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p>
[內容摘要]能力本位就是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能力本位的教育就是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的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和基礎操作,更應通過組織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生物實踐活動中,學會新知識、新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并提升諸如科學品質、生態(tài)道德、合作意識等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能力本位;生物教學;實驗教學
一、關于能力
能力是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在完成某種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的綜合素質,既包括知識、技能、方法等顯性能力,也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隱性能力;既包括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實際能力,也包括日后拓展并在未來可能表現(xiàn)出來的潛在能力。
二、關于生物實驗教學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進行學習、研究的重要手段。相比單純的理論學習,實驗教學過程中更注重行為教育,重視學生科學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與我國教育界提出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有機聯(lián)系,通過改變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改理念高度吻合。學生在參與與科學研究活動高度仿真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親身體驗,懂得生物學習不僅僅是實驗觀察和操作,而且能提出疑問、驗證推理、合作交流、形成結論,塑造善于質疑、勤于實踐、樂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積極心態(tài)和行為習慣。
三、能力本位下生物實驗教學實踐
不論是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杜威的“做中學”理論,還是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均認為教學是在一定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中,通過教與學對象的行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與學生的主體參與及師生的交互作用有著密切聯(lián)系。教學不只在于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充分激發(fā)和提升學生的積極度和參與度,促進學生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生物實驗課以實驗室為主要教學場所,以實驗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通過實驗操作,使得學生在學習生物科學知識的同時,提升科學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其教學特點有別于其他課型。接下來就以筆者所執(zhí)教的《練習使用顯微鏡》一課,談談本人對能力本位下生物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1.整體設計思路
本課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階段的第一節(jié)生物實驗課,由此步入生物學微觀世界。針對初一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對于實驗課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興趣的身心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本節(jié)課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紀律,為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顯微鏡的原理并不是教學重點,而應讓學生通過多輪、多樣的自主實踐和反饋,達到熟練、規(guī)范使用顯微鏡的教學目的,為今后的實驗教學打下基礎。
2.教學過程
(1)情境創(chuàng)設,情感體驗
展示若干教師課前精心搜集的“針孔里的駱駝隊”、“眼睫毛上的跳水”、“大頭釘上的棋盤”等微雕圖片,調動學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再通過若干生物照片與顯微鏡下的生物細胞圖片的對比,引入本課主題:探究生物學微觀世界的工具——顯微鏡。
(2)任務引領,探究體驗
任務一:了解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著“哪些結構與放大觀察倍數(shù)有關?” 、“哪些結構與調節(jié)光線強弱有關?” 、“哪些結構可以調節(jié)觀察焦距?” 、“反光鏡兩面一樣嗎?”、“怎樣才能使鏡筒上升或下降?”五個問題,自主觀察教材樣圖中顯微鏡的各個組成部件,并借助顯微鏡實物,采取搶答的方式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生物微觀世界的欲望,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提升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則根據(jù)學生自學過程中的情況及問題反饋的情況,對于顯微鏡的重要結構和關鍵知識點給予適當?shù)狞c評和強調。
任務二:嘗試使用顯微鏡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按照書上的規(guī)范操作要求,通過小組合作,初步自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對遇到的問題通過分析討論、合作實踐,明確其原因,促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操作,養(yǎng)成規(guī)范操作意識和習慣,提升學生動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大屏幕播放一段顯微鏡操作視頻(含有若干典型性錯誤操作),引導學生觀察糾錯,教師針對學生的反饋情況,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三個操作步驟中的注意點再次強調,以強化學生的認知。
(3)拓展探究、延伸體驗
針對教師提出的“不透明的材料能否觀察到物像?”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科學推測,再利用教師課前準備的材料,自己動手實踐、觀察分析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并進行交流。教師組織并引導學生提出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集體分析幫助解決,教師補充并加以肯定。
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探究問題“顯微鏡的成像規(guī)律是什么?”,組織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實驗再次練習使用顯微鏡,借助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反饋掌握顯微鏡的成像規(guī)律,得出正確結論。學生在對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中,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失敗,學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進而培養(yǎng)細心觀察、探究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4)總結領會、升華體驗
教師引導組織學生用“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鏡頭細觀察、看完低倍轉高倍、九退整理后歸箱”順口溜的方式概括總結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點,指導學生課后根據(jù)實驗結果寫出相應結論,撰寫實驗報告,并提出課后拓展問題“外界光線通過哪些結構到達我們眼睛的?”,提示學生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信息化手段,提升信息化環(huán)境下學生的信息搜集、辨別、整理能力,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四、相關思考
能力本位下的實驗教學不同于我們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師具有濃厚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寬泛廣博的社會知識和實驗操作技巧,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的實用知識與技能;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前進行精心的思考與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整體掌控力和教學機智,在教學后進行更深入的反思,使學生在體驗學習樂趣的同時實現(xiàn)能力與興趣的雙提升。
(責任編輯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