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余
摘 要: 現(xiàn)階段,落實新課改、深化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開設出優(yōu)秀的任意選修課。作者旨在對高中英語選修課《看電影、聽歌學英語》的開發(fā)進行初步探索,并結合一年來英語原聲電影和歌曲欣賞選修課的教學實踐,作出總結。
關鍵詞: 高中英語 選修課 教學實踐
1.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在其二語習得理論的核心假說“語言輸入假說”中提出:Humans acquire language in only one way——by understanding messages or by receiving“comprehensible input.”[2]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理論指出,理想的輸入必須符合四個條件:①輸入必須是可理解的;②輸入必須是有效的,密切相關的;③輸入不是以語法為大綱的;④輸入必須是大量的[1]。
這一點啟示教師在教學中輸入的信息要讓學生可理解,主要面對中等生及后進生,不要講過難的東西,并且所講的東西要注意趣味性和關聯(lián)性,同時要有足夠的輸入量。因此,只有通過充足的、合理的、切合學生當前水平的語言輸入,才能使學生的語言習得達到理想效果。在選修課教學中,教師要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有效的相關輸入,使學生對輸入內容進行理解、吸收、加工,進而發(fā)展為語言的輸出能力。
2.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在Krashen提出的語言輸入的五個假說中,第五個假說是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認為,情感因素對輸入起過濾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異,學習的情感因素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只有在最佳的情感條件下,才會產生真正的習得。最佳情感條件有三:學習者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者充滿信心;學習者心情舒暢,沒有過高或過低的焦慮感。學習者如果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則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輸入,而且自身的過濾器作用也會被弱化。這種學習者更積極地尋求輸入,可獲得更深刻的記憶[2]。
在開發(fā)《看電影、聽歌學英語》這門選修課之初,可以預先就學生對于這門課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進行訪談式調查。因為這門課程有較強的欣賞性和娛樂性,是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程之一,高中生普遍對有故事情節(jié)的影視類語言學習方式表示支持,并渴望借此機會接觸更地道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口語和聽力水平。學生普遍上的情感支持因素可以強化《看電影、聽歌學英語》這門選修課的教學效果。在選材上要注重趣味性,因為所選的電影和歌曲如果是大部分學生所喜歡的,那么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就會更強烈,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3.Swain的“輸出假設”(Output Hypothesis)
Swain針對Krashen的“輸入假設”,提出了“輸出假設”(Output Hypothesis),認為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技巧,語言產出能力只能通過促使語言學習者產出語言的活動——語言輸出,即通過實際運用所學語言口頭或書面表達的活動才能有效習得[3]。Swain在其輸出理論中指出,語言輸入僅僅使語言學習者習得了語言理解能力。而語言輸出即產出能力,由于包含很多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技巧性因素,因此并不單純通過接受語言輸入獲取。語言產出能力應該以通過接受語言輸入培養(yǎng)起來的語言理解能力為前提和基礎,然后通過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大量的語言輸出實踐才能形成。Swain認為,“可理解性輸入”在語言習得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輸出同樣有其重要性;“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輸入外,學習者必須有機會使用所學的語言,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流利、類似母語者的水平”。同時Swain指出,教師的推動作用在學生的輸出過程中是必要的,因為這種“推動”能夠迫使學生進一步分析目的語的語法、結構及用法,所以能產生超越目前語言能力的效果,即“i+1”的輸出。Swain將“i+1”輸出定為“可理解性輸出”,在形式上與Krashen的“i+1”、“可理解輸入”形成對應[4]。
在《看電影、聽歌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充分的語言輸入之后,開展語言輸出活動。電影和歌曲所涉及的相關熱點話題自由辯論、配音、改寫劇本配音、角色扮演等,都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語言輸出成果,獲得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基本實現(xiàn)課程既定學習目標,同時促使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的熱情,并不斷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李莉.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評述.鄭州大學學報,1997,7.
[3]Swain,M.S.Lapkin.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71.
[4]李中芳.輸入假設與輸出假設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