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彥芳?唐海波
摘 要|具身認知心理學將認知、身體、環(huán)境看作是協(xié)同運轉的有機整體,其中所蘊含的“身心一體”觀念不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前提相融相通,而且能夠有效彌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存在的身心分離缺陷,為改進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指引。將具身認知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構建情境化認知、打造互動式教學、塑造具身性文化環(huán)境,能夠幫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實踐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從整體上提升教育效果。
關鍵詞|具身認知心理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原因;應用方法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涵蓋育己育人全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diào):“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保?]伴隨學科融合發(fā)展趨勢日益增強,跨學科融合研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議題。具身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晚期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它堅持“認知—身體—環(huán)境”協(xié)同作用與一體化建設,注重身心互動與行為實踐,其中蘊含的“身心一體”理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啟示,為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新思路、新辦法。
1 具身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與發(fā)展
1.1 具身認知的興起
關于心智的具身性問題最初只是一個關于身心問題的形而上的思考,隨著哲學、神經(jīng)生理學、認知語言學等文化思潮的興起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具身認知逐漸由抽象思辨走向科學實驗,成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新范式。與離身認知相對,認知的具身性強調(diào)身心一體,主張認知的產(chǎn)生離不開身體與環(huán)境,意義不是情境獨立的、非具身的和普遍的,而是體現(xiàn)于個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中[2]。具身認知理論消解了認知與身體的對立,將身體作為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沖擊著西方心理學的“身心二元論”傳統(tǒng),推動了強調(diào)具身性、情境性的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興起。
1.2 具身認知心理學的“身心一體”觀
傳統(tǒng)的心理學對身與心、內(nèi)與外之間的認識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論強調(diào)哪一方,另一方總能提出相應的反駁意見,身心分離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具身認知心理學正是建立在對傳統(tǒng)心理學“身心二元”論觀點反駁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身心一體”觀點,其興起與發(fā)展有著深刻的文化淵源。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探討了存在在存在世界的存在方式,心智嵌入身體、身體嵌入環(huán)境,建立起一套“有根的本體論”。該觀點模糊了將過去嚴格劃分的主客體界限,將心智與身體同歸于存在著的世界的一部分,一定程度沖擊了傳統(tǒng)二元論觀點,促進了身體與心智的融合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情緒理論強調(diào)了身體動作在情緒體驗形成中的作用,成為現(xiàn)代具身認知思潮的先驅(qū)者之一。[3]此外,法國存在主義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梅洛·龐蒂反對將身體視為簡單的信息接收和條件反射機器,認為知覺是通過身體在情境中的具體體驗而形成,打通了身體、知覺與社會文化世界之間的通道,讓知覺嵌入實實在在的身體,進而融入環(huán)境。這些觀點圍繞“身心一體”展開并不斷深化,使得具身認知理論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具身認知,顧名思義,是指人們通過身體的具體體驗和活動類型而構成的認知,這類認知重點強調(diào)一種具體的、特別的認知,這類認知過程與身體的物理屬性、感覺運動系統(tǒng)的體驗密切相關,而不是單一、抽象的符號加工。[4]“身心一體”觀是具身認知心理學的核心要素,它強調(diào)認知、身體與環(huán)境三者的互動關系,主張認知嵌入身體,身體嵌入環(huán)境,三者的統(tǒng)一性集中體現(xiàn)在身心一體化關系中。其中,身體在認知產(chǎn)生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身體行動的參與才能獲得認知,進而達成對環(huán)境的理解和適應,三者在認知互動中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行為實踐中相互促進。
2 具身認知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2.1 思想政治教育具備身心一體的思想淵源
2.1.1 馬克思主義基于身體的人類發(fā)展觀
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身體在人類活動中的重要地位。馬克思以人類的“感性活動”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認知理念中身心分離的主客二元對立思維的超越,指出人類首先的活動就是通過物質(zhì)資料的生產(chǎn)維持人身體的存在,在身體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條件后,人會轉向?qū)で蠛桶l(fā)展更高層次的認知和精神需要。對象性活動基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愿望、活動、愛”等,使得“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會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樣,是人的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5],從而從人的發(fā)展的高度闡明身體在人類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總結的兩種生產(chǎn)理論也指出,不論是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物質(zhì)資料的生產(chǎn)還是滿足人類存續(xù)需要的種的繁衍,都以人的身體為基礎,成為一切活動的基本前提。
2.1.2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身心一體思想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與思想資源,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身心一體論一直處于核心的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長期發(fā)揮主導作用,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身體政治論既融合了身體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又導向社會治理之道。
君子修身,是因為從內(nèi)在的心智到外在的環(huán)境之間有著身體主導的作用,道德積累必須建立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之上,心智與身體不可分割。如孟子提出“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踐形”[6],強調(diào)身體美與道德美相互促進;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主張經(jīng)由身體之“格”才能通向心智之“知”;王陽明的身心之學融攝了思想史中的身體哲學,構建起身體內(nèi)外的雙向動態(tài)平衡,在身心合一的基礎上實現(xiàn)知行合一,既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身心關系的總結與超越,也讓身心一體論在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凸顯。
