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生
為期三天的第十四屆全國教育名家踐行新課標大單元教學深度解析研討會小學語文名師課堂觀摩活動在鄭州舉行,十位老師的作課與微報告,令我大開眼界,課堂異彩紛呈,有古詩,有現(xiàn)代詩,有現(xiàn)代散文,有小說,有回憶錄,各種文體的教學干貨滿滿,讓我受益匪淺。這讓我對學生、教師、課堂產生了新的思考。
一、學生
課堂上要多聽聽學生們說話,引導他們多表達,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如果學生課堂上說出的只是個別詞語或單句,說明學生還沒有完全形成思維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圍繞問題組織好自己的語言,把話說清楚,有條理,用上正確的關聯(lián)詞語去表達,這是體現(xiàn)學生用語言去思維的關鍵。信心是融入課堂的一劑良藥,樹信心,使學生能夠參與進來,與所學的內容逐漸產生共鳴,進而更好地融入進去。
二、教師
精心備課,課上隨機調整教學內容。教師要贊賞學生,多夸夸學生,即使學生出現(xiàn)失誤時,也要換位思考,更好地去幫助學生。如本次課上,有個學生在讀《題臨安邸》全詩時,可能由于激動,中間出現(xiàn)好幾次停頓,語調較低,不流暢,趙志祥老師及時圓了場,提到學生可能由于體會到本詩感情悲憤而凝重,不自覺地停了下來,尊重了學生閱讀古詩的個人感受。
博覽群書,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借助各種教學資料和文獻,補充教學內容,在課堂上設置懸疑,或“挖坑”,營造前后結果迥異的事件,體現(xiàn)出課堂教學和探索問題相一致的過程。如在《月光曲》一課中,趙昭老師提出來“這個故事是真的嗎”這一問題。學生一開始認為這個故事是真的,在老師的一步步證據(jù)的出示下,學生改變了之前的看法,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又如《浪淘沙》一課,白皛老師設置了支架,用“劉禹錫駐足黃河岸邊,凝望著河水,他看到______,他想到______”說話。學生起初說的,與在老師呈現(xiàn)出圖片和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資料并講解后說的差別很大,這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課堂探究的過程。
深入研究課標,踐行新課標,大單元教學。不僅要關注新課標中的新變化,也要研究新課標中不變的部分。用趙昭老師的話說,那些新變化的部分就像地圖,它是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而不斷增減的;而那些被保留下來的部分就像指南針,能夠給你指明教學道路中的方向。
不要總想把完美的學生形象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要把正在“成長”中的學生大膽地展現(xiàn)出來,問問學生怎么想,聽聽學生怎么說,想想學生會怎么做,引引學生做什么,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地成長。
三、課堂
課堂語言可以有三種變體,分別是各種教學資源的語言,教師(自己)的語言,學生的語言。三種變體逐漸貼近學生的真實語言。如果將各種教學資源的語言組織起來在課堂上教學,我們可以稱為第一種教學語言變體;把教學資源的語言轉化為教師自己能夠理解的語言,我們稱為第二種教學語言變體;把教學資源轉化為教師語言,再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程度和興趣點等方面組織成的語言,我們可以稱為第三種教學語言變體。運用第一種語言上的課是教教材課,使用第二種語言教的課是教教師自己的課,采用第三種語言組織的課才是教學生的課。
課堂要讓學生體會到它的“甘甜”。課前,老師準備的“知識”起初應是一劑“苦藥”,苦要先讓自己細嚼慢咽,吃下去有沒有效果,要先替學生去品驗,然后逐步調整“配方”,直到研制出“良藥”,再把“藥”涂上“糖衣”,然后快樂地咽到自己肚子里,慢慢去回味。課中,學生應是無壓力、“無任務”的狀態(tài),隨著課堂的深入,“知識”應像帶著糖衣的“藥”,學生吃到嘴里時不僅能品味到它的甜,咽到肚里感受不到它的苦,而且能“治病”,“藥”入腦入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今后的思維和行動。
真語文,真課堂,不表演,不做作。課堂的節(jié)奏應把控好,肖紹國老師說:“課堂到最后就是玩兒。”要恰當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去營造情境,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愛學生,敬畏幾千年的漢字,啟迪學生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