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萍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討論 有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B-
0094-01
課堂討論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鉆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探討、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如何有效地組織初中歷史課堂討論呢?筆者認為,教師要在討論問題的設置、課堂討論的引導、討論結果的總結這三方面下功夫,指導學生用歷史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優(yōu)化初中歷史教學。
一、巧妙設置討論問題
設置討論問題前,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據(jù)此進行問題的設置。但是,所設置的問題也不能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而偏離教學目標。教師應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形成選題標準,使課堂討論的選題豐富而有深度。
選擇恰當?shù)膯栴}進行討論,是實現(xiàn)有效課堂討論的關鍵。課堂討論問題有3種基本類型:①系統(tǒng)的理論問題。②主要問題或疑難問題。③帶有研究性的問題。教師在選擇討論的問題時,可以選擇討論歷史課本中某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理論問題;可以選擇討論作為歷史事件或是歷史意義延伸的實際事件;也可以選擇討論探究性的問題,此類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歷史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教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內容時,筆者組織了課堂討論,要求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英國出現(xiàn)了哪幾個新的社會階層?他們與國王之間的關系如何?
二、正確引導課堂討論
在課堂討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要保證課堂討論有步驟、有條理地進行。教師在課堂討論中充當?shù)氖且粋€節(jié)奏控制者,要做好引入問題、拓展問題、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等方面的工作。
例如,在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內容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拓展性的討論,課堂實錄如下。
引入問題:清朝康熙年間,當時的英國正處于怎樣的時期?
生討論得出結論:英國處于資產階級革命的時期。
師:英國實行的是怎樣的政治制度?
生:通過英國資產階級不流血的宮廷政變,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師提供材料(康熙皇帝說:“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保?,生基于材料,討論中國當時所實行的是怎樣的政治制度。
生討論得出結論:從材料中可知,康熙事必躬親,也就是說,清朝的政治體制主要是君主獨裁制。
師點出重點:大家都清楚了中英兩國當時所實行的政治制度。那么,你們認為哪種制度更先進?
學生積極討論,課堂氣氛熱烈。
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開始了向外的殖民擴張,國家也強盛了,當然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好。
師表示贊同,并重點強調君主立憲制的影響和先進性,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的思維方式正確地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取向。
拓展問題:那么,大家覺得君主立憲制的先進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生得出結論: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有利于新興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英國后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它具有世界影響力,動搖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同時,對后來的法國大革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上述教學實例中,筆者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促使學生由淺入深地討論問題,較好地把握了課堂討論的節(jié)奏,這樣的課堂討論是有效的。
三、全面總結討論結果
在討論的最后,需要學生和教師分別進行總結,學生方面的總結主要是對討論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歸納,教師方面的總結則側重于對學生的總結進行點評和指正。
教師應鼓勵學生靈活運用多種形式進行總結,如采用樹形圖、表格法等。這樣做,不僅豐富了課堂,也增強了學生的歸納能力,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進行總結要做到有序完善、詳略得當。首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的總結進行點評,指出學生的不足。其次,實行多次評價措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其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很難在第一次總結中就做到毫無錯漏之處。為此,教師應采取一次總結、多次評價的方式,即學生總結后,教師進行點評和指出不足,接著學生對自己的總結進行修改,教師再次評價。再次,要講究評價語言的藝術性,多采用以鼓勵為主的評價語言,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切忌以批判的口吻進行點評,以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應重視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巧妙設置討論問題,正確引導課堂討論,全面總結討論結果等策略,有效組織初中歷史課堂討論,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