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體育與健康課程是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學科育人、課程育人和教材育人的基礎。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設計思路、內涵與價值、特色3個方面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的課程內容進行解析。首先,《課程標準(2022 年版)》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凸顯課程內容的階段性和關聯性,并關注課程內容的不可逆性和進階性;其次,《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包括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 5 個部分,且每個部分的內容均有其內涵與價值,合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再次,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結構彰顯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結構化為綱目、以綜合育人為目標的特色,在指引課程內容設置、細化課程內容呈現和構建課程內容知識圖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把握新時代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結構蘊含的價值,才能促成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效能不斷釋放。
關鍵詞:《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結構;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807.03? ? ? ? ? 學科代碼:040303?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Health Firs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a basic guarantee to achieve discipline education,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terial education.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the curriculum content proposed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2022 Edition) (Curriculum Standard-2022) from three aspects: design idea, connotation &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Curriculum Standard-2022 follows the law of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the law of motor skills development, strengthens the periodicity and relevance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focuses on the irreversibility and advancement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econdly, Curriculum Standard-2022 puts forwar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content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Education, Sports-specific Skills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me Learning. Each part has its connotation and value, which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physical literacy. Finally,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tructur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with key competencies as the guidance, structure as the outline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s the goal.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setting of curriculum content, refining the present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knowledge map of curriculum content. Only by fully grasping the value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tructure in the new era, can we promote the continuous release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2022 Edition) ; curriculum content structure; key competencies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墩n程標準(2022年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既是對“2001年版課程標準”和“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繼承與發(fā)展,同時也是對體育與健康學科在“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重大問題上的充分展現?!墩n程標準(2022年版)》基于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要求,依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5個部分,并提出每個部分的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和教學提示,同時將“保證基礎、重視多樣、關注融合、強調運用”等教育理念融入到相應的教學實踐中,對貫徹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充分發(fā)揮體育與健康課程育人功能,促進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等方面將發(fā)揮重要作用??梢哉f,《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是實現以體育人的重要保障(見圖1)。因此,本文將圍繞《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內容的設計思路、內容結構和特色3個方面進行解析,充分把握新時代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結構的內涵與價值,促成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效能不斷釋放。
1? ?《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的設計思路
