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東遼縣已逐步成為吉林省勞務輸出人員較多的縣,這對農村基礎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乏親情關愛、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思想道德、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找尋解決問題的良策,才能更好地推動基礎教育和諧地發(fā)展。
一、 留守兒童的主要問題與成因
有調查表明,外出打工農民由于自身認識的局限,對子女的關愛大多停留在表層,給零花錢、買新玩具,但對兒童心靈上的需要關心得很少;還有的學校受辦學條件等因素制約,使得家庭、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以下幾方面主要問題:
1. 缺乏親情關愛,出現心理健康障礙。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著“誤區(qū)”。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本生意,生活艱苦、空閑時間少,跟留守子女很少有時間進行親情溝通;而留守兒童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情感、性格、心理變化處在轉折期,長時間缺乏親情撫慰、成長指導,極易出現焦慮緊張、性格孤僻、暴燥叛逆、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有的還出現自由散漫、聚眾玩耍、吸煙、上網吧等不良行為。
2. 家校溝通不暢,影響品德與學習的發(fā)展。學校、家庭對留守學生教育的“盲區(qū)”,是造成品德不良、行為習慣差、成績低的重要原因。臨時監(jiān)護人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托管親友,多重養(yǎng)輕教,只負責孩子溫飽,只要不出大事,無意外傷害就可以,難以進行學習輔導、心理疏導、規(guī)范行為習慣,形成家長(監(jiān)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的落差。一些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育理念等因素制約,偏重于學生學習成績,對生活、發(fā)展上的困惑與問題不能給予關注、指導,使他們的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部分學生還存在行為散漫、品德不良、厭學,甚至面臨著輟學等現象。
3. 家庭監(jiān)管空檔,生活狀況失控。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盲區(qū)”,造成生活習慣不好,增加學校教育的難度。全縣小學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學生住校,監(jiān)護人多數缺少文化、年齡偏大,無法及時與學生進行信息溝通。一些老人溺愛孩子、無能力管教孩子,與學校配合溝通不暢。監(jiān)管的空檔,監(jiān)護人不會管、不敢管,造成部分兒童養(yǎng)成追求生活享受、學習不思進取、行為自由等不良行為習慣。
4. 監(jiān)護不力,存在安全隱患。社會環(huán)境對“留守學生”教育的“雷區(qū)”,導致管理缺失,行為不正。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加之部分監(jiān)護人和代養(yǎng)人對兒童的安全教育、監(jiān)護不力,留守兒童在雙休日、寒暑假期間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他們在家里,沒有了學校的規(guī)范管理,脫離了教師的教育和看護,安全問題成為隱患。
二、家校聯手,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面對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解決。
1. 組建留守兒童之家。各學校要成立留守兒童之家,每位班主任就是“愛心媽媽”,采取“一全、二常、三重”精細化管理策略:“一全”,即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詳細記錄每個留守兒童的家長姓名、外出務工地點、經濟收入情況、聯系電話等,班主任及時掌握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品德各方面情況,定期向他們的父母或是臨時監(jiān)護人匯報,讓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岸!保闯Ec留守兒童談心交流,預防心理問題產生;常開展教育活動,防止留守學生因親情缺失和教育不到位,產生行為失控?!叭亍保粗厮枷氲氖鑼?、重學業(yè)的輔導、重視身心健康的呵護。通過科學的管理舉措確保關愛工作深入發(fā)展。
2. 探索多種幫扶模式。各校要因地制宜,不斷探索農村留守兒童管理工作模式。當下,全縣中小學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多好的做法。如,“代管家長”模式:一些學額容量大的學校針對留守兒童人數多的狀況,建立起一支由班主任、科任教師、校外志愿者組成的“代管家長”隊伍,并定期召開留守兒童、幫扶教師、監(jiān)護人共同參加的座談會,培訓“代理家長”或“愛心爸爸、愛心媽媽”,教給他們如何指導留守兒童學習,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成長伙伴制”模式:渭津中學等學校的“成長伙伴制”留守兒童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留守兒童與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結成一幫一的學習伙伴,讓他們在學校共同學習,生活上相互幫助,共同快樂成長。
3. 教師定期家訪。學校本著預防為主和解決問題的原則,定期做好家訪。定期走訪家長或監(jiān)護人,讓他們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學習、思想、生活等動態(tài)。教師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寫留守兒童關愛成長日記,尤其是針對少數學習成績下降、人格發(fā)展不良、道德失范、涉嫌違法的兒童制定好幫扶方案,有的放矢地施教,與臨時監(jiān)護人肩負起教育之責,共同教育好留守兒童,給他們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4.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指導和訓練,結合實際開設好有關德育的課程。如,設立“心理咨詢室”、“傾訴信箱”、“親情視頻室”、“親情專用電話”或“電子信箱”,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讓父母或監(jiān)護人能及時溝通,創(chuàng)設條件讓家長與孩子定期聯系,教師也要更關注留守兒童,對他們多參與學校組織的文藝、體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鍛煉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迎頭趕上其他學生,擁有陽光向上的心態(tài),健康地成長。
時代賦予學校、家庭教育新的使命,我們也有責任將學校及家庭的教育緊密結合,為這個缺乏親情、愛心和教育的特殊群體盡一份力,做些實事!
作者簡介:韓艷紅(1976-),女,吉林東遼人,東遼縣學校德育工作辦公室,主任,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