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進,小學英語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小學英語課程以啟發(fā)少兒對第二語言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為任務,從而堅實學生基本的英語基本聽說讀寫能力以及開發(fā)學生思維能力。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習英語綜合語言能力的開發(fā)打下基礎,為學習第二語言英語和今后的拓展內容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1960年代,全身反應法(TPR)是由詹姆斯·阿夏(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首次提出的。來自各國的研究人員從理論到實際應用都研究了該教學方法,大多數(shù)著重于可行性的驗證。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全身反應法時會產(chǎn)生哪些問題和哪類困難,研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欠缺。因此,在本研究中筆者重點探討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TPR的應用。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全身反應法(TPR)
【作者簡介】閻巖,北京市朝陽區(qū)精誠實驗小學。
一、文獻綜述
1.核心概念界定。1966年美國心理學教授詹姆斯·阿舍爾首次提出了全身反應法(TPR)。這個教學法基于三大領域,即: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對于語言的學習,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TPR教室,教師用目標語言給學習者下達指示,學習者對身體動作作出反應,學習者在準備好說話之前不會被強制說話。TPR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舒適的環(huán)境,讓學習者能夠迅速、自信地學習語言。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通過身體動作形成的語言理解比簡單語音更快速加深大腦對信息處理,從而達到記憶的效果。在輸入足夠的語言后,語言學習者可以自主地輸出目標語言。
2.全身反應法的特征。在TPR教學方法中,命令語句比其他句子模式更普遍。通過動作可以表現(xiàn)身體動作的語言學習。Asher指出,由于教師可以像這樣引導學生采取相應的行動,所以應該通過命令文來教學生語法結構和大量詞匯。這樣,對于學習者來說語言內在化的過程比較簡單。在某種程度上積累的話,語言的輸出就會變得自然。
3.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阿夏1966年提出了全身反應法。這是一種結合語言和行動,提倡通過身體活動來教授外語的方法。為了在TPR教學法中找到最合適的條件和影響因素,Asher于1969年完成了30-40次實驗。因此,無論語言多么復雜和異質,無論練習間隔多大,教學過程中的TPR方法都能提高學習者的快速理解能力。學習者是否遵從命令發(fā)行者所指示的指示幾乎是不同的。唯一的相同的是,學習者可以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達理解。詹姆斯·阿夏在深受幼兒期第一語言學習的皮埃爾理論的影響下,通過不斷的實驗,主導并完成了近30年的開發(fā)和TPR的教育方法。
阿夏提議,孩子們在將母語內部化為幾個知識因素后,開始說話。這個方法也適用于法語、日語、德語、英語、中文的研究。這個理論對外語的學習有很大的意義和影響。Asher也詳細介紹了使用TPR的方法,幫助語言學習者無壓力地學習另一種語言。除了孩子的第一語言學習之外,Asher和他的學生為了研究在外語獲得過程中使用TPR方法,對大人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他的學生之一國平四郎也進行了本土化實驗。實驗組超過了以單詞、短文、論文等傳統(tǒng)方法教示的對照群。之后,阿夏在俄羅斯進行了相同性質實驗,結果非常相似。另外,針對不同年齡的成年人,完成了一系列關于TPR效果的實驗,比如德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在孩子們的實驗中,學習俄語的孩子們比起集中在行動上的人更會對指示和行動的學習作出反應。Asher做了幾十年無數(shù)的實驗,發(fā)現(xiàn)語言學習的關鍵是在語言形成之前的理解,目標語言的理解是通過身體動作來實現(xiàn)的。
4.全身反應法在國內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根據(jù)多數(shù)學者所開發(fā)的理論,21世紀以后,TPR教學法在很多學者之間成了受歡迎的方法。很多學者和教師都證明了這種方法對英語初學者的英語教育過程尤其有效。趙濤、王才和王李對所有孩子的語言學習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所有的TPR教育方法都是恰當?shù)?,對年輕的語言學習者是有效的。
二、TPR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理論依據(jù)
1.左右腦分工理論。美國精神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在1950年代進行了實驗。也就是說,在確認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腦分裂說”的非常有名的腦分裂實驗中,得出了左腦控制語言功能的結論。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左腦控制語言,右腦控制活動功能,即左腦是語言。阿夏以此為基礎,大膽提出了嬰兒語言模塊的理解通過大腦的正確處理來完成的假設。寶寶在行動和反應的時候,會根據(jù)周圍人的指示,完成理解語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嬰兒左腦沒有控制說話的能力,經(jīng)過長期觀察,逐漸形成左腦的說話能力。漸漸地,左腦了解到,其他人的行動可以通過特定的發(fā)音符號或演講來改變,并且他的說話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阿夏指出,當孩子長大并學習第二語言時,這種左腦和右腦之間的勞動分割機制仍然存在。