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玉婷
對于學習語文,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過:“三分課內(nèi),七分課外?!蓖ㄟ^學習語文,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有文化底蘊、綜合素養(yǎng)高的社會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有知識的沉淀,還要有厚實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積累,而后者的培養(yǎng)是無法單單靠學習課本實現(xiàn)的。
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古白話文小說是中國語言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思想與智慧。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在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上有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收編了一批古典名著的節(jié)選、改編篇目,重在激發(fā)興趣、指導方法。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為主題,收編了“四大名著”各一篇精彩選文。其中的《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都是原著節(jié)選。單元“快樂讀書吧”,以《西游記》為例,既向?qū)W生展現(xiàn)了古典名著原著的語言精妙,鼓勵和引導學生閱讀原著,在原著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形成良好的文學審美能力,更為學生了解古典文學開啟了一扇窗。教師應該好好把握這個“窗戶”,帶領學生進入古典名著世界。
“四大名著”是中國古代白話文小說,被節(jié)選或改編入教材的篇目適合小學階段適齡學生。但中國古代白話文小說有著篇幅長、言淺意深、年代久遠、價值觀差異大等特點,對于學生來說,閱讀時會有一定的障礙和困難,容易讓學生放棄閱讀,甚至對名著產(chǎn)生誤解。教師要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這無疑是一項重要任務。下面以《西游記》原著為例,談談白話文小說的閱讀指導策略。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材中名著節(jié)選篇目的導讀作用,引導學生初步解讀這些名著節(jié)選篇目,再由一篇課文的理解延伸到對整本書的閱讀。
《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神怪小說的經(jīng)典,里面的故事充滿奇幻色彩。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一課選自《西游記》第一回,講述了一只由仙石變來的石猴如何成為眾猴領袖“美猴王”的故事,展現(xiàn)了石猴活潑逍遙、敢做敢為的典型形象。課文雖以原著(有刪減)的方式呈現(xiàn),但文字淺顯易懂,學生讀一遍就基本明白了,個別生僻詞也能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而且不少學生已經(jīng)通過閱讀各種改編版本、影視劇等,了解了故事內(nèi)容,對孫悟空這個角色早已了然于胸,課文對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度不高。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引發(fā)學生對《西游記》原著產(chǎn)生閱讀興趣。那具體該怎么引導呢?
教師通過把《西游記》原著和其他改編后的版本進行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改編后的版本都把原著簡單化了,把本來特有的復雜過程、故事發(fā)展的曲折波瀾、人物的心理描寫、環(huán)境的烘托等基本刪掉了,只剩下平面而通俗的語言。如《西游記》中關于托塔李天王帶兵征討美猴王一節(jié),在青少年版本里的描寫是:
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帶兵去捉拿,先是先鋒巨靈神的斧頭被孫悟空劈成了兩截,接著是哪吒三太子被孫悟空化身出的三頭六臂打傷了左胳膊,敗陣逃跑了。(摘自《西游記》青少年版第二回)
而在原著中的描寫是:
斧和棒,左右交加。一個暗藏神妙,一個大口稱夸。使動法,噴云噯霧;展開手,播土揚沙……那哪吒……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打來。悟空……也變做三頭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變作三條;六只手拿著三條棒架住。(摘自《西游記》原著第四回)
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原著中描寫打斗的場面更震撼,兵器層出不窮,法術神通廣大。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原著用詞更精準,語言更精練,描寫更生動,初步體會到原著語言的魅力,明白閱讀原著的意義。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標題。觀察《西游記》的目錄,全書分成許多章節(jié),這些章節(jié)被稱為“回”,每一回的標題都可以概括該回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這就是章回體小說。課文《猴王出世》在原著中第一回的回目是《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原著的回目更具體,而且還對仗。教師可順勢引導學生通過瀏覽每一回的標題,先猜測一下故事內(nèi)容,也可以提出質(zhì)疑。有些回目,學生是可以靠經(jīng)驗來猜測的。比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學生可以從“三戲”“恨逐”猜出正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此時,原著在學生心中變得更親切了。