《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設計課程內容時,主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求等,強調內容選擇的適宜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保證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礎性、多樣性和系統性,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提升核心素養(yǎng)。
1.1? 依據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凸顯課程內容的階段性和關聯性
兒童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具體體現為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都會經歷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過程[2]。
就身體發(fā)展而言,從小學到初中的成長過程中,學生主要發(fā)生身高和體重增加、骨骼肌增長、神經發(fā)育等方面的生理變化[3]。由青少年身體發(fā)展模型可知,兒童基本運動技能從2歲開始發(fā)展,5~9歲是快速發(fā)展階段,而在9歲后逐漸減緩,并且基本運動技能逐漸向專項運動技能轉變。同時,靈敏性、速度、力量等體能要素開始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見圖2)[4]。有研究表明,低齡段兒童的柔韌性和協調性優(yōu)先發(fā)展,進入青春發(fā)育期后,位移速度、爆發(fā)力等體能要素則進入相對快速發(fā)展階段[5]。這充分表明兒童青少年的運動能力與其身心發(fā)展階段緊密相關。
就心理發(fā)展而言,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與運動技能形成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身體活動與游戲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的認知發(fā)展[6]。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情緒感知能力、自我認知、自尊心以及道德水平均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3]。游戲分期理論認為,游戲是滿足兒童探究、交往、表達心理感受的重要載體,該理論將兒童游戲分為探索、掌握和完成3個階段[7]。其中:在探索階段(1~2歲),兒童主要通過游戲滿足自己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開始進入初步運動時期;在掌握階段(3~7歲),兒童通過游戲滿足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欲,進入基礎運動時期,也是基本運動技能發(fā)展時期;在完成階段(8~14歲),兒童經過前期的探索滿足心理求知欲后,對游戲的需求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步入運動專門化時期,這個階段也是基本運動技能向專項運動技能轉化的時期。
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發(fā)育往往伴隨著運動技能熟練度的提高[8]。與此同時,認知心理也與不同運動技能的協同發(fā)展緊密關聯[9]。在義務教育階段,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存在著一致的階段性和身心發(fā)展關聯性?!墩n程標準(2022年版)》在充分遵循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水平目標,對課程內容結構進行頂層設計。首先,一至二年級重點發(fā)展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三年級開始發(fā)展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而健康教育和跨學科主題學習貫穿于小學和初中所有年級;其次,小學低年級更加重視游戲化教學,使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激發(fā)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興趣,而到了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則開始進入專門化的知識與技能學練。
1.2? 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關注課程內容的不可逆性和進階性
人類運動技能的習得整體上呈現出從單關節(jié)孤立動作到多關節(jié)協同配合動作、從簡單非條件反射到復雜刺激反應的漸進式發(fā)展過程[10],主要體現在運動技能形成的不可逆性和進階性兩個方面。
首先,運動技能形成存在不可逆性。大量研究表明,運動技能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單向遞進的系統性、連續(xù)性和可持續(xù)化[11],遵循由低級到高級[12]、由無序到有序、由粗大動作到精細動作[13]、由穩(wěn)態(tài)到動態(tài)[14]的發(fā)展過程。Seefeldt 提出的經典的動作發(fā)展“金字塔”模型顯示,運動技能的形成與發(fā)展一般需要經歷反射與反應動作、基本運動技能、過渡性運動技能以及專項運動技能4個階段[15](見圖3),而且在基本運動技能與過渡性運動技能之間還存在“技能熟練障礙”,兒童必須達到其所在年齡段應該達到的基本運動技能水平,才能跨越“技能熟練障礙”,逐漸從學練基本運動技能向學練專項運動技能轉變。有研究顯示,兒童在早期進行足夠的基本運動技能學練會有效促進專項運動技能的發(fā)展,隨著復雜的比賽對抗和反復的實踐運用,專項運動技能的熟練程度日趨嫻熟,進而才能達到運動技能的自動化[16]??梢哉f,基本運動技能是專項運動技能形成與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兩者單向遞進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不可違背。因此,運動技能是循序漸進地形成與發(fā)展的,存在時序性和不可逆性,任何形式的運動技能學練過程都不可逾越或忽視。
其次,運動技能形成存在進階性。Schmidt提出的圖式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新的體育知識與技能時,往往會在大腦中調動并提取過去已學的體育知識與技能[17]。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過程中,當某一因素發(fā)生變化時,其進階性必然會引起其他因素的變化,進而影響學習過程及其結果[18]。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依據運動技能學習的生理特點,將運動技能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劃分為泛化、分化、鞏固和自動化4個階段[19]。在運動技能學習初期,學習者對該技能往往是一種感性認識,呈現出泛化現象,容易出現不協調、不連貫等問題,甚至出現錯誤動作或由此造成運動損傷;隨著技能的反復學練,條件反射動作由泛化進入到分化,肌肉的動覺感受與神經控制逐漸增強,運動技能逐步得到改善;進入分化階段后,再經過一定時長和次數的強化與鞏固,學習者的運動技能日趨連貫、流暢和穩(wěn)固,動力定型逐漸形成,幾乎達到自動化水平。
