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代雄
摘 要: 文章指出微課程制作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討如何取舍知識突破重難點,有助于教師利用微課鉆研教材進行課程開發(fā)與課題研究。探究將微課融入課堂教學,以微課為載體,有效引發(fā)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表達等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 微課程 課程開發(fā) 邏輯思維能力
筆者常年從事初二學生的地理畢業(yè)升學考試教學輔導工作。對不同層次學生需要因材施教。恰逢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提出基于課程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力推以知識點或能力為主題的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guī)模課程——地理微課程課例評比,從而認識了解微課程的概念。
一
微課程是一塊推動課堂改革的試金石。微課的制作,有利于促進教師挖掘學生常見的易錯問題;分析如何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曾經(jīng)利用游戲體驗的方式進行《等高線》教學,引導學生利用沙堆,用白紗線演示等高線的形成,最后學生截取不同等高線繪制成圖。但準備過程繁瑣,活動過程需要教師強有力的監(jiān)督,不然無法突出教學效果。而利用微課攝制《等高線》的活動過程,將一節(jié)課的活動時間壓縮成5分鐘的視頻,導入課堂,在實驗基礎上,強化形象思維,有助于學生推理判斷不同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線變化,從而解決等高線地形圖不會辨讀的問題。對教師而言,微課有助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微課的制作需要教師鉆研教材,精讀文本,發(fā)現(xiàn)問題,考慮如何突出重點地將地理知識問題化。以疑激趣,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地理事物的因果關聯(lián),最后嘗試表達,闡述如何解決地理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哪些課程可以實現(xiàn)微課程化,即便無法在課堂上使用,也可以結合QQ群、微信群,分享微課視頻,引導學生使用,分享反思,及時修改不足。
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將課堂問題微課程化,是為自己的教學反思找出路,找解決辦法,改進教學行為,促進自己的專業(yè)化成長。如部分學生對地球運動中的公轉示意圖的使用出現(xiàn)理解偏差等。教師可以先確定一個微課題,引導學生讀圖,提出妙招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微課程研究類似與課題研究,在“課題—設計—行動—反思”的過程中開展研究,然后確定哪些課程適合微課化。如面對知識化的內(nèi)容時,諸如中國政區(qū)和中國地形,如果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知識,只是強化了形象思維,不屬于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更不可能是抽象概括,那么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呢?
在畢業(yè)升學考試沖刺階段,將《中國的地形》和《中國的氣候》兩個微課放置于百度云盤,讓有需要的學生點擊觀看。有幾個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參與其中,通過自主學習觀看微課,對于中國的地形和氣候的特點有了一定認識。筆者在講解視頻知識時,主要是運用中國地形圖對我國的地形和地勢的主要特征加以分析,引導學生把復雜的地形區(qū)等地理事象的個別要素加以識記;利用“假如中國地勢不是西高東低而是東高西低對水汽和水能有何影響”等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更強化西高東低的地勢特征,從而避免學生常常忽略地勢特征,或混淆與地形特征的關聯(lián)和區(qū)分。在講解《中國的氣候》時,通過三大火爐,避暑勝地的判斷推理,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分析中國的地形對三大火爐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選擇夏季中國最佳避暑勝地——青藏高原的判斷;學生知道緯度對中國氣候的影響,但是夏季普遍高溫的特點,還要結合白晝長短的問題,加以推理;冬天南北溫差大,還與冬季風的影響有關。通過微課分析,進而引導學生綜合判斷中國氣候的季節(jié)差異。筆者覺得通過微課可以引導學生綜合,把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的個別要素、個別屬性或個別特點在頭腦里結合為整體,從而鍛煉和強化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進而強化其地理邏輯思維能力。
二
以微課程為切入點,主要是考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將學生的知識點化整為零,從微處入手,幫助后進學生攻破一個個重難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能。微課程對學生能力構建方面的意義不容小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微課程要求教師在設計時,考慮在有限時間內(nèi)精煉學科知識,才有利于學生把握重點,夯實基礎。筆者在教學中將中國行政區(qū)劃的《簡稱三字經(jīng)》融入ppt,利用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錄成小視頻,緊湊簡練地演示,突出《簡稱三字經(jīng)》在地理位置上的臨近分布特點,引導學生“組團”記憶簡稱和省區(qū)在行政區(qū)圖上的相應位置形成立體思維,從而分析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對政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微課的制作應突出重難點知識,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學習,如果學有不足,則可以利用微課程,在課余時間自己播放演示練習。只有將變被動學習化為主動思維,內(nèi)化知識,了解地理現(xiàn)象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才能獲得地理現(xiàn)象規(guī)律性認識的思維。
其次,微課程更傾向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學會讀圖和析圖,解決地理問題。微課視頻有別于課堂教學,沒有充足的時間講解演示。因此,在微課制作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讀圖中獲取的地理信息進行有效分析,提煉出地理特征、地理規(guī)律及地理要素間聯(lián)系的來龍去脈,以疑激趣,利用問題思考和理解圖像的內(nèi)涵,漸漸形成運用圖像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當學生堅持演練微課,對于形象思維起到強化訓練的程度時,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也會得到一定的延伸與拓展。
綜上所述,微課程的推進是新的地理教學觀的延展,有利于改變原來的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把實踐體驗性學習、問題探究性學習等有機結合,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個性化表達的能力發(fā)展。并以疑激趣,利用情景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分析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聯(lián)。讓微課程推動課堂師生互動,翻轉課堂,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鍛煉學生的理邏輯思維能力。
本文系中央電化教育館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立項重點課題(課題批準號:133021462)和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課題批準號:FJJKXB13-144)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