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摘 要]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如何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語文實踐,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戲劇表演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文本內容,在對話處、動作處和生活處引導學生表演,使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戲劇表演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戲劇表演;核心素養(yǎng);語言實踐;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8-0027-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小學生注意力持續(xù)時間有限,但求知欲旺、表現(xiàn)力強。根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語文新課標精神,我們將戲劇表演引進課堂,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無痕教育的目的,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開花。
一、戲劇表演的形式
在語文教學中,戲劇表演是教師有計劃、有目標地將戲劇的各種元素滲透進語文課堂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批判能力及思辨能力等,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文本體裁、形式多樣,但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運用表演的形式展開教學。因此,我們要篩選出可以表演的課文,或可表演的內容進行再創(chuàng)作,制訂表演方案,引導學生探究與思考,并進行表演,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一)對話處,角色扮演
在閱讀教學中,當讀到人物對話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朗讀出不同人物的特點。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模仿人物性格特點進行說話。一會兒他們模仿鐵罐的傲慢,一會兒他們又模仿陶罐的謙虛。在學生興趣盎然時,教師讓他們進行角色表演,他們會非常高興地接受任務。課堂上,他們戴上頭飾,裝扮成陶罐和鐵罐,進行表演?!拌F罐”惱怒地說:“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里,什么也不怕!” “陶罐”則云淡風輕地說:“何必這樣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化身為一個個角色,親身體驗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充分理解了謙虛和傲慢、善與惡、美與丑,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二)動作處,即興表演
低年級的課文很多是童話,賦予了植物、動物人的特點,學生特別愛讀。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荷葉圓圓》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邊讀邊表演。于是,他們張開雙臂,像蝴蝶一樣翩翩起舞;他們蹲下身子,像青蛙一樣蹦來蹦去;他們雙手前伸,像蝌蚪一樣游來游去……課堂成了小池塘,演著演著,學生仿佛看到了小烏龜、小白鵝、小鳥……仿寫句子,他們能輕而易舉地完成。
(三)生活處,創(chuàng)作表演
小古文言簡意豐,很多地方可以讓學生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展開表演。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學弈》一文,有這樣一句:“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苯虒W時,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句話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并表演出來。于是,學生開始表演。專心致志聽講的孩子一會兒微微頷首,一會兒凝神思考,手舉棋子遲遲不肯落定。而那個開小差的孩子一會兒抬頭看大雁,做出搭弓射箭的樣子;一會兒他好像看到有蝴蝶飛來,伸手去促它。老師讓他回答問題,他答非所問。
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教師要考慮文本與表演的關系。對語文教學來講,研讀文本是必要任務。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學生不僅能掌握文本的知識,并且能將知識進行運用。戲劇表演重在開發(fā)文本,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想象、創(chuàng)造。因此,兩者的融合首先不能脫離文本。在融合時,要有一定的框架以及目標達成的要求,要對文本的重點內容進行研讀,要基于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其次,要考慮創(chuàng)造性表演的必要性,即表演是否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人物、情節(jié),有沒有能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戲劇表演的作用
(一)鍛煉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研究和實踐表明,人的語言能力是通過與人交流、溝通,通過閱讀積累而慢慢培養(yǎng)、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被現(xiàn)代人重視,是現(xiàn)代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作為學生,在課堂上要大膽發(fā)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等。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只有通過語文實踐才能實現(xiàn)。戲劇表演是一種有效的語文實踐,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將相和》一文時,教師要求學生先認真研讀文本,然后把故事表演出來。表演時,學生制作道具,扮演藺相如、廉頗、秦王、趙王等。在表演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時,“藺相如”先是謹慎地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然后怒發(fā)沖冠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F(xiàn)在和氏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見了“秦王”,說了4句話:先說為什么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再說把璧送回來的條件,然后說趙國不敢得罪秦國,最后請秦王好好考慮。這樣的語言,內在邏輯特別強。在表演中,學生理解了“怒發(fā)沖冠”和“完璧歸趙”的意思,同時也領悟藺相如說話的技巧,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戲劇表演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豐富了學生對人物的認識,使學生體會到漢語言的精妙以及語言表達的內在邏輯關系。
這樣的課堂表演,使語文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在表演中,學生用心靈去觸摸、感悟人物形象,同時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寫作背景、作者情感等。這樣,使學生對文本的學習由單純的接受知識變?yōu)樽约禾剿鞯倪^程,改變了學習的方式。同時,生動有趣的表演把文本語言和生活語言結合起來、他人語言和自己語言相融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豐富的知識、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課堂表演,使學生受到人物的品質、愛國的情懷、優(yōu)秀的文化熏陶感染,并內化為素養(yǎng),外化為語言。于是,學生就有了舉手投足間的儒雅、言談舉止的從容。