《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設置課程內容時,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根據課程目標的4個水平對內容進行了進階性的設計。從橫向進階路徑來看,針對水平一目標,專門設置基本運動技能的課程內容,為專項運動技能學練奠定基礎;針對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標,分別設置專項運動技能的課程內容[20],且每個水平都有比上一個水平更加高標準的內容要求和學業(yè)要求。例如:在水平二時側重“體驗并知道”,水平三進階至“了解并運用”,水平四則發(fā)展到“理解并運用”,充分體現出相同課程內容在不同水平目標上的進階。同時,《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專項運動技能學練要求中,還強調要堅持從多樣化向專項化的合理過渡與發(fā)展。例如:在三至六年級,每學期學練2個不同的運動項目;在七至八年級,每個學期學練1個運動項目;在九年級,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1個運動項目進行為期1學年的學練[20]。由此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單位時間內學練的運動項目數量越來越少,但是每個項目所學的時間越來越長,最終實現運動技能多樣化學練逐漸向專項化過渡,從而保證學生初中畢業(yè)時掌握1~2項運動技能。從縱向進階路徑來看,水平二至水平四的目標雖然包含的課程內容完全一致,但是在該過程中,學生每進入到下一個水平某個課程內容的學習時,都會參考上一個水平該課程內容已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不斷進步和發(fā)展,這進一步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進階性。
2? ? 《課程標準(2022年版)》內容結構的內涵與價值
《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將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分為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5個部分。只有充分把握每個部分的內涵與價值,才能真正發(fā)揮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功效。
2.1? 基本運動技能是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基本運動技能通常是指具有特定模式的常用基本動作或熟練程度較高的基本動作[21-22],一般涵蓋兩個或兩個以上身體部位的動作組合[23],是個體在遺傳的運動基因基礎上形成的生存、生活、工作、學習和專項運動技能發(fā)展所必備的一種基本運動能力[16]。《課程標準(2022年版)》采用全球主流的基本運動技能“三分法”的劃分方式[24],將基本運動技能分為移動性技能、非移動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其中,移動性技能是指身體從某一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的能力,例如:提踵走、高矮人走、馬步跑等活動;非移動性技能是指個體為維持平衡對身體進行控制的能力,例如:伸展、屈體、扭轉、懸垂、支撐與推拉、平衡等活動;操控性技能則是指身體通過控制某種器械進行運動的能力,例如:各種投、傳、擊、踢、接球,用手或腳運球等活動[20]。
在人類動作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基本運動技能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基礎和前提[25]。通過梳理文獻發(fā)現,多個與運動技能發(fā)展有關的經典理論模型一致認為,基本運動技能學練是人類動作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小學生未來專項運動技能學練和體能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不論是關注動作發(fā)展序列的“金字塔模型”[15]、注重個體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動作發(fā)展山峰模型”[26]、強調遺傳與環(huán)境影響的“三角沙漏模型”[27]、以長期針對性干預為特色的“青少年身體發(fā)展模型”[4],還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動作發(fā)展連續(xù)體模型”[28]和“終身身體活動模型”[29],都強調人類動作發(fā)展要經歷“運動條件反射—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序列過程[26]。此外,基本運動技能作為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石,其形成與發(fā)展存在明顯的“敏感期”,如果在“敏感期”內對個體實施正向刺激,對于促進其基本運動技能的發(fā)展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30]。2~7歲正是兒童基本運動技能發(fā)展的“敏感期”[15],在該階段,尤其要重點關注基本運動技能學練的幼小銜接。
因此,《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基本運動技能發(fā)展的“敏感期”,在水平一設置了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練內容,聚焦兒童早期動作發(fā)展,圍繞基本運動技能形成、熟練和運用的順序特征[31],為兒童的運動參與提供精準的體育與健康學科知識“接口”。這不僅能緩解幼小銜接面臨的“斷層”困境[32],而且有利于提升動作發(fā)展幼小銜接的科學性與嚴謹性[33],促進幼小與小幼的“雙向”銜接,發(fā)展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為學生發(fā)展體能和學練專項運動技能奠定良好基礎[20]。
2.2? 體能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必要保障
體能是人體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表現出來的基本運動能力[34],也是反映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鍵指標[35]。良好的體能能提高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fā)展?!墩n程標準(2022年版)》選用了俄羅斯、日本、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國家通用的國際體能分類方式。其中的體能具體包括身體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反應能力、位移速度、協調性、靈敏性、爆發(fā)力、平衡能力等[20],以確保學生充滿活力地學習與生活,并且不會感到過度疲倦,以及有足夠的精力應對突發(fā)事件[20]。
體能作為人體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能力,與基本運動技能的發(fā)展一樣,貫穿于個體全生命周期,同樣存在明顯的“敏感期”,又稱為窗口期[36]或最佳時期[37]。雖然表述詞語不同,但是實質內容基本相似,即由于自然生長發(fā)育的原因,在某些特定的年齡范圍內出現的連續(xù)的、提高速度較快的階段或時期[38]。此時期一旦錯過,其發(fā)展將會事倍功半,甚至影響人的一生[39]。有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時期是體能發(fā)展的敏感期[40],盡管在不同年齡段體能發(fā)展側重點有所不同[41],但是從9歲開始,伴隨著兒童青少年身體的生長發(fā)育,體能開始進入快速提高階段,靈敏性、協調性、位移速度、肌肉力量等均顯著提升[4]。同時,這一階段也正是基本運動技能向專項運動技能過渡的障礙期[30],體能的快速發(fā)展恰好可以幫助學生沖破這一發(fā)展障礙,為基本運動技能向專項運動技能的順利過渡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40]。這也正是《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課程內容從三年級開始設置體能學練內容的原因所在。
因此,《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體能發(fā)展規(guī)律和中小學生發(fā)展體能的需求,將體能學練貫穿于水平二至水平四的全階段。不僅強調全面發(fā)展學生體能,還注重通過“每節(jié)課10 min的補償性體能練習”保證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體能學練,促進身體健康,為學練專項運動技能奠定堅實的基礎。
2.3? 健康教育是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徑