因此,TPR是第二語言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右腦打開新的語言學習。在對右腦進行了長期觀察后,在特定范圍內接受指示時,個人會迅速作出反應,并且指示馬上被右腦所理解。然后,加深學生的理解,自然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相反,取左腦作為外語學習的出發(fā)點,效率則很差,過程很長。學生被強迫在理解口號的意思之前說話。實際上,學生沒有說話的能力。這樣的訓練只是形式性和效率低下的束縛,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熱情會受到打擊,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和負擔,所以他們不能集中精力學習?TPR教育原理是讓學生通過行動認識單詞和文章的第一個含義,即長期觀察和輸入語言的過程,可以學習無壓力、自由學習的狀態(tài)。他們不需要馬上說出來,但他們一旦達到一定程度的積累,學生只要理解單詞和文章的意思,語言能力自然就形成了,所以“右腦分工理論”還強烈支持小學英語教育中TPR指導方法的作用。
2.記憶痕跡理論。全身反應法以聽:作為主要教學形式,涉及大量的肢體動作,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指令的理解,又是提高記憶效率的一種很好的方式。TPR的教學模式符合記憶痕跡的規(guī)律,能夠更好地達到記憶的目的TPR教學法注重動作和言語的統(tǒng)一,將肢體動作與之前學過地知識有效結合起來,經(jīng)過多次反復練習之后,使之在大腦里留下痕跡,從而形成強烈記憶。有關語言知識的記憶越強烈,回憶越容易,真正做到從瞬時記憶過渡到長效記憶。
三、對測試卷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本研究過程是針對某市某區(qū)某小學一年級,共120名學生。本研究通過試卷在實驗前與實驗后分別分析效果如何,分析比較TPR在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從而完成實驗目的。為保證試卷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測試卷采取該校的百分制考試試卷(如表1、表2所示)。
四、TPR教學實施中的優(yōu)勢
1.課堂學習無壓力,學生興趣大提高。Asher指出,應當減少學習者的焦慮,讓他們在語言學習課堂中感覺不到緊張和壓力,在一個更自然的情境中,他們會學習得更好。TPR教學法要求學生用身體動作對目標語言做出反應以此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當他們感到舒適時,自然就可以提升學習動力,激發(fā)學習興趣。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在一個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語言,且能更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身體動作,學生對知識有了足夠的輸入后,就有充分的時間去理解并為最后的輸出做好準備。
2.動作輔助易模仿,學習自信更積極。對于學生來說,外語基礎參差不齊,對語言的領悟能力也自然有高低之分,但通過身體動作的表達,孩子很容易模仿和理解。這就使得課堂上沒有優(yōu)秀生后進生之分,學習者都在同一水平,他們更有動力加入課堂活動中,也不必因害怕說錯出錯而不敢說不敢做,因此學生在參與性上表現(xiàn)得更積極。此外,由于他們不必立刻輸出語言知識,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操練,對于學習的恐懼感必定有所降低,說英語更大膽自信。
3.感官調動最大化,聽說培養(yǎng)效果好。TPR被譯為全身反應法,字面理解也就是調動全身感官,運用肢體語言對目標語進行理解和輸出。當然,該教學法并不僅僅只是用身體動作一種表達,其實還應該加入聽覺、視覺、觸覺等各種感覺,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運用到各感官,對于坐不住、三分鐘熱度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讓其真正動起來,“忙”起來,才能吸引其聽課的注意力。同時,由于各感官的綜合運用,學生的聽說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鍛煉,聽力優(yōu)先的原則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多的機會去傾聽指令和語言,自然輸出的方式又讓學生能夠輕松、多次模仿教師的語音,且學生敢于表達,敢于用英語說話??梢?,TPR教學法對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yǎng)有著不錯的效果。
4.理解先行后輸出,自然學習高效率。在一個階段的沉默式訓練和身體刺激反應后,學習者已經(jīng)對所學的知識有了理解和記憶,自然就能輸出內化的語言,TPR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沉默期,即開口準備期,不需要在第一時間就強求其進行說話訓練,而是在自然而然中,學生自己會輸出所學知識。這也就是說,在TPR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處于寬松的、被寬容對待的環(huán)境,在過分強調語法正確的教學中,這種方法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大膽開口,不畏犯錯,因為即使出現(xiàn)一點小錯誤,教師也不會嚴格地糾正,除了指出比較大的問題外,小錯可采取寬容,鼓勵的引導態(tài)度,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順利輸出語言知識。TPR是一種“理解式”方法。教師不應該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后立即糾正錯誤。理解輸入的語言比立刻輸出語言更為重要。學生在此種方式下自然學習,而不是被迫學習,學習的效率便大有提高。
5.語言動作相聯(lián)系,幫助記憶更持久。以身體動作聯(lián)系語言,兩者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對應的印象。即看到或聽到這個語言(單詞、詞組或句子),就能立刻反應出相匹配的動作?;蛘呖吹絼幼鞅隳苈?lián)想到相應的語言知識,那么這必然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習者記憶,且能夠使記憶的時間較長較持久。只要下次再出現(xiàn),大腦中的知識儲存就會被喚醒,這比死記硬背語言知識要更容易、更有印象。
