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部分來華留學生都分布于各方言區(qū)中,這種語言環(huán)境影響著他們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交際。在文化適應模式與社會文化理論背景下,著重分析了方言語境的優(yōu)勢與劣勢,并對重慶市高校留學生的方言認知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從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教師教學等角度,探討如何發(fā)揮方言語境在對外漢語教學體系中的輔助作用,以減少來華留學生由于語言障礙而產生的隔膜感,縮短其文化適應過程,切實提高他們的漢語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
關鍵詞:方言語境;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對外漢語教學
一、研究背景
(一)語言環(huán)境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愈加頻繁,來華留學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2018年,在全國3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內高等院校學習的492,185名外國留學人員中,約有16.4%的留學生在北京市學習、生活,普通話以北京話為標準音,因此,這里的語言環(huán)境相對理想,其余的留學生則分布在各方言區(qū)[1]。據(jù)重慶市教委統(tǒng)計,來渝留學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2019年已經接近一萬人。盡管近兩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習者主要是通過線上課程來學習漢語,但在后疫情時代,由于學習者到目的國學習語言的意愿強烈,因此,來華留學的人數(shù)將會繼續(xù)攀升。
可以說,語言環(huán)境對第二語言學習非常重要。Gass & Selinker指出:“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中的學習可以大量接觸說這種語言的人,而外語環(huán)境中的學習通常不是這樣?!盵2](P6)在自己的母語國學習外語,無法擁有一個沉浸式的環(huán)境,一般只限于課堂內的接觸。而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習者能夠以更直接的方式接觸和使用所學語言,無論是在課堂內,還是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會被目的語所包圍,這種優(yōu)勢是非目的語環(huán)境所不具備的。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語言環(huán)境往往并不“純凈”,不是理想化的人人都發(fā)“標準音”的環(huán)境。來華留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是標準的漢語通用語——普通話;走出校園,包圍著他們的,則是各種方言或者帶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那么,方言語境對學習漢語普通話有著怎樣的影響?留學生們又是怎樣看待方言語境的呢?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這些都是常常被忽略的問題。
(二)理論背景與相關研究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舒曼曾提出“文化適應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理論。他指出,學習者對目的語群體的文化使用程度將決定其習得目的語的水平,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影響著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習得水平的提高。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則關注語言習得與社會因素的關系,把語言習得過程看作學習者通過第二語言與目的語交流,參與外部的社會文化活動,不斷地將外在的語言形式內化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并實現(xiàn)對語言自我調控的過程[3](P166-172)。由此可以看出,語言習得的社會因素不容忽視,學習者通過各種方式融入目的語環(huán)境,與目的語群體進行有效互動,是具有相當?shù)闹匾缘摹?/p>
上一世紀末,國內學者開始將方言與對外漢語教學聯(lián)系起來。王德春認為,教學生學習標準的普通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第一任務”,共同語的地域變體和社會變體在功能上與共同語互相補充[4](P20)。丁啟陣指出,“學習者如果能適當掌握一些各區(qū)域、各方言的主要特點和常用語言單位,對于擴大他們的交際范圍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P61)。張振興則主張,“在高年級漢語教學中,應該講一點漢語的統(tǒng)一性和分歧性,講一點漢語方言的知識,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這樣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在廣大的漢語交際社會中的適應能力”[6](P44)。盡管這些學者十分重視并充分肯定了方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但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一直不多,很多教師也為了普通話教學的純潔性而盡量回避方言。
(三)方言語境的劣勢與優(yōu)勢