健康的重要性已在全球達成共識,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芬蘭等多個國家都十分重視體育與健康教育對兒童青少年的健康促進作用[42]。與此同時,我國的健康政策也在逐步完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4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開啟了建設健康中國的新征程[44]。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重要階段,其認知心理與價值觀尚未成熟,也是其形成正確健康觀念和良好行為方式、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時期[45]。因此,通過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健康意識和生活方式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健康教育不僅是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從“2001年版課程標準”首次將“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體育課程中,并將課程名稱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到“2011年版課程標準”更加強調通過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共同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 46],再到《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健康教育由體育與健康、道德與法治、生物學、科學等多門課程共同承擔,體育與健康是落實健康教育的主要課程”[20],課程改革歷時20余年,體育與健康課程在落實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得到彰顯。
《課程標準(2022年版)》整體設計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fā)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預防與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5個領域[20]。其中: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強調個人的信念、期望、動機、價值觀、感知和其他認知要素對健康的影響[47];生長發(fā)育與青春期保健主要普及和強化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識等,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48-49];心理健康教育是積極應對當前學生抑郁、焦慮、自閉癥等心理疾病的主要手段,也是對“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的積極響應[50];疾病預防與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主要是指突發(fā)的重大傳染性疾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等事件[51],旨在普及應對疾病和突發(fā)事件的知識和提高應變能力;安全應急與避險主要向學生普及校園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識及應急避險方法和措施,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提升自我保護的能力[52]。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課程標準(2022年版)》特別強調水平一至水平三階段側重基礎的衛(wèi)生習慣、營養(yǎng)膳食、合理作息、視力保護、安全意識等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健康與安全的行為習慣;水平四階段側重健康與安全知識、技能、方法的學習與運用,促進學生形成健康與安全的生活態(tài)度。
2.4? 專項運動技能是實現終身體育的有力抓手
專項運動技能是個體通過反復練習,合理有效地完成身體活動的專門性技能[53],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核心與關鍵。從20世紀末的素質教育中提出的“掌握運動技能”,到中央7號文件[54]和國務院53號文件中的“至少2項”[55],到國務院27號文件中的“1至2項”[56],到《“健康中國行動2030”規(guī)劃綱要》中的“1項以上”[43],再到《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的“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57]等,一系列文件的發(fā)布與落實,足以體現專項運動技能學練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大有裨益[58],是學校體育乃至終身體育至關重要的主渠道。
《課程標準(2022年版)》依據運動技能發(fā)展規(guī)律,并結合運動項目特點,在繼承和發(fā)展“2001年版課程標準”和“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提出專項運動技能共包括球類運動、田徑類運動、體操類運動、水上或冰雪類運動、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新興體育類運動6類[20],每一類又包含多個運動項目。其中,球類運動是以球為載體,在開放和對抗情景中運用攻防技戰(zhàn)術進行體育活動的運動項目,在提高學生快速反應能力、預判能力和決策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59]等方面具有獨特之處;田徑類運動主要以跑、跳、投擲及其組合構成,以追求速度、高度和遠度為特點,在發(fā)展學生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以及培養(yǎng)積極進取、勇敢頑強等體育精神方面有獨特價值[60];體操類運動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能展現身體控制能力,塑造健美形體,對提高學生方位意識、時空概念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1];水上或冰雪類運動具有獨特的項目環(huán)境優(yōu)勢,對提高學生機體耐受力,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等體育精神有獨到之處[20];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主要集合了經過歷代傳承、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體育活動[62],也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63];新興體育類運動具有較強的時尚性和挑戰(zhàn)性,深受青少年喜愛,對激發(fā)學生探索欲、好奇心、冒險精神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20]。
《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對專項運動技能的課程內容設置上非常注重科學性和合理性,縱向上無縫銜接基本運動技能,進階性地貫穿于水平二至水平四的全階段,橫向上強調通過早期多樣化的運動游戲促進學生后期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練。從提高專項運動技能的運動表現而言,有研究表明,兒童早期進行多樣化運動項目的學練是后期在某一運動項目上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重要基礎[64],其原因是早期多個運動項目的體驗與游戲,既能有效激發(fā)兒童的運動興趣[65],促使兒童愿意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中并持續(xù)學練;也能進一步促進兒童的神經肌肉發(fā)展,降低發(fā)生運動損傷[66]和輟練風險[67]。從終身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而言,兒童早期學練多樣化運動項目能有效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增強運動動機[68],最終促成其終身體育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課程標準(2022年版)》建議小學階段每學期學練2個不同的運動項目,即開展多樣化專項運動技能學習;初一和初二每學期學練1個運動項目,初三則1學年只學習1個運動項目。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專項運動技能學練將經歷一個從多樣化逐漸向專項化轉變的過程。
