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柄勛
(慶陽第一中學 甘肅 慶陽 745000)
“學習任務群”的提出與實施方案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的最大特點,設計學習任務群“旨在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學習任務群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fā)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學科技能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排列和連接?!边@些要求正是對現(xiàn)在語文教學現(xiàn)狀深入調查和反思之后才提出的方案。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面面俱到的剖析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而要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進行專題教學的設計和實施。課標中還提到必修階段學生閱讀量不低于150萬字的要求。而群文閱讀教學方式的應運而生,恰是針對這些問題的能夠很好解決的方案之一。
“群文閱讀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盵1]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和以往單篇閱讀相比較,在促進語文教學資源的整合,增加師生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篩選文本關鍵信息的能力,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更有價值。而高中生的閱讀積累、思維品質和自主學習習慣相較于初中生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高中生心理成熟程度和知識系統(tǒng)化的需要,所以高中階段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在主客觀條件上也更為成熟,其實施價值也可以得到更大的發(fā)揮。正是由于群文閱讀的這些價值,它也成為廣大高中語文教師所喜愛的教學方式,但是在議題的確定、文本的選擇、課堂教學的實施、教與學的評價上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就這幾個問題,以施教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杜甫《閣夜》一詩使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探究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議題的確定是群文閱讀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雖然確定議題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前置環(huán)節(jié),但是卻是整個教學過程最為核心的步驟,教學要圍繞這個議題來展開,議題也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如何確定議題,首先就要教師明確通過此次群文閱讀的設計,希望學生學到什么,也就是學習的目標究竟是什么。在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的目標為: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語言梳理與整合、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fā)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鑒賞文學作品、美的表達與創(chuàng)造、傳承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性文化、關注參與當代文化等12個方面。這12個方面也是指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也就是說,確定議題就要明確,希望學生在哪方面有所收獲和成長。并且議題一定要具有開放性,不是簡單的預設答案,把學生的思路撥到教師預設的方向上來。那樣做,就難以讓學生真正有興趣地參與進來,整個過程中會喪失很多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機會。開放性,主要指議題能夠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展開聯(lián)想,學生會有不同的見解,還能生發(fā)出新的話題。
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所選杜甫《閣夜》一詩,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西閣時的作品。學生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已經(jīng)學了很多首杜甫的詩歌,對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杜甫的價值取向都非常了解。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學生通過吟詠很容易把握詩歌的情感。杜甫一生的主線都是顛沛流離,尤其是到晚年寓居夔州時期,更是累積了一生的凄苦。當時正值西川軍閥混戰(zhàn)和吐蕃入侵之際,民不聊生。詩歌首聯(lián)寫在一個不眠之夜詩人登上西閣看到的情景,表達了深深的歲月如梭又天涯飄零的慨嘆。但是這種悲涼還不是老杜最為難過的,最讓他難過的是接下來所抒寫的“五更鼓角”、“野哭千家”、“夷歌數(shù)處”等,以聲音來表達的對百姓苦難關切的情感,才更為讓詩人悲傷。
對于這首詩的理解不難,學生很容易就能把握老杜的情懷。但是老杜的詩歌不僅讓學生對其描述內容感同身受,更有重要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意義。杜甫的思想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去理解和傳承這種思想,也是極其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杜甫早年就發(fā)下“致君堯舜上,要使風俗淳”的愿望,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得志去施展抱負,反倒窮愁潦倒,顛沛一世。然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窮年憂黎元,嘆息場內熱”的初心更甚,為中華文明史上增添了一個“憂國憂民”的人文符號,對后世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從這個角度,教師設置一個開放的議題,“失意事來,如何處之?”