(二)加強合作探究能力
小學生愛表演,喜歡展示自己,可以說是天生的表演家。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草船借箭》一文,當讀到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罰”和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時,學生躍躍欲試,熱情高漲,期待表演課本劇。接到任務后,他們再次研讀課文,以六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排練。
在表演過程中,我感受到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每一個小組都有優(yōu)、中、差的成員。能力強的學生挑起大梁,寫劇本,組織排練。他帶領其他成員,合理安排角色,讓每一個同學都有表演的戲份。這讓我感到特別欣慰。更讓人欣慰的是,他們把本學期教材節(jié)選的四大名著的文章都改成了劇本,搬上了舞臺!通過主動閱讀、自主探究,學生對名著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三)彰顯文化自信能力
中華民族走過了5000多年歷史,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語文新課標將“文化自信”置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首位,意在強調通過語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讓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古典名著單元,單元后面的“快樂讀書吧”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四大古典名著。閱讀古典名著的意義在于:一感受中華智慧,理解中華文化;二受到人文的熏陶,獲得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三自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閱讀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感受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相較于兒童文學作品,經(jīng)典作品的語言和思想都更深刻,學生閱讀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以戲劇的形式演繹經(jīng)典作品,能深化學生對經(jīng)典的認知,豐富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體驗。這是學生逐步認識、感悟經(jīng)典的過程。閱讀經(jīng)典,用戲劇的形式演繹經(jīng)典,就是閱讀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過程,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閱讀經(jīng)典、表演經(jīng)典,旨在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并將這些民族智慧、精神、文化溶進血脈中,融化在靈魂里,產(chǎn)生一種“生在華夏,何其有幸也”的自豪感。無論在何時、何地,學生都會以成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幸福,產(chǎn)生學習文化的動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文化自信是前提。只有文化自信,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及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得到發(fā)展。
(四)形成整合資源能力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有利于實現(xiàn)課程教學的目標。教師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導,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課程實施的過程就是資源不斷開發(fā)和創(chuàng)生的過程。只有學生的參與,才能開發(fā)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實用有效的課程資源。
通過調查,我發(fā)現(xiàn)學生具有藝術才能、思辨才能等,這些才能是可開發(fā)的課程資源。戲劇表演是開發(fā)這些資源的重要途徑。大多數(shù)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戲劇常識,參加過校外培訓的學生更是積累了一定的表演經(jīng)驗;同時,學生還具有強烈的表演欲望和沖動。這些都是潛在的可開發(fā)的課程資源。為此,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角色造型、語言、動作等方面來思考如何表現(xiàn)人物,如何根據(jù)故事內容的變化轉換場景等。這樣,學生就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教學《負荊請罪》《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時,我引導學生進行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改編劇本、挑選角色、排練演出,并成立評審組;而我退到幕后,成為學生表演的欣賞者、評價者。
從三年級開始,我班學生就開始排練課本劇。在讀書月活動中,《負荊請罪》演到了學校的兒童劇院舞臺,《小兵張嘎》演到了學校的集體晨會舞臺。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充分鍛煉。
在教學中,學生為了表演好自己的角色,都會自覺地投入到角色的創(chuàng)作中。他們會自覺地查資料、看劇本、討論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探討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在這種積極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得到了轉變,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鍛煉和開發(fā),語文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課本劇表演是需要共同完成的。在表演中,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得到鍛煉,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之一。
(五)培養(yǎng)跨學科學習能力
語文新課標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提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并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跨學科學習活動,能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增強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戲劇表演能有效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整合課堂內外、學校內外資源,引導學生在表演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獲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同時,戲劇表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與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戲劇表演具有形象性、藝術性、審美性、思想性等特點。戲劇表演作為一種教學方式、一種教學藝術,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同時這種影響又是深遠持久的。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既要深刻認識語文教育的內在規(guī)律,又要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采取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池夏冰,董蓓菲.教育戲劇在語文課程中的功能與路徑[J].基礎教育,2017,14(6):9.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