2.5?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分科教育”已難以講述21世紀的“新故事”[69],“整合教育”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跨學科教育日益成為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墩n程標準(2022年版)》基于核心素養(yǎng),依據課程目標,設置了有助于實現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國防教育相結合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20],以增強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跨學科學習始于20世紀70年代,具體指學生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知識的跨越性關聯,包括從思想的簡單交流到多領域內教育與研究的概念、方法、程序、認識論、術語、數據以及組織之間的相互聯系[70],并要將其融合創(chuàng)新,從而產生可遷移的“跨學科理解知識”[71]。認知學習理論[72]、多元智能理論[73]、STEM教育理念[74]和OECD教育理念[1]等,均強調打破學科界限與知識整合。根據不同學科之間相互融合的程度,跨學科學習大致可以分為多學科學習和超學科學習兩種[69],兩者均通過一定的主題學習使學科之間建立聯系,通過設定一定的主題進行跨界學習,其區(qū)別在于:前者學科邊界模糊,而后者則學科邊界較為清晰。
《課程標準(2022年版)》結合多學科學習特點,設置了“鋼鐵戰(zhàn)士”“勞動最光榮”“身心共成長”“破解運動的‘密碼’”“人與自然和諧美”5個跨學科學習主題[20]。其中,“鋼鐵戰(zhàn)士”是體育與健康課程融合國防教育的跨學科學習主題,主要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頑強拼搏、敢于擔當的高尚品質;“勞動最光榮”是體育與健康課程融合勞動課程的跨學科學習主題,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等優(yōu)良品質;“身心共成長”是體育與健康課程融合道德與法治、科學、信息科技、生物學等多學科的跨學科學習主題,主要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身心健康發(fā)展;“破解運動的‘密碼’”則主要是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解決體育與健康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與自然和諧美”是體育與健康課程融合藝術類課程的跨學科學習主題,主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身體觀和審美觀[20]。由此可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注重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知識既提高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3? ?《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結構的特色
《課程標準(2022年版)》于“體教融合”與“雙減”政策組合發(fā)力的關鍵時期正式發(fā)布,既是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踐成果的深刻總結,也是未來體育與健康課程高質量發(fā)展的新“航標”。由此,《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課程內容結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3.1? 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選擇與設置課程內容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世界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核心素養(yǎng)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對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墩n程標準(2022年版)》以核心素養(yǎng)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統攝整體,根據4個水平的課程目標,全面優(yōu)化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甄選與組合,設置了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5個部分課程內容,并且每個部分的課程內容都有明確的界定,并根據不同水平目標提出了相應的內容要求和學業(yè)要求[20]。在每個水平目標,學生將通過該水平課程內容的學習,達到相應的學業(yè)要求。學業(yè)要求則圍繞學生在該水平應該達到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而設定,主要是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在該水平的具體表現。如果學生能通過學習達到所有水平的學業(yè)要求,最終就能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
根據對《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3個方面10個維度的具體表現進行內涵分析,以及對5大類課程內容各自包含的具體內容的功能與價值的理解,制作了“《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內容關聯表”(見圖4),進一步明晰核心素養(yǎng)整體統攝課程內容,且課程內容又能有效達成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雙向關系。其中,運動能力3個維度對應的核心素養(yǎng)表現主要統攝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的內容,健康行為4個維度的素養(yǎng)表現側重統攝健康教育的內容,體育品德3個維度則重點統攝所有與體育緊密相關的內容??梢哉f,核心素養(yǎng)所有方面的所有維度均有高關聯或中關聯的課程內容與之相對應,而所有具體的課程內容都有能高度或中度促進學生有效形成核心素養(yǎng)的相應維度。通過這樣的關聯分析,可以進一步厘清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
3.2? 以結構化為綱目,建立課程內容的知識結構、質量結構和方法結構