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述“失意”后的內容和情感的,學生從自己所學所知可以篩選很多素材,而且作為高中生,對人生的思考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深刻性。也愿意去探究這些人生終極的問題。這樣的議題,既能聯(lián)系古今,又能結合現(xiàn)實,學生有興趣去思考和探究。而“教學目標是在議題被思考、被討論、被解答的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盵2]
“文本是圍繞議題選擇的,它是議題的支撐,沒有文本,議題就沒有了討論的素材和依據(jù)?!盵3]群文閱讀教學中,所選文本一定要與議題高度契合,才能讓教學順利進行,從而達成目標。選擇文本還要注意其互補性,圍繞議題的選文,不僅要有共性之處,還要有互為參照的互補性。通過互補性文本之間的比較才能讓議題的探究深入下去。在選擇文本時候,教師還是要以教材為主?!叭何拈喿x”教學是對傳統(tǒng)的“單片閱讀”教學的補充,并非替代。語文教材仍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在“群文閱讀”的選文上,充分考慮選擇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目,根據(jù)教學要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對文本進行重組和深度挖掘。即使之前已經(jīng)學過的篇目還可以從全新的議題入手,讓學生明白文本解讀的多角度。當然,補充一些課外文本,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拓寬學生視野。文本選擇上還有特別注意學生的接受程度,對于高中生來說,過于簡單和難度大的文本都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適當?shù)亟o一些略高于學生現(xiàn)階段理解能力的文本,既能帶給學生挑戰(zhàn),還不至于讓學生畏難而淺嘗輒止。
縱觀中國文學史,描寫失意后的生活和理想的詩作特別多。每一個不如意的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大都切入這個話題。單就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一冊所選詩歌,就能找出此類題材的有多篇,如鮑照《擬行路難》、陸游《書憤》、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登岳陽樓》等篇目。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更有屈原《離騷》、白居易《琵琶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篇目也指涉這個議題。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中則有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李白《行路難(其一)》等篇目。僅僅就教材選文,圍繞這個議題,可以從以上篇目入手。但是考慮文本的互補性,鮑照的《擬行路難》和李白《行路難(其一)》就非常典型,鮑詩低沉哀怨,李白的則激昂向上。另外,考慮,議題的開放可探究性,選擇不同時代的作品還能讓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同時,領略時代特色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綜合以上因素,選定文本為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鮑照《擬行路難》、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李白《行路難(其一)》和初中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教材文本《閣夜》共四篇。
“群文閱讀”教學選取的文本,不是隨意的拼湊,而是有目的的整合。一定是遵循圍繞議題、教材為主、互通互補、難度適宜等原則來展開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和探究等過程獲取知識和增長能力的重要途徑。相較于單篇閱讀教學,“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更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叭何拈喿x”的課堂教學要求在短時間內閱讀分析多個文本,進一步探究議題。如果由教師單方面講授,學生的參與度不夠,興趣不濃;讓學生獨立探究,時間和認知度局限性,會致使結果不理想。所以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開展學生的自主交流和互助探究,鼓勵學生交流分享,不急于評價,才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在“群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要充分使用學生猜想、求證、探究與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在預習階段,可以給學生提供議題,讓學生去猜想,去搜集相關資料,既能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對課堂充滿期待,還能講預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提升探究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更要提供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時加以點撥引導,讓學生的探究活動順利進行。
對于被郭沫若題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詩圣杜甫的詩歌學生非常熟悉,對它的經(jīng)歷也不陌生。在授課之前,將議題下發(fā)給學生去預習——“杜甫的一生可以說是失意的,從我們所學過和大家課外學習過的杜甫的詩作,看看杜甫在失意的時候,有沒有失落而一蹶不振?其他詩人面對失意有事怎么做的呢?”這個議題學生有話可說,有據(jù)可查,課前學生會做大量的準備。在課堂上,就這個問題學生會談到之前學過杜甫的詩歌作品,明白杜甫的選擇是中華人文精神的集中寫照,更是歷來國人追尋的典范。但是聯(lián)系到鮑照的《擬行路難》中失意時“吞聲躑躅不敢言”的無奈和憤懣,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狼閴阎?,蘇東坡“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雖處逆境然保持高潔的心性,學生就會探究一條文人失意時的態(tài)度主線——失意而不失志。除了所選四首詩歌之外,學生還會提供其他詩歌作為例證,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展示交流。