將具身認知心理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又實現(xiàn)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機銜接,能夠有效推動西方具身認知心理學基于中華文明的本土化實踐,為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寶貴思想資源。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身心分離的現(xiàn)實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采取的系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推崇學科化、專業(yè)化的教學模式,認為對理論的掌握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只有當教育對象真正了解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才能自覺以理論指導行動。以此為前提,理論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盡管理論教育法的初心是以科學知識武裝學生頭腦,但對理論的掌握與內(nèi)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若缺乏對自身的體驗以及與環(huán)境的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傳送的價值理念也難以納入學生已有的價值體系之中。同時,高校以研學實踐、社會調(diào)研、認知實習等為途徑的實踐教育法更多地側重于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水準、技能水平,基于人本身的思想政治理念只零散地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實踐過程集中于對外部環(huán)境的操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行為與思想的互動具身體驗。受身心關系以及身心與環(huán)境關系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實施困境,借鑒具身認知理論以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分離現(xiàn)狀,顯得很有必要。
2.3 具身認知理論為改進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指引
2.3.1 深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與具身認知心理學是相對獨立的學科,但具身認知心理學以人的心理為研究對象,即研究人的身體與認知對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的思想品德與認知行為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內(nèi)核和要素的相似之處。它們都以人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旨在探究人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所普遍具有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嘗試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施加影響以更好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對方法的研究貫穿思想政治教育教與學的全過程,有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就是圍繞“人”的思想行為、情緒情感、認知實踐等的發(fā)展而展開的,此過程中人的身體在信息接收與傳遞、觀點表達與交流、方法把握與應用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引入具身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視角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理念,提升其人本性和滲透力。
2.3.2 拓展具身性教育空間
具身認知的實踐觀突破信息加工在認知層面的局限,主張認知發(fā)生于與身體和環(huán)境的互動中,扎根于社會實踐,該特性決定具身認知必然建立在大量實證研究和應用實踐的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人類思想政治教育經(jīng)驗的結晶,凝結著育人實踐中的共性與個性,對其研究既離不開作為主體的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也離不開主體所扎根的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于具身情境下的認知與行為能夠有效打通教育主體與教育環(huán)境之間的實踐渠道,幫助打造“認知—行為—環(huán)境”一體化的具身性教育空間??傊?,基于理論相關、價值相融、實踐相通,將具身認知實踐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備開放的研究視角與廣闊的操作空間。
3 具身認知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1 構建情境化認知,提升學生理論自覺
就認知層面而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旨在將外在之知轉化為學生自主認知、自覺接受的內(nèi)在之知,突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的內(nèi)化。
理論教育法的首要任務是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的相關概念,在教學課堂中幫助學生對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有初步理解,進而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特性與實踐要求。從具身認知的視角出發(fā),概念并不是脫離情境的抽象化,而是置身于情境中。[7]由此出發(f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育,應充分將具身情境融入其中,以“場景式”教學增強“知”的效果。一則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教學融入具體情境之中,例如“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概念是指按一定結構組合起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的組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在界定的過程中可以將其置于某一具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模型之中,通過實際架構來幫助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組成要素,還可進一步引申出該校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對隊伍進行有效管理。在情境化實例中以鏈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呈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點并將具體概念融入其中,由特殊及普遍,實現(xiàn)對概念的綜合把握。
在進行理論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當注重加強人文關懷與現(xiàn)實關懷,自覺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教會學生從情境化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善讀思想政治教育的“無字之書”。融合雙重關懷的具身化理論教學使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概念不再是純粹的符號或公式,而是回到認知、感覺,扎根現(xiàn)實世界和學習者自身的情境式、體驗式信息,這有助于學生構建自主認知,夯實理論基礎。
3.2 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行為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yǎng)體系,發(fā)揮融入式、嵌入式、滲透式的立德樹人協(xié)同效應?!保?]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最終要轉化為學生的行為才能真正體現(xiàn)教育價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只有運用到實踐中才能體現(xiàn)其效果。具身認知心理學強調(diào)認知與具身行動相互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離不開身體、身體感覺、身體實踐對信息的整體加工?;诖?,打造融入式、嵌入式、滲透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基于學生的身體和身體活動,激發(fā)身體動作的主動性和建設性。
3.2.1 拓展教育思路,引導身心互動
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多建立在大班教學、統(tǒng)而教之的授課模式之上,既缺乏對學生個體性的關注,也缺乏學生間的互動體驗,離身性教學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從“身心一體”的角度出發(fā),高校思政教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條件,以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從一個個孤立的子符號納入團體大系統(tǒng)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可通過言語、表情、動作等身體互動來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學生與學生之間亦可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演繹等形式來充分調(diào)動身體的能動性。