基于核心素養(yǎng)構建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價值訴求包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強調課程內容的銜接性與結構化[75]。結構化內容設計關注教學的關聯性、整體性,以及學生在主動活動中形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態(tài)度、品格、境界的綜合素養(yǎng)[76],引導教師主動變革教學實踐,從關注知識與技能的“點狀傳輸”自覺轉變?yōu)殛P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深度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全新設計[77],著力打造立體化的課程內容結構。首先,由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5個部分組成課程內容的一級結構;其次,每個部分的課程內容又由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和教學提示組成課程內容的二級結構;再其次,每一類課程內容的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和教學提示又分別從內容知識、質量評估和方法建議3個角度構成了各自的三級結構。以專項運動技能的課程內容為例,其內容知識結構由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戰(zhàn)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guī)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6個板塊組成;質量評估結構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表現;方法建議結構則由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兩個部分構建而成,其中學生的“學”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教師的“教”則包括大單元、情境運用、學科融合和信息技術等(見圖5)。其中,內容知識結構可以有效避免課程內容設計陷入碎片化知識點的羅列和堆砌,板塊明晰,逐級深入;質量評估結構將核心素養(yǎng)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進一步細化,有助于形成多層次、多維度、多指標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評價體系,為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與技能明確了具體要求和質量細則;方法建議結構則倡導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通過多樣化、情境化的教學設計,注重學科融合理念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教師有效教學,最終通過內容要求的完成,達到學業(yè)要求,助推體育與健康課程育人的提質增效。
由此可見,《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結構化為綱,以內容知識、質量評估和方法建議為核心建立的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立體化課程內容三級結構,較好地增強了課程內容的完整性、綜合性與實效性。
3.3? 以綜合育人為目標,構建課程內容知識圖譜
課程內容知識圖譜是知識點關聯關系及知識結構的可視化,層級清晰的內在邏輯關系有利于體育教師明晰課程知識的建構方式、把握課程內容設計思路,以綜合多樣的方式深入挖掘不同課程內容的教育價值,充分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價值。
《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課程育人為靶向,基于核心素養(yǎng),依據課程目標,建構縱貫橫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知識圖譜(見圖6)。其中,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并駕齊驅”,組成課程內容知識圖譜的橫向主干。每類課程內容都可以繼續(xù)分出若干個知識圖譜分支,層層細化,逐級深入。以專項運動技能的球類運動中的籃球運動項目為例,首先,專項運動技能作為課程內容知識圖譜橫向主干上的一個分支,又分出了球類運動、田徑類運動、體操類運動、水上或冰雪類運動、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和新興體育類運動6個分支,球類運動又分出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多個球類運動分支。其中,籃球運動繼續(xù)延伸出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技戰(zhàn)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guī)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6個小分支。其次,籃球運動的6個內容板塊,又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水平進行縱向知識圖譜設計,也就是其中任何一個內容板塊都可以繼續(xù)劃分出水平二、水平三和水平四的3個不同內容要求,從而組成了課程內容知識圖譜的縱向結構。對整個課程內容知識圖譜而言,每個水平的內容愈多,建構的內容關聯度就越強。
從整體而言,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知識圖譜對體育教師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統籌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體育教師應該從橫向圖譜中靈活運用課程內容中的相互關聯與補充的知識,從縱向圖譜中建立不同水平目標的“發(fā)展性重復”,將前面所學內容作為后續(xù)學習的有效基礎,后續(xù)水平的提高又是前面所學內容的深入與拓展,優(yōu)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路徑,真正發(fā)揮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綜合育人作用。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結構的設計與甄選是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的一項長期且不斷迭代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活動,在內容設計、結構重構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處于由規(guī)模發(fā)展向質量轉型的新階段,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應深刻學習和領會《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引領,重視育體與育心、體育與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以體育人”的時代使命與責任擔當,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嚴峻挑戰(zhàn)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OEC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 [R/OL]. (2018-04-05)[2020-12-01].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E2030%20Position%20Paper%20 (05.04.2018).pdf.
[2]? ONIS M, ONYANGO A W, BORGHI E, et al. Development of a WHO growth reference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85(9): 660.
[3]? MALINA R M, BOUCHARD C, BAR-OR O. Growth, matur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M].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2004:195.
[4]? LLOYD R S, OLIVER J L. The youth physical development model: A new approach to long-term athletic development[J].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2012, 34(3): 61.