有些教師認為,方言語境會給漢語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就重慶地區(qū)而言,zh-、ch-、sh-這組舌尖后音,在方言里通常會發(fā)成舌尖前音z-、c-、s-。在很多外國語言中,并沒有舌尖前音與舌尖后音的對立,因此,它本身就是語音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留學生在課堂學習了zh-組發(fā)音后,課下與當?shù)厝私涣鲿r,很可能在受母語負遷移影響的情況下,再次受到方言的干擾,習得帶有方言特色的普通話。同時,留學生們還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用漢語交流,覺得比較順暢,一旦出了校園,卻往往因語言差異,而聽不懂當?shù)厝嗽谡f什么。購物、看病、用餐等都是學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事項,如果是由于交流障礙而不能順利完成的話,學生很容易產生緊張焦慮心理,對漢語學習也會漸漸失去信心??梢哉f,在方言語境中,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要更加緩慢一些,這反過來也會影響到語言學習。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種地域性語言所具有的一些優(yōu)勢。比如,方言是語言與文化的活化石,與普通話相比,它保留了更多古代語言的信息。在學習漢字時,一些形聲字的聲符何以表音,我們能在方言中找到更好的理據(jù),如“課”“綠”等。這對學生理解和記憶漢字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此外,方言還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地域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區(qū)域性文化都可能會對留學生產生不同的吸引力。因此,如果能正確看待漢語教學中的地域特征,并對方言語境加以適當利用,將會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
二、來渝留學生重慶話認知情況調查
為了更好地了解留學生對方言的認知情況,我們以重慶話為例,設計了問卷調查,并輔以訪談形式。調查對象為在渝高校學習的67名留學生,他們分別來自泰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美國、波蘭、韓國、日本、多哥、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調查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關于學習背景的調查,包括學生的國籍、來渝時長、漢語水平與來渝動因。其次,是關于重慶話對學生學習、生活影響的調查,旨在了解方言語境中學習者的情感態(tài)度。再次,是對學生學習重慶話需求的調查。最后,主要是考察學習者的重慶話水平,以及與漢語普通話學習水平的相關度。
(一)重慶話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
關于學生接觸方言的途徑。調查顯示,留學生接觸重慶話的途徑多種多樣。其中,選擇購物、用餐、出行等日常生活途徑的人數(shù)最多,占比為38.9%。雖然現(xiàn)在普通話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但很多本地人仍然喜歡講重慶話,或者是帶有重慶話口音的普通話(以下簡稱“重普”)。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留學生很難避免與當?shù)厝舜蚪坏?,這成為他們接觸重慶話的主要途徑。其次,通過中國朋友了解重慶話、通過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接觸當?shù)胤窖缘娜藬?shù)也比較多,它們的占比分別為34.1%、27%。可見,留學生處在一個全方位被方言包圍的環(huán)境中。我們還通過對學生的單個訪談了解到,在高校校園中,語言教師基本上使用的是標準的普通話,而常常需要打交道的辦公室老師、宿舍管理老師以及部分中國學生,則會使用重慶話或者重普,這也成為他們重要的接觸途徑。
關于方言語境對漢語學習的影響。調查顯示,有45.3%的來華留學生認為,方言對漢語學習(此處指普通話)存在著消極影響。這是因為普通話和重慶話的語音與詞匯表達都不盡一致,接觸多了會對學習,特別是零起點階段的學習造成干擾。同時,也有28%的留學生認為,通過方言學習,能使他們了解到漢語的豐富性和趣味性,這對漢語學習是有一定幫助的。
關于方言語境對生活交際的影響。調查顯示,有70%的留學生認為,聽不懂重慶話,會使生活變得很不方便,或者不太方便。從心理角度來說,這并不利于留學生融入當?shù)厣瞽h(huán)境,會產生身在異國的孤獨感,同時,這種消極心態(tài)也會影響到漢語學習。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交際技能,當留學生走出校園后,還存在著與當?shù)厝巳绾芜M行有效交流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二)學生學習重慶話的意愿
關于學習重慶話的態(tài)度。調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對重慶話持積極態(tài)度,表示愿意學習一些方言,這種情況的占比為73.7%;有21.3%的留學生認為可學可不學;只有4.9%的留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學習當?shù)胤窖?,他們認為學習好普通話就已經足夠了。一些研究者和一線漢語教師,對學生接觸方言抱有較為消極的態(tài)度,在教學中并未把它當作一種有效資源;甚至為了語言的標準化,在學習者嘗試使用方言時,也大都給予糾正。就我們的調查來看,在如何對待這一問題時,學生的態(tài)度與意愿也應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關于學習重慶話的動機。調查顯示,有68.8%的留學生是為了能和重慶人更好地交流,并能在重慶更好地生活;有17.8%的留學生則想通過學習方言,能在重慶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有13.4%的留學生是對重慶的當?shù)匚幕信d趣。在個人訪談中,一些學歷生表示,要完成本科或者研究生課程學習,在重慶生活的時間不會少于4年,部分專業(yè)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帶有方音,是專業(yè)課學習的一個障礙,所以學習重慶話的意愿較為強烈。部分剛來重慶不久而又具備一定漢語水平的學生則提到,在與商店老板、出租司機交談時,憑著以前儲備的語言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溝通,給生活帶來了不便;并且覺得這個地方有點陌生,沒有歸屬感,因此,他們也希望能夠學習一些當?shù)氐娜沼梅窖?。重慶作為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經濟實力強大,發(fā)展前景看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此安家落戶,他們迫切希望更進一步地了解方言知識,以便和當?shù)厝隧樌麥贤?。由此可見,無論是出于日常生活的交際需求,抑或是出于學習、工作方面的工具型動機,還是出于身份認同的需要,大部分留學生在對學習重慶話的態(tài)度上都達成了基本共識。
