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一玫
摘 要:現代課堂提問存在效率低的現狀,針對此種現狀,對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進行研究。小學語文課堂中出現的種種現象以及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在內容、方式、對象和結果評價上都存在著種種的誤區(qū):教師對于問題的表述不清楚,造成學生理解問題時的困擾;提問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教師在評價反饋時存在分析不足、鼓勵不足等問題。所以,需要研究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
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不同方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而不同的教學方法則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來選擇和重新排列。在具體的教學中,課堂提問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無論是提問的現狀還是提問的策略,其成敗最終都必須考慮其落實到課堂提問的現實“效益”。有效性是衡量課堂教學中學與教成敗的關鍵。沒有有效的保障,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于問題的表述不清楚,造成學生理解問題時的困擾
課堂提問對于學生學習新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并不是提問的次數越多越好。大多數教師所提的問題難易程度都算適中,但是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卻表示有時能明白有時不能明白。教師在提問的清楚程度和表述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比如,在《二泉映月》一課中,在解釋是什么支撐瞎子阿炳繼續(xù)拉二胡時,若問:“阿炳在什么時候才能繼續(xù)拉二胡?”有一些學生會答出:“在恢復視力的時候。”這是在提問中用詞不當造成學生回答的錯誤,其中的“時候”一詞對學生的思維產生“答案必須與環(huán)境和背景條件有關”的暗示作用。如果改為“什么情況下仍然堅持學習二胡?”學生的錯誤率就會大大降低??茖W的提問內容是學生獲得正確認識的前提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否則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模糊,影響之后課本材料的學習。
2.提問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
課堂提問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就得不到訓練。新教師可能由于沒有經驗,上課太緊張,提出問題就希望有學生立刻回答,沒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就把學生叫起來展示回答。這種提問方式一般叫做“突擊式提問”,這樣其實課堂效果并不是很好,在學生沒有充分思考之下突然提問,不但不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反而會使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識記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層次發(fā)展。有礙于學生知識的遷移,使其只會進行呆板的零遷移或是近遷移,不能舉一反三。
3.教師在評價反饋時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的課堂中,存在有些教師的課堂語言組織能力很有限,對學生的回答評價很空洞,僅停留在對與不對、是與不是、好與不好這些無意義的評價。有時候一個錯誤的答案會讓教師忽視,從而對其他的學生產生誤導。教師只是對學生的錯誤答案進行點撥,讓他們課后自己改正,而沒有明確給出正確答案。而有些教師甚至沒有請正在回答問題的學生坐下,就急于叫另一位學生回答。這種做法嚴重挫傷了前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教師提問較多,學生提問較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語文課堂中,老師應該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寬松融洽的情境,使學生減少對提問的恐懼心理,把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展示出來。這樣也符合新課改中關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被動的、單一的接受式改變?yōu)樽灾?、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的內容標準。
正是由于以上問題的存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效率才會遲遲得不到提高。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選擇提問內容,明確提問目的
一堂課的重點往往也是考試中考查的重點,在課堂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提問有時能明白,有時卻不知所云。在部分小學語文課堂里,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思維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是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品質的要素。那些精于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則應該盡量做到提高自己的問題質量,認真研讀課本,適當補充教育學的專業(yè)知識。
2.把握提問的時機,增強提問的針對性
課堂提問選擇時機非常重要。無論是何種問題,都要一視同仁,沒有孰輕孰重之分。這就要求我們要掌握好提問的時機。時機的選擇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加以把握。也就是說,當學生思維受到局限無法突破時;當學生受舊的知識影響很深而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當學生若有所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時,這時有效地提出相關問題會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
3.教師要適當反饋,評價得當
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會從學生的課堂回答中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從教師的反饋信息中獲得一些建議或表揚,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有目的性。
教師除了要及時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之外,還應該注意評價時的態(tài)度。學生對于教師的關注度很高,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能得到教師的贊揚。所謂的“贊揚”,其實是鼓勵性評價的一種,主要指的是言語鼓勵。在運用語言鼓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出色時發(fā)放小紅星以鼓勵學生,形成一系列表揚規(guī)則,比如,十張小紅星換一張大紅星,一張大紅星就可以貼在教室后的光榮榜上,學生們對這樣的獎勵很重視,并會以此來激勵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4.重視學生質疑,發(fā)展學生能力
現代的課堂提問已不僅僅是教師的特權,還是學生探求知識的有力手段。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都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良好的班級氛圍往往和教學教學效率有很大關系,而一個相對寬松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更加愉快,更勇于提問不同見解,形成良好的提問觀。例如,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時,我開門見山地出示課文題目,直接提問:“看完這篇課文的題目,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各抒己見。根據課文題目讓學生提問,接著教師可以完全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這種方式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力,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提出問題、獲取新知的成就感。
所以,如果要使學生能夠敢想敢問,教師就必須做到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打破陳規(guī),將“質疑”引入課堂,把提問的權力發(fā)放給學生。
參考文獻:
[1]陳羚.國內外有關教師課堂提問的研究綜述[J].基礎教育研究,2006(9).
[2]陳秋紅.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反思[J].教學與管理,2004(10).
[3]程曉樵,吳康寧,吳永軍等.教師課堂交往行為的對象差異研究[J].教育評論,1995(2).
[4]韓雪屏.讓學生從“被追問”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4).
[5]李如密.教學提問藝術的功能和類型[J].教學與管理,1995(5).
[6]李如密.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探微[J].教學與管理,1996(2).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