[5]? 鐘啟泉. 基于“跨學科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以STEAM與“綜合學習”為例[J]. 全球教育展望,2022,51(1):3.
[6]? 汪曉贊,陶小娟,仲佳镕,等. KDL幼兒運動游戲課程的開發(fā)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5):39.
[7]? DEWEY J. How we think[M]. Boston: D C Heath&Co,1910: 162.
[8]? STANFFORD I. Coaching children in sport[M].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139.
[9]? ZENG N, AYYUB M, SUN H, et al.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otor skill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A systematic review[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7(2017): 1.
[10]? BILODEAU E A, BILODEAU I M. Motor-skills learn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61, 12(1): 243.
[11]? 陳方. 從運動技能學習的角度探析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未來發(fā)展方向[D]. 蘇州:蘇州大學,2012.
[12]? GALLAHUE D L.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M]. 3rd ed.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1995:48.
[13]?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通知[EB/OL].(2012-10-09)[2022-05-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14]? ?GREG P,耿培新,梁國立. 人類動作發(fā)展概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5.
[15]? SEEFELDT V. Developmental motor patterns: Implica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 Psychology of Motor Behavior and Sport, 1980, 36(6): 314.
[16]? 王樹明.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13.
[17]? SCHMIDT R A. 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82(4): 225.
[18]? 林崇德. 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M]. 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120.
[19]? 王瑞元. 運動生理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244.
[20]?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3-25)[2022-04-22].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
21.html.
[21]? BARNETT L M, STODDEN D, COHEN K E, 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 important focu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6, 35(3): 219.
[22]? STODDEN D F, GOODWAY J D, LANGENDORFER S J, et al.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motor skill competence in physical activity: an emergent relationship[J]. Quest, 2008,60(2):290.
[23]? LUBANS D R, MORGAN P J, CLIFF D P, 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Sports medicine, 2010, 40(12): 1019.
[24]? SAFRUDDIN S, NASARUDDIN N, WIDODO A, et al. Students’ basic movement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online learning[C]//2nd Annu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ACCESS 2020). Paris: Atlantis Press, 2021: 314.
[25]? LOGAN S W, KIPLING WEBSTER E, GETCHELL N,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Kinesiology Review, 2015, 4(4): 416.
[26]? CLARK J E, METCALFE J S. The mountain of motor development: a metaphor[G]// CLARK J E, HUMPHREY J H. Moto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reviews. Reston: NASPE Publications, 2002:163.
[27]? SALEHI S K, SHEIKH M, TALEBROKNI F S. Comparison exam of gallahue’s hourglass model and clark and metcalfe’s the mountain of motor development metaphor[J]. Advanc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7, 7(3): 217.
[28]? GABBARD C P. Lifelong motor development [M]. 6th ed. San Francisco: Pearson Higher Ed, 2011: 12.
[29]? HULTEEN R M, MORGAN P J, BARNETT L M, et al.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al movement skill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the lifespan[J]. Sports Medicine, 2018, 48(7): 1533.
[30]? GOODWAY J D, OZMUN J C, GALLAHUE D L.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M]. Burlington: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19: 68.
[31]? 馬瑞,沈建華,王改芳. 美國“幼小銜接”動作技能學習對我國學前運動教育的啟示[J]. 體育學刊,2020,27(4):121.
[32]? 張乃心. 幼小銜接的“斷層”與“接口”——以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為理論視角[J]. 中國校外教育,2018(31):6.
[33]? 席小莉,成穎丹,趙國棟. 幼小銜接四十年述論——我國幼小銜接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 教育文化論壇,2020,12(2):93.
[34]? 田麥久,劉大慶. 運動訓練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32.
[35]?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通知[EB/OL]. (2016-07-07)[2022-05-01]. 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4
07/t20140708_171692.html.
[36]? BALYI I, HAMILTON A. 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Trainabilit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 Olympic Coach, 2004, 16(1): 4.
[37]? 楊世勇. 體能訓練學[M].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22.
[38]? 邢文華,曲宗湖. 研究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發(fā)展的特點對改進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啟示[J].? 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2(1):45.
[39]? 董奇,陶沙. 動作與心理發(fā)展[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9.
[40]? CATTUZZO M T, DOS SANTOS H R, NICOLAI R?魪 A H, et al. Motor competence and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youth: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16, 19(2): 123.
[41]? 周國海,季瀏,尹小儉. 兒童青少年體能發(fā)展敏感期相關熱點問題[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6):114.
