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玲(江蘇省張家港外國語學校)
牛津版英語教材,每個單元包括卡通、閱讀、語法綜合技能、學習技巧、語音、中心任務以及檢測等十大內容.許多老師在授課時,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詞匯、語法、閱讀以及中心任務的教學上.他們會重筆濃繪,反復操練,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將這些部分的知識能夠延伸就延伸、能拓展就拓展,惟恐缺了什么,盡力做到滴水不漏.但在教授Integrated skills這一課時,卻不一樣了,只用一個課時,課堂上放一至二遍的錄音,學生在連蒙帶猜中完成課本所規(guī)定的任務就算了事,至于效果如何,卻從不追究.為此,我們備課組多次對這一課時展開探討與研究的活動,每次活動中,老師們都顯出為難的情緒.一些人認為,這課本來就什么好上的,能用20分鐘就搞掂了,反正與考試的關聯(lián)不大,再說聽力技能又不能立竿見影,無須多費功夫;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塊硬骨頭,內容泛而雜,聽的難度大、語速快,不適合初中學生的學習,甚至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質疑,渴望這部分降低難度,內容更集中些、目標更明確些.上述兩種情況都會造成老師們不能正確地對待這一課,忽略學生“聽”的能力在這一課的培養(yǎng),也有不少老師索性把它當閱讀來上,仍在讀寫上苦下功夫,一碰到新單詞、詞組就讓學生背熟、默寫,結果事倍功半,狀況令人堪憂.
筆者認為Integrated Skills將聽、說、讀三部分有機糅合一起,是一堂綜合課,但仍然是有所側重的:聽前的讀,讓學生發(fā)現(xiàn)相關的材料,為“聽”服務;“聽”后的Speak up亦為聽的內容所設計,所以在本課,培養(yǎng)學生的“聽”的能力是首當其沖的任務.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展示“聽”的技巧.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平時的公開課中,很少老師選開這課,偶爾有老師“不慎”選擇這課,他們的教學不外乎分為三大步驟:通過畫面材料展示相關的詞匯、短語及句子;匆匆聽完聽力材料,快速地完成課本要求的任務;最后到Speak up句型操練.他們的重點都放在前后兩部分,中間“聽”的環(huán)節(jié)幾乎是一帶而過.公開課都如此,平時上課就可想而知了.學生“聽”的訓練實在不到位,缺乏“聽”的培養(yǎng)與指導,提高學生聽力又從何說起?
“聽力”低下是農村學生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這與老師的教學不無關系.我們作為英語老師都知道,只要學生有較好“聽”的技能,讓他們來完成初中聽力考試,可以做到幾乎不失分,也就是說,我們若在學生的“聽力”與“讀寫”上下一樣的功夫,他們的平均分就可以提高4~6分,這樣我們就不會有“聾子英語”的說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Intergrated Skills目前這種教法,大力開展討論與研究,以后的“片級”與“市級”的公開課、展示課都應該把這課推到最前沿.
以下是筆者在Integrated Skills的教學中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望能與同仁們商榷.
首先,在時間的安排上再長些,起碼要2課時,其中1課時用于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除了有相關內容的展示與聽后的講授外,重點應放在“聽”的培養(yǎng)上,聽前的“展示”著重凸顯聽力課文里的關鍵詞、關鍵句,讓學生對聽的內容、背景做到心中有數(shù).
其次,在聽的方法上,首先整體聽一遍,幫助學生把握段落,領會一些輪廓式的詞匯,對大體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然后聽第二遍,該停頓的停頓,該提問的提問,有意識地掃除聽力路上的障礙,同時設置一些相關的問題,點破內容;第三遍,每篇課文里都有連讀、語速較快、學生聽起來含混不清的句子,這就需要老師課前準備充分,做到逼真模仿,用自己的語言、高超的技巧,把難度降低,然后再讓學生模仿,反復操練,從而學得地道的英語,聽出準確的表達.
第三步,目標檢測.檢測不必一哄而起、一刀切,更不能濫竽充數(shù),應有針對性,學生不能完成的,馬上回到聽力課文,反復聽讀,直到真正聽懂.
第四步,不忘拓展.教師要尋找相關的聽力內容,難度因學生而宜,像做練習題一樣讓學生練習聽,如觀看英語電影、視頻,從而培養(yǎng)興趣與能力.課后,鼓勵學生多聽CCTV-9頻道和其他相關的內容,做到持之以恒,聽力教學不難提高.但聽力最忌搞“花架子”,流于形式,不準確、不誠實地評估學生,讓學生完成他們不能完成的任務,造成學生害怕上聽力課,一提到上聽力課就“過敏”.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力所能及地完成任務最重要.
改變目前Integrated Skills的教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不在這課留有遺憾,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