在學完《猴王出世》后,可以這樣設問:“《猴王出世》讓我們知道了‘美猴王’這個名稱的來歷,你知道孫悟空還有哪些大名嗎?這些大名的來歷是什么?”比如“孫悟空”是由菩提祖師起的: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么?”(摘自《西游記》原著第一回)
孫悟空在天庭當膩了“弼馬溫”,回到花果山便在猴孫的擁護下自立為“齊天大圣”:
鬼王聽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與他養(yǎng)馬?就做個‘齊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聞說,歡喜不勝,連道幾個“好!好!好!”(摘自《西游記》原著第四回)
齊天大圣拜了三藏為師后,便有了個“混名”:
三藏歡喜道:“……你這模樣,就像那小頭陀一般,我再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時又稱為孫行者。(摘自《西游記》原著第十四回)
書中主角的名字都不止一個,如“唐三藏”又名“唐玄奘”和“江流”,“豬八戒”還叫“豬剛鬣”“悟能”,每個名字都代表著一個故事,代表著他們的前世今生,教師可以以此引發(fā)學生思考并產(chǎn)生去原著中找答案的沖動。
教材在收編時,對原著進行了一些刪減,如《猴王出世》中刪減了關于水簾洞的環(huán)境描寫,教師可以作為補充閱讀展示給學生:
翠蘚堆藍,白云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回滿地奇葩。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肴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像個人家。(摘自《西游記》原著第一回)
學生可以從“翠蘚”“靜室”“修竹”“梅花”等關鍵詞中,感受到水簾洞與世隔絕、世外桃源的環(huán)境,心中也會隨之產(chǎn)生對原文的好奇和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像這樣的描寫環(huán)境、人物外貌、打斗場面的詩句在原著中非常多。學生只需要意會,不求深入解讀。畢竟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一次就讀懂古典名著是不可能的。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卸下心理壓力,輕松地享受閱讀古典名著的樂趣。
多年來,《西游記》通過電視、漫畫、改編小說等方式走進了千家萬戶,學生早已認識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憨厚老實的沙僧、慈悲為懷的唐僧,甚至哪吒、牛魔王等妖魔鬼怪,菩薩、如來等神佛形象也早已被大家熟悉。但從一兩個故事就判斷人物性格特點是不客觀的,更何況像《西游記》這樣的經(jīng)典名著,吳承恩更是把人物形象刻畫得立體豐厚、出神入化。教師可以巧設問:“唐僧只是一個慈悲的和尚嗎?別忘了他也是一個凡人?!苯又?qū)W生展示唐僧的馬在鷹愁澗被白龍吃了的片段: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說著話,淚如雨落。行者見他哭將起來,他那里忍得住暴躁,發(fā)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行么!你坐著!坐著!等老孫去尋著那廝,教他還我馬匹便了!”(摘自《西游記》原著第十五回)
原來唐僧是個頂懦弱的和尚,竟當場痛哭,還被孫悟空嫌棄一番。讓學生發(fā)現(xiàn)此前自己所了解的人物是片面的,要全面了解一個人物,就要把故事連起來、讀完整的故事。同時,原著中類似“膿包”這樣的幽默語言,也顛覆了學生對白話文小說既定的“枯燥”印象,隨之更愿意去親近古典名著。
《西游記》中的白話文言淺意深,語言風格跟現(xiàn)代差異大,篇幅長,面對這么一本“大部頭”,學生不免望而卻步??勺屑毱肺?,白話文中不少用詞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也會用到,而且用起來有一種故作“文縐縐”的樂趣,學生理解起來并不難。如:
他若不服你使喚,你就默念此咒。
我是烏雞國王,我有甚逆天之事,你來拿我?
那怪忽聞此言,心中大怒。
潑毛神,休夸大口。
如今他駕云逃走。
當筆者從原著中拿出這些句子來,學生能一下子理解當中“若”“甚”“忽聞此言”的意思,是因為學生從影視、生活中接觸過。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用這些詞來說幾句話,體會一下說話文縐縐的樂趣。還可以鼓勵學生把從《西游記》里積累到的白話文適當?shù)赜玫綄懽髦校鎏砦膶W味。這樣做能有效解除學生對白話文小說的誤解和抵觸。
學生如果遇到難理解的詞語??梢酝ㄟ^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經(jīng)驗猜測其意思。如:
趁早送出我?guī)煾?,不要白了面皮,失了親情;恐你令尊知道,怪我老孫以長欺幼,不像模樣。(摘自《西游記》原著第四十一回)
通過上文可以得知,孫悟空發(fā)現(xiàn)跟他纏斗的妖精原來是結拜兄弟牛魔王的兒子——紅孩兒。看在兄弟的面上,孫悟空對紅孩兒好言相勸,所以可以猜出“白了面皮”應該是指“傷了情面”。實在猜不出意思,可以用跳讀的方法,不用停留反復琢磨,一般不影響對后文的理解。
總而言之,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中的古白話文小說時,要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為總目標,以降低學生閱讀難度為重要途徑,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進原著,為學生種下一顆熱愛中國古代經(jīng)典名著的種子,感受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