6.全英教學母語化,浸潤學習易掌握。學習者不需要像傳統(tǒng)的外語學習方法一樣,將目標語言轉化成母語再理解其意義,只需要通過觀察教師的身體動作后直接理解其含義,這就相當于嬰兒學習母語的過程,減少了學生的中文思考過程,避免了將英語知識在腦海里翻譯成中文再理解的步驟,節(jié)省了時間的同時也更加了其獲得語言輸入的機會,學生學習目標語言則變得更快更容易。
五、TPR教學應用中的問題
1.教學方法有局限,適用內容范圍小。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無缺的,也不可能將所有教學內容都寄托于一種教學法上。TPR教學法本身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可能不適用于所有內容的教學。比如,教授抽象復雜的內容,如一些不能用動作來描述的名詞、形容詞、副詞等。由于該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動作展現(xiàn)語言的含義,因此易于表達的、直觀的、形象具體的知識更適合運用此方法。如果要將每個句子細致到每個詞都用動作去表達清楚,這自然是達不到的,這就需要教師有更好的設計,對該教學法有更有效的運用。
2.教學效果不全面,綜合能力難培養(yǎng)。由于TPR教學法的特點之一就是聽力優(yōu)先,說話在后,也就是該方法更注重對孩子在聽說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通過多聽指令,跟做動作,而后開口說話,模仿發(fā)音。文章也曾提及,TPR最開始就是用于口語學習為主,因此,在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上,自然有所欠缺,不能做到僅通過這一個教學方法,就涉及綜合能力的運用。這是該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之一,但任何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逐步養(yǎng)成,且每種能力之間都是有關聯(lián)的,雖說該方法不能直接鍛煉到讀寫能力,但卻會在潛移默化中產(chǎn)生影響。
3.教學設施需改進,課堂管理要求高。班級中人數(shù)過多導致TPR教學時紀律難以掌控,因此該教學法對教師有著較高的課堂管理能力的要求。由于TPR教學法是在一種比較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的,且它的教學形式是以做動作,運用全身肢體語言去表達,因而學生勢必需要在課堂上動一動、玩一玩,有時候需要站起來甚至離開座位進行活動,這與傳統(tǒng)的、嚴謹?shù)恼n堂有所不同,平時學生被要求端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不允許擅自離開位子,且由于班級人數(shù)多、教室小、座位緊等硬件條件限制,在開展TPR教學過程中自然會遇到問題。學生會由于各種肢體活動和游戲的進行而感到過于興奮,班級紀律會受到挑戰(zhàn),教師既要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又要兼顧班級管理,困難不小。此外,由于教室的場地限制和班級學生人數(shù)的大額化,很多有趣的活動難以展開,TPR的一些教學效果成效也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
4.教學過程較自由,學習流于形式化。由于TPR教學法強調輕松學習,學習過程不像傳統(tǒng)教學那么拘束,比較自由,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流于形式學習,而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的含義。由于該方法強調聽——做——理解——輸出,教師在過程中不用中文加以解釋,班級中的大部分學生也許都能通過動作的演示理解語言的意義,便自然地跟著做出動作,但是,也不乏個別學生可能并沒有真正了解,只是因為周圍的學生都這樣了,也就跟著做出了動作,事實上卻是渾水摸魚。比如,教師在解釋一個游戲時,給出指示,If you think it is right,please do a circle;If it is wrong,please do across.(判斷題目如果對的做出圈的手勢,錯的做出叉的手勢)而在做題過程中,個別學生其實沒有聽懂老師的要求,或者沒有聽懂題目,不會做到自己準確的判斷,只是由于其他同學做了圈或叉的動作,他也就跟著胡亂擺了一個手勢,實際上并沒有學會運用語言知識。
六、結語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第一階段,不要授予英語知識和技能,而要注意提高學習熱情。因此,教師的工作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來刺激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為將來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在TPR中,學習者的作用基本上是聽眾和表演者。教師給出簡單的指示后,學生有必要采取相應的行動。在TPR中,教師起著非常積極、直接的作用。阿夏指出“教師是舞臺導演,學生是演員”。新課程標準的倡導者以教師為指導性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向學生反饋。提倡教師在小學英語教育中使用全身反應法。
參考文獻:
[1]李琳琳.小學英語TPR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4):77.
[2]馬玉蓉.淺談小學英語TPR教學法[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 (9):160.
[3]陳希.跳動的智慧——“做”中學,淺談小學英語TPR教學[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5):90.
[4]呂淑云.TPR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實證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5]殷秀姍.例談TPR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16 (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