議題的開放性,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還能生成新的話題。深入研究這個議題的時候,有的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同時代詩人面對失意的處置方式會表現(xiàn)出很大的不同。比如,鮑照身處南北朝時期,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時期,杜甫主要生活時間為盛唐和中唐時期,蘇軾則是北宋黨錮之禍時期。學生就會思考不同時代對詩人的選擇會不會有很大的影響,進一步去探究每個時代的特征,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所謂“上品無寒門”的現(xiàn)狀是靠個人很難改變的,所以才有鮑照郁郁不得志,又不能有所作為的憤慨。盛唐時期,國運強盛,政治開明,帶給每個人內心無比的自信,才讓詩人們發(fā)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感動。中唐時期,經(jīng)歷安史之亂,國勢衰微,政治上也漸趨專制,“野無遺賢”的荒謬之事也能發(fā)生在那個時代,詩人杜甫從一個信心滿滿的青年,變成了飽經(jīng)風霜的老者,也無法發(fā)揮才能。而北宋黨爭時期,政治更加混亂,變法派和保守派輪番主政,讓堅持自我的蘇軾屢遭貶謫,遭受磨難。通過這個梳理,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在外部環(huán)境不友好的時候,還能保持自身高潔,甚至依然憂國憂民,更顯難能可貴。通過知人論世的方式,結合具體詩作,促成學生理解和形成不論處境順逆都能保持獨立人格和心系家國的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就能在學生的交流分享中實現(xiàn)。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評價過程和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點和具體問題,及時引導,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依據(jù)評價結果反思日常教學,優(yōu)化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策略,完善教學過程,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盵4]群文閱讀教學的課后評價應該涉及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首先,教師要自我反思,通過對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堂反饋等情況及時進行思索,反思選文是否合理,議題是否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討論是否流于形式,設計的問題是否起到了有效引導的作用,教學策略是否有效,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成……通過這些反思,教師才能進一步調整思路,完善教學,逐漸進步。其次,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有多種方式?!叭何拈喿x”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將評價植入在課堂中。比如課堂上的交流展示及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也是評價的方式,但是不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交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者課后收集學生的問題,讓學生把自己思考到的問題以小紙條的形式交給教師,讓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時予以解答和反饋。還可以拓展文本測試的方式,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能夠遷移到課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布置小作文的方式,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心聲,既能起到評價的作用,還能強化教學成果。這四首詩詞的群文閱讀教學課后,學生交上來自己的小作文,能夠觸及自己的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對今后人生的規(guī)劃,做到失意不失志。有學生寫到,“將來的人生境遇,現(xiàn)在很難預測,處順境則更是要發(fā)揮自己的價值,處逆境也絕不消沉,像桑迪亞哥一樣雖然可能面對一次失敗,但絕不向命運低頭。奮斗不止才是活著的意義。”還有學生寫到,“我一直想,人生的終極好像就是悲涼,人生的意義好像是就是虛無,有時候真的很迷茫,不知道我要何去何從,通過對這四首詩的學習,我明白了人生的價值是多元的,不是僅僅只有一功名富貴的路,對個體生命、獨立人格的孜孜追求或許才是人生的意義。”通過及時的評價,不僅能發(fā)現(xiàn)教學的問題,也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成長,更能讓教者收獲成就感,不斷學習進步,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不斷努力。
通過施教杜甫《閣夜》一詩時采用“1+X”的群文閱讀方式,把《閣夜》作為基礎文本,再進一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思考希望通過這幾篇群文都閱讀教學讓學生學會什么,掌握哪方面的知識,提升學生哪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最終才能確定具有開放性的議題,只有開放性強的議題,才能讓學生真正有興趣真實參與進去。在確定議題的同時也能夠選擇最為合理的兼具互通和互補性的文本。議題和文本應是相輔相成的,文本的選擇依據(jù)議題,議題的展開需要對文本進行挖掘。因為課堂時間的有限,議題應該課前下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思考,查閱相關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看法時,鼓勵交流的時候質疑,再適時引導學生在討論中生成的新話題的解決,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和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思維品質和提高其對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課堂上和課后的多元化的及時評價,讓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得到及時的反饋,也更能促進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