關于重慶話的學習內容。調查顯示,語音(43.4%)和詞匯(31.8%)是留學生的優(yōu)先選擇,少部分學生還希望學習一些當?shù)氐乃渍Z。在話題選擇方面,日常生活領域(55.1%)和經濟貿易領域(24.4%)占據(jù)前兩位??梢哉f,這樣的選擇都與上述學習動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關于學習重慶話的方式。調查顯示,選擇課堂學習的人數(shù)占據(jù)過半優(yōu)勢。其中,有35.7%的留學生希望老師能在課堂上介紹一些當?shù)胤窖猿S谜Z;有22.3%的留學生希望能夠參加選修課來系統(tǒng)學習重慶話。這說明,方言已得到留學生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不再是與漢語系統(tǒng)學習無關的“馬路語言”。同時,還有33.3%的留學生認為,應當在生活中向當?shù)厝嘶蛘吲笥褌儗W習重慶話,這些學生指出,在自然的交際語境下習得語言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三)語言水平
關于學生的重慶話水平。調查顯示,在67名留學生中,認為重慶話完全聽不懂的占15.8%,聽得懂一些的占76.2%,大部分聽得懂的占6.3%,基本聽得懂的占1.6%。我們把受試來渝時長分為半年以下、一年、兩年、三年及以上四種情況,其占比分別為51.5%、22.1%、14.7%和11.7%。然后,再將這些學生的HSK水平按1—3級、4級、5—6級分類,其占比分別為38.2%、45.6%和16.2%。綜合而言,學生的重慶話水平所呈現(xiàn)的大體趨勢是:隨著在方言語境生活時間的不斷增長,與方言的接觸逐漸深入,對重慶話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部分留學生通過訪談表示,生活時間越久,方言焦慮感亦會不斷減輕,而漢語學習動機則逐漸增強。
至于留學生的方言接觸水平與HSK成績之間呈現(xiàn)的是何種關系,這一情況則要復雜得多。如果只看紙面數(shù)據(jù)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HSK成績與前者顯示出同樣的走勢;不過,由于存在相關變量,因此,并不能輕易得出結論。首先,在被調查者中,存在大量學習漢語時長與來渝時長不相匹配的情況。其次,即使是同時來渝學習或處于同一水平的學生,由于個性心理的不同,對方言的態(tài)度也會存在一定差異。那些性格開朗、心態(tài)積極的學生,會主動走出去,與當?shù)厝诉M行交際,以盡快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與生活氛圍,并以此來激發(fā)學習動機。有些學生則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把自己圈在普通話語境內,很少與當?shù)厝私浑H。就此而言,如果要將各種變量考慮進來,以獲得更為精準的數(shù)據(j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方言語境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
考慮到重慶地區(qū)普通話、重普、方言并存的現(xiàn)實狀況,并結合上文的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應積極利用當?shù)氐恼Z言、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揮它們在對外漢語教學體系中的輔助作用,使來渝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當?shù)丨h(huán)境,減少因語言障礙而產生的隔膜感,增強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感,切實提升漢語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
(一)教材編寫
目前,來華留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很多都是由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大學等北京高校牽頭編寫的。這些教材大多選取北京的場景,側重于使用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常用表達。實際上,各地方高校也可以自己編寫中高級方言課教材,或者是在各個級別的教學中,編寫一些基于地方場景的學習材料。這并不是說要取代通行的標準教材,而是借助當?shù)胤窖詢?yōu)勢,因地制宜,量體裁衣,使這些具有方言特色的學習材料發(fā)揮更好的輔助作用。此外,還可以編寫一本適合初來乍到者自學的小冊子,如《重慶話300句》之類,選取最典型的生活場景和最常用的語句,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并了解自己當前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
(二)課程設置
李泉、柳茜認為,開設方言課有助于豐富學科建設的內涵,并改變了只教授普通話的單一做法[7](P40-50)。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開設方言課時,還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由于學習者在語音、語調、詞匯和語法等方面,尚未形成基本的體系,對普通話和方言也缺乏應有的辨別能力,因此,這個階段不宜設置專門的方言課程。同時,學生對重慶話的更多需求是“能夠聽懂”,而不是“會說會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選擇合適的時機,介紹一些重慶話的典型用法和常用詞句,以減少語言交流障礙,如“4和10”“好久”“~得”“啥子”等。在聽力課泛聽環(huán)節(jié),可以適當加入重慶普通話場景,讓學生體會到更加真實的當?shù)卣Z境。方言能夠折射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出當?shù)厝说膶嶋H生活狀況,因此,也可以通過舉辦“文化體驗周”“重慶文化角”等活動,使學生親身感知重慶地域文化,進一步了解當?shù)胤窖?,以消除學生對新環(huán)境的緊張感和陌生感,為他們及早進入良好的二語習得狀態(tài)做好準備。在漢語教學的中高級階段,各高??梢砸罁?jù)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和專業(yè)實際,開設“重慶話入門”“普通話和重慶話比較”等選修課,或者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講授交際價值高、實用性強的方言知識和地方文化知識,以滿足學生系統(tǒng)性學習的需求。