[42]? 汪曉贊,楊燕國,孔琳,等. 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3):6.
[43]?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N/OL].(2016-10-25)[2022-05-01]. 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10/25/c_1119785867. htm.
[44]? 汪曉贊,楊燕國,孔琳,等. 歷史演進與政策嬗變:從“增強體質”到“體教融合”——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政策演進的特征分析[J]. 中國體育科技,2020,56(10):3.
[45]? 王薇薇,劉文,王依寧. 兒童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發(fā)展特點與影響因素及其促進[J]. 學前教育研究,2021(12):36.
[46]? 季瀏. 使命與光榮: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20年回顧[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6):581.
[47]? GLANZ K, RIMER B K, VISWANATH K.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 Manhattan: John Wiley & Sons, 2008: 9.
[48]? 畢蕙,李克敏,張小松,等. 北京城區(qū)青少年青春期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及保健需求調查[J].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6):3690.
[49]? 董海燕,許厚琴,杜莉,等. 中學生家長對青春期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的需求調查[J]. 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2):5128.
[50]? 江光榮,李丹陽,任志洪,等.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現狀與特點[J]. 心理學報,2021,53(2):182.
[51]? 陳錦治.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預防與應急處理[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1.
[52]?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 小學生安全應急避險指南[M].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8:15.
[53]? 潘雪峰,尹小儉. 我國基礎教育初中階段體育課程內容構建的基礎[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2):102.
[54]?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EB/OL]. (2007-05-07)[2022-05-05].?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tnull_27692.html.
[55]? 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2-
10-29)[2022-05-01]. http://www.gov.cn/zwgk/2012-10/29/
content_2252887.htm.
[56]?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EB/OL].(2016-05-06)[2022-05-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57]?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EB/OL]. (2020-10-15) [2022-05-11]. http://ww
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
1015_494794.html.
[58]? JACQUELINE D G, FAMELIA R, BAKHTIAR S. Future direc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 Developing fundamental motor competence in the early years is paramount to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J].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4, 10(5): 44.
[59]? 魚飛,曾玉華,劉陽,等. 論介質對抗類項目的本質特征與文化屬性——球類運動的文化原理[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8):18.
[60]? 陳小平,褚云芳. 田徑運動訓練經典理論與方法的演變與發(fā)展[J]. 體育科學,2013,33(4):91.
[61]? 陶成武,周建社,李萍. “大體操”概念下的“體操”的內涵與外延[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6):544.
[62]? 楊樺,仇軍,陳琦,等. 新時代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基于國家“十四五”體育學發(fā)展規(guī)劃調研分析[J]. 體育科學,2020,40 (8):3.
[63]? 鐘秉樞,李楠. 體育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價值、基本理念與具體路徑[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
34(1):1.
[64]? FORD P, DE STE CROIX M, LLOYD R, et al. The 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 physiological evidence and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1, 29(4): 389.
[65]? ABERNETHY B, BAKER J, C?魺T?魪 J. Transfer of pattern recall skill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expertise[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5, 19(6): 705.
[66]? MOSTAFAVIFAR A M, BEST T M, MYER G D. Early sport specialization, does it lead to long-term problems? [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3, 47(17): 1060.
[67]? WALL M, C?魺T?魪 J. Developmental activities that lead to dropout and investment in sport[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007, 12(1): 77.
[68]? WIERSMA L D. Risks and benefits of youth sport specialization: perspectives and recommendations[J].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2000, 12(1): 13.
[69]? 張華. 創(chuàng)造21世紀理想課程——義務教育課程修訂的國際視野[J]. 基礎教育課程,2022(10):5.
[70]? 鄒曉東,陳艾華. 面向美育協同創(chuàng)新的跨學科研究體系[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18.
[71]? BOIX-MANSILLA V. MYP guide to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M]. Cardiff: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2010: 13.
[72]? JONES A, COMPTON V. Towards a model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1998,8(1):51.
[73]? 祝智庭,鐘志賢. 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fā)展[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41.
[74]? 余勝泉,胡翔. STEM 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 開放教育研究,2015,21(4):13.
[75]? 殷榮賓,季瀏,蔡賡. 基礎教育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選擇及價值取向的演變與訴求[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2):81.
[76]? 李玉蘭. 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 為知識運用賦能[N]. 光明日報,2022-04-22(8).
[77]?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組. “健康第一”以體育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 基礎教育課程,2022(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