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彥青
新課改以來,課程標準中提到的“任務型”教學使得眾多一線英語教師眼前一亮,成為一種重要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
新課標中指出:英語課程的“任務型”教學就是將具體的任務轉為學習的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教學過程,用任務完成的效果來評價教學。通俗地講就是用英語知識解決問題,用英語知識來做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避免單純的傳授語言知識,要合理利用“任務”來進行教學。
我在實踐中充分運用這一手段,收效頗豐。下面我簡單談一下我個人對“任務型”教學的一點粗淺體會。
一、走進生活為課堂注入新鮮血液
任務型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應該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和完成真實任務,擺脫傳統的以教材知識為中心的枯燥無味的學習模式,使課堂語言活動近似于學習的過程。
二、融入情景,在課堂上真實再現生活
任務型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即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那么任務的設計要提供給學習者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境、語言形式等要符合交際的功能和規(guī)律。
三、全員參與,在課堂上人人體驗成功
任務的設計除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情景的真實性以外,還要考慮任務的難度。素質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們要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任務。學生只有在經過磨煉、克服困難后取得成功時,才會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產生更持久的學習熱情。
四、角色轉換,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
傳統的英語教學活動主要是:“精講多練”,因此,教師擔任著“主講”和“指揮”兩個角色。但在任務型活動中,教師應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監(jiān)督者和評價者,要教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技巧,同時要嚴格控制課堂講解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實踐,這樣,學生才有充分表現和自我發(fā)展的空間,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更新評價,課堂內不再出現自卑
新課程評價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評價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全面評價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最突出的是引入形成性評價的機制與方法。正視個體差異,倡導過程激勵,以多層次、多角度、多主體的結果與過程并重的評價方式激勵進步。教師更應該及時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這樣他們才會反思自己的成功與不足,進一步提高自己。
總之,在任務型教學中語言形式的呈現沒有了,但表達突出了,真正體現了英語“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教學原則。這一方法在我國中學英語課堂具有實施的可能性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雖然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它產生的影響和意義將是深遠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