(三)教師教學
在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對教師的重慶話水平要求不應過高,會講常用的重慶話即可。即使教師不是重慶當?shù)厝耍部梢越璐藱C會學習一些重慶話??梢哉f,這不僅是外國學生文化認同的過程,也是外地教師文化適應的過程。同時,由于此期正處在打“地基”階段,教師需要注意將方言與普通話進行對比,盡量避免對學生學習普通話產生干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機插入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方言詞句。在漢語教學的中高級階段,如果是開設專門的方言課程,或者是舉辦與重慶話相關的教學活動,則應選擇能說當?shù)胤窖浴⒉⒕邆湟欢ǚ窖詫W知識的對外漢語教師。這些教師應深入了解重慶話與普通話的基本規(guī)律,能準確區(qū)分二者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異同。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經貿交往的擴大,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日益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選擇到中國學習漢語。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客觀事實:針對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是處在通用語與方言并存并用的情境中的。對此,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文化資源,切實提高學生在漢語交際社會中的適應能力。還需指出的是,方言對漢語普通話學習的影響并非都是負面的,在方言語境中,對當?shù)卣Z言的接觸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緩解留學生的緊張心理和焦慮情緒,同時,也能增強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身份認同感,縮短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并最終促進漢語普通話的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來華留學統(tǒng)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 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2022-03-01.
[2][美]Susan Gass,[英]Larry Selinker.第二語言習得(第3版)[M].趙楊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王德春.漢語共同語及其變體與對外漢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4,(1).
[5]丁啟陣.論漢語方言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6).
[6]張振興.方言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9,(4).
[7]李泉,柳茜.留學生第二課堂:地方普通話和當?shù)胤窖詫W習——基于常態(tài)漢語環(huán)境的對外漢語教學總體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7,(3).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大學科研項目“來華留學生文化身份認同實證研究”(sisu201765)
作者簡介:羅依薇,女,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
Dialect Context and Chinese Learn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Ta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ongqing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Luo Yi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Nowadays, most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re distributed in various dialect regions. This kind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study and communication in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ulturation model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alect context are analyzed, and the dialect cognition of 67 overseas students in Chongqing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it is discussed that how the dialect context plays a supplementary ro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This proposal is able to help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to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reduce the sense of isolation caused by language barriers, shorten their acculturation process, and improve their Chinese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ey words:dialect context;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Chinese learning;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