26).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