同時,隨著學科之間的交流互鑒,學科融合趨勢顯著增強,為發(fā)展“沉浸式”“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基礎。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有效路徑,體育是基于身體的美的展現(xiàn)。身體既是審美的主體和對象,也是創(chuàng)造美的源泉和動力。[9]將美育與體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發(fā)展“美術+思想政治教育”“音樂+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學方法,有助于打破傳統(tǒng)的藝體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模式,不僅給學生帶來全方位的感官體驗,激發(fā)身體活力,也有助于使其在美的熏陶下產(chǎn)生情感共鳴與精神共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
3.2.2 轉變教育方式,實現(xiàn)“以行促知”
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受理論知識不扎實、經(jīng)驗積累不充分等因素影響,此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主客沖突、知行沖突、身心沖突等一系列問題?;谏鲜銮闆r,倘若一味要求學生以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認同和理解為前提,無疑脫離學生的認知實際,也不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甚至可能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引入具身認知心理學的身體觀,將認知建立在身體行動之上,對于需要長期內(nèi)化的復雜知識,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轉變教育思路,引導學生“從做中學”。用紅色實踐活動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用志愿活動培養(yǎng)學生服務意識,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持續(xù)探究體驗的沉浸式學習狀態(tài)[10]。從“以行促知”出發(fā),最終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3.3 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拓展具身性活動場所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保?1]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融引導、激勵、約束等功能于一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重要的育人場域。具身認知心理學的嵌入式方法主張身體的意義嵌于環(huán)境中,環(huán)境也對身體實踐發(fā)揮能動作用,脫離環(huán)境則沒有身體活動,即個體意識、身體活動、外部環(huán)境是一個實時互動的耦合系統(tǒng)。[12]這啟示高校對文化環(huán)境的塑造不僅應當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還應當注重身體、環(huán)境和活動三者的協(xié)同,用看得見的文化標識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用摸得著的文化形態(tài)承載教育內(nèi)容;用說得出的文化語言提升教育效果,營造具身性文化環(huán)境,以此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因素、提升行為水平。
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性的育人活動,不應當僅僅局限在學?!靶≌n堂”之中,而應當積極關注社會“大課堂”,將文化場域充分向社會拓展,借助豐富的社會資源加強“大思政課”建設?!按笏颊n”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它尤為重視理論與現(xiàn)實的緊密連接,與具身認知心理學的“身心一體”理念具有內(nèi)在契合之處。為提升實踐教育法的教學效果,學校與社會應積極探索學生校外第二課堂體驗式教學場所,打造實踐教育基地,利用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紅色文化場館、科技文化體驗館等增強課堂的感染力與說服力,讓學生在實地參觀、沉浸體驗、互動交流中感受有溫度、“會說話”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具身性、情境性、互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實現(xiàn)理論知識的內(nèi)化與外化。
4 結語
具身認知心理學在諸多學科的相互影響下產(chǎn)生并蓬勃發(fā)展,它以獨特的身心觀、認知觀、實踐觀引起了認知科學的轉型與變革,也為其他學科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方略。將具身認知心理學中的“身心一體”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助于化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難題,使教育教學回歸對人本身的積極關注,從整體上提升教育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關于具身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尚處于發(fā)展階段,將具身認知觀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有待加強。在未來研究中,高校應充分把握具身認知心理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跨學科的方法指引,以開放性視野探索兩者融合發(fā)展的機制與路徑,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實踐中能夠發(fā)揮出更大的優(yōu)勢和能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2019-03-18)[2024-01-30].https://www.12371.cn/2019/03/18/ARTI1552914602174896.shtml.
[2]屈陸,戴鋼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認知轉向[J].學術論壇,2017,40(3).
[3]葉浩生.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M].北京:商務印書局,2017:19.
[4]董晶晶,姚本先.威廉·詹姆斯與具身認知心理學[J].心理學探新,2017,37(3).
[5][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7.
[6]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533.
[7]王柳生,桑標.概念的具身認知觀[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4).
[8]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9]張之滄.身體美論[J].體育與科學,2012,33(4).
[10]L·W·安德森.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M].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8.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12]李厚羿,秦雨欣.馬克思的“感性”心理學思想論析[J].社會科學家,2022(5).
The Application of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i Yanfang Tang Haibo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Abstract: Embod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regards cognition, body, and environment as an organic whole that operates collaboratively. The concept of “body and mind integration” contained in it is not only compatible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make up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fects of mind-body separation existing in education practice provide guidance for improving and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improve the penetration and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ng people by building contextualized cognition, creat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shaping an embodied cultur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effect.
Key words: Embod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sons for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