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提升作文教學的實效性迫在眉睫,其主要策略首先應是積累文本的中心觀點和優(yōu)美的句段;其次是閱讀鑒賞范文,把文本當作一面鏡子,學習體會范文的寫作;第三研究文本的布局構思、修飾、神韻等等技巧,根據(jù)文本的結構、表現(xiàn)手法、語言、立意方法等,按題目要求,進行仿寫。
【關鍵詞】親近文本 積累 寫作技巧 仿寫 作文實效
語文教學包括文本教學和作文教學兩大內容。一般的語文教學方法是將課文與作文課完全分開來進行教學,而且認為很難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也有人認為高中語文課與作文課有分離教學的必要性,因為兩者聯(lián)系并不十分密切。根據(jù)這些情況,我認為應親近文本,提升作文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本人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積累從文本入手
從教材中積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徑。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根本。目前,語文教材入選的范文,總體上說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首先文言文學習,要記憶文章中心、觀點的語句,指導學生背誦并積累教材中這些最能體現(xiàn)主旨或觀點的句子。例如講讀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最能體現(xiàn)作者觀點的句子是“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醉翁亭記》中體現(xiàn)主旨的兩個句子“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這些語句精當、凝練,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貼切和恰當引用相關的文段和觀點作為論據(jù),充實作文內容,使文章具有更高文化底蘊且極強的說服力。其次積累文章中的經(jīng)典名句,實際上積累的過程就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比如《勸學》,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逍遙游》,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笨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敝笇W生在摘抄本中將同話題內容歸納整理。再次可以積累作家生平經(jīng)歷中具有感召性、生動精彩的小故事。如講王羲之《蘭亭集序》時,先讓同學交流介紹作者: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到李斯、鍾繇等著名書法家的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jīng)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再聯(lián)系曾學過的《墨池記》講述他“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了解到他的勤奮,由于他書法上的成就,被后世譽為書圣。研讀司馬遷《報任安書》時我們了解到,司馬遷從青年時代起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譽為“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課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學生們無論從感性上還是從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補拙的事實和道理。這不但激發(fā)學生去勤奮學習,而且使他們掌握了大量的寫作有關“勤”與成就的事實材料。
在課堂上向學生有意識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和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和寫作文的興趣,親近文本,提高了作文教學的水平和效率。
二、學習范文,提高寫作技巧
我在課堂教學中告訴學生,要學習范文的寫作方法。在學習《祝福》中有關祥林嫂的肖像描寫時,我把作品中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第二次來魯鎮(zhèn)時,她“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廟捐了門檻后,“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將結束的祝福前夕,則“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而祥林嫂在這之前遇到“我”時,要問“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fā)光了”。魯迅曾說過,要描寫一個人,極省儉的方法是描寫眼睛。而我們學生在作文中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寫到眼睛時總愛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無光”等詞語形容人的眼睛,這當然比不用這些詞語去描寫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個模子里鑄出來似的,這就把人們本來是千差萬別的眼睛寫得既熟又俗了。通過以上與范文的對比學習來引導寫作文,具有較強的啟發(fā)力量和說服力量。另外,講讀《項脊軒志》時引導學生去寫親情?!俄椉管幹尽分杏卸畏浅>实膶懹H情的文字。大母看望孫子有三個細節(jié)?——“以手闔門”,我們可以想象大母過去輕輕的把門關閉上,這個動作不要驚動了正在讀書的孫子。然后第二個細節(jié)“自語”,為什么不大聲說?第三個細節(jié),過了一會兒,拿了一個東西來?象笏,把這個東西給孫子看,我想它的涵義全在了:激勵他要發(fā)奮圖強,將來能夠光宗耀祖。抓住了這三個細節(jié),從這些細節(jié)當中來體會長輩對兒孫的那種關愛和殷殷期待之情。講到這里,我們應能自然的想起初中學過的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作者用“蹣跚地走”、“攀”、“縮”、“傾”這幾個字非常生動地刻畫了父親努力的樣子。我們從父親努力的樣子中深深體會到父親對兒子誠摯的愛,我們也從這幾個字當中體會到了兒子對父親無限的敬仰。我們感覺到這段文字運用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深刻地表述了父親和兒子之間的親情??蓡l(fā)學生思考:這些文章語言平實,為什么卻把親情表現(xiàn)得那樣感人呢?再對比我們寫的關于親情的文章,大部分同學寫的內容是沒有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而是空喊口號,大講道理,無病呻吟。
學習范文把范文當作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照出學生作文的瑕瑜,使學生們從對比中得到啟發(fā),受到教益。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課文文本的欣賞鑒別能力,又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適當仿寫,提高寫作和運用的能力
仿寫是根據(jù)一篇或一段文章的結構、表現(xiàn)手法、語言、立意方法等,按題目要求,進行臨摹、模擬的一種寫作方式。比如在教學《項脊軒志》一課時,研討項脊軒的外部環(huán)境:窄(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暗(又北向,不能得日);項脊軒的內部環(huán)境:幽靜(作者通過“萬籟有聲”和夜景的描寫來襯托軒中的靜)。此時可以讓學生仿照這一課景物描寫的寫法,在課堂上讓學生即興發(fā)揮,說說自己周圍的景物。比如我們的校園或我的臥室,引導學生看看校園或臥室有什么特點,再聯(lián)系歸有光怎樣寫項脊軒。最后把自己所說的寫成文章,一篇作文就這樣完成了,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在《記念劉和珍君》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劉和珍的形象時,提示學生找關于寫劉和珍的事。閱讀研討后發(fā)現(xiàn),作者寫了劉和珍第一件事是“毅然預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板書“毅然”)。從這個“毅然”的行動里能讓我們了解到什么呢?(對進步思想的追求,對魯迅作品的熱愛)。第二件事是參加女師大學潮斗爭,“不為勢利所屈”,對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板書“黯然”)。在這里,“黯然”一詞,表現(xiàn)了什么心情?(對學校的前途,對同學的未來深深地優(yōu)傷)。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執(zhí)政府前請愿而遭殘害(板書“欣然”)。從這個“欣然”里又能顯示出劉和珍的什么品質(一片愛國的熱忱)?作者僅通過三件事、三個關鍵詞語就把劉和珍形象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了,那么我們在寫人作文時能否從中有些啟發(fā)呢?
以文章為本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仿寫作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和寫作的興趣,提高了寫作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提高作文教學水平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筆者認為親近文本,能有效提升作文教學的實效。親近文本,重在“讀”“記”“賞”,作文教學重在“寫”,在閱讀賞析教學中親近文本,進行作文教學的實踐,就是努力在“讀”“記”“賞”的基礎上有效地提升“寫”的能力。
★作者簡介:譚曉春,江蘇省連云港市中云中學教師,語文教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