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一般項目“生活世界現(xiàn)象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14B093);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生活世界的結構研究”(12532247);黑龍江大學教改項目(2012C17);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文化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TD201302)
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范式”
張彤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文化哲學研究中心,哈爾濱 150080)
[摘要]20世紀哲學觀下移,現(xiàn)代社會分化不斷加劇,生活世界是客觀世界、社會世界與主觀世界三個世界井然有序分化的背景,同時也為這三個世界重新統(tǒng)合起來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哈貝馬斯提出了“生活世界”這種哲學新范式,生活世界里儲存著前人所做的解釋的努力及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知識。生活世界是人們以語言為中介進行交往的整體性的知識背景,而且還是人們共享與認可的各種觀念和價值預設的基礎。當交往行為取得成功時,人們之間達成的共識就會反饋到生活世界的基地之中,并且作為新鮮血液注入到生活世界的庫存之中,而一旦人們之間發(fā)生分歧、爭議和誤解,生活世界就成為了防止發(fā)生分裂的具有共享意義的防護堤。生活世界從根基上支撐了交往行為,而交往行為則為生活世界提供生機活力與不盡的主題,生活世界的大壩防止了行為沖突的爆發(fā)與意義的分裂。而且,生活世界還是從更大范圍內建構起批判性的社會理論的豐裕的現(xiàn)實土壤。
[關鍵詞]生活世界;哲學新范式;語用學;交往行動
[收稿日期]2014-09-30
[作者簡介]張彤(197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文化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B516.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5)02-0031-06
哈貝馬斯早年致力于“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的研究。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相對應,是通過公開發(fā)表議論與交談獲得真理的領域,在歐洲有著很長的歷史。哈貝馬斯重點考察的是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特別是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英、法、德三國生成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與貿易的廣泛開展,市民社會作為與政府的對應物而出現(xiàn),市民社會一方面明確劃定了公共領域是一個私人領域而不受公共權力的管轄,另一方面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又跨越了個人家庭的局限,關注公共事務,使其成為公眾可以進行合理批判的領域,因而,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最早在文學沙龍、咖啡館、藝術雜志與道德周刊等處出現(xiàn)了文學公共領域,隨著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緊張地帶,真正的公共領域——政治公共領域才產生出來,這表現(xiàn)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作為一支成熟的文化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并以公眾輿論為媒介對國家與社會的需求加以調節(jié)。
一、 哲學觀的下移與“生活世界范式”
哲學產生于古希臘,是一門關于理性的學問,哲學試圖從整體上來解釋世界,在復雜多變的各種現(xiàn)象之間尋找同一性與終極原因,即一種關于本體論的哲學。然而,隨著韋伯所說的宗教——形而上學世界觀的去魅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理性化過程,哲學已經從形而上學的桂冠上滑落,哲學不再是科學的科學,而成為了一個清掃道路的小工——清除一些知識道路上的垃圾[2]4,而真正的知識是由科學家通過實驗和觀察的方法獲得的,科學越來越成為我們社會生活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哲學思想在放棄了總體性關懷的同時,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盵3]2哲學越來越離不開現(xiàn)代經驗科學理論,無論是哲學的思辨的邏輯,還是它的基礎主義假設,都需要科學在經驗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檢驗或者作出全面的解釋,現(xiàn)代科學具有普遍特征與規(guī)范意義,這就使得科學不限于一種認知理論,而且在道德實踐理性與審美實踐方面也完全適用。
人們開始在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來建構理論,人們的日常行為與常識思維本身似乎就包涵著合理性,而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與現(xiàn)實互動對社會化過程、社會整合與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意義也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哲學日益成為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和不切實際的冥想之類的東西,政治學、經濟學分別將政治、經濟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tǒng)來專門研究,法學把社會看作一個用法律規(guī)范加以整合的共同體,政治經濟學則把關注的中心從經濟領域轉移到社會層面,它考慮的問題是經濟系統(tǒng)如何對整個社會產生作用,而唯有社會學,“它所關注的首要問題是傳統(tǒng)社會制度的消亡和現(xiàn)代社會制度形成過程中的失范方面……社會學是惟一一門堅持關注整個社會問題的社會科學?!盵3]4-5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不斷分化的社會,以往的社會依靠政治系統(tǒng)或者經濟系統(tǒng)來整合社會的方式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改變,社會分化讓人們承擔了新的角色,使人們背上了許多新的協(xié)作的重任,在這里,哈貝馬斯受到了皮亞杰的深刻影響,認為世界觀的合理性是通過學習過程而得以實現(xiàn)的:“把宗教世界觀的發(fā)展理解為一種學習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將使用一種皮亞杰用以闡釋意識結構個體發(fā)生學的學習概念?!盵3]67可以說,人的一生都面臨著學習問題,學習過程不僅適用于從兒童到成人的成長過程,而且對人的道德發(fā)展、經驗積累以及社會化,都起著重要作用。人活在世界上不僅要認識事物,還要學會如何生活,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互動與交往使人們不斷獲得新的智慧的規(guī)范系統(tǒng),因而,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規(guī)范系統(tǒng)與道德智識的學習和培養(yǎng)是終生的。
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經濟、政治等起著功能作用的子系統(tǒng)越來越具有自主性,受到貨幣主宰的經濟子系統(tǒng)與受到權力控制的政治子系統(tǒng)都雄心勃勃地想要整合整個社會。從微觀上來看,人的世界也面臨分化更加復雜的情境,人不但要面對自然界與物質實體的客觀世界,而且要面對與他人達成理解與共識的社會世界,還要面對自身內部精神與心理的主觀世界。由于各個世界面對的問題不同,很難將這些統(tǒng)合起來,因而社會行為理論與意義理論也遇到了相似的基本難題。在這種背景之下,哈貝馬斯認為傳統(tǒng)的意識哲學已經開始范式轉型,并在新的基地——生活世界之上來建構他的批判的社會理論。
“生活世界”一詞來自現(xiàn)象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是為了批判現(xiàn)代自然科學一味追求客觀主義的理想化而造成了自我遺忘:“針對理想化的測量、因果假定、數(shù)學以及其中實際的技術化傾向,胡塞爾堅持認為,生活世界是現(xiàn)實領域,能夠發(fā)揮原始的作用。”[4]75胡塞爾強調生活世界的經驗是所有意義的來源與真正基礎,在胡塞爾之后,阿爾弗雷德·許茨把日常生活世界的社會特性與文化內涵突出地展示出來,許茨認為社會特性是生活世界內在固有的,社會世界主體間關系的不同造成了生活世界具有不同的意義結構,即互動的參與立場與觀察的理論立場的差異,而要想理解同伴,就必須動用歷史積蓄下來的知識儲備,“狀況的解釋是以知識儲存為依據(jù)的,這些知識儲存,一個行動者在他的生活世界中已經總是支配的……許茨和盧克曼認為,行動者根據(jù)他的知識儲存的基本因素,構思了他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盵5]
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存需要活動的基礎,而且任何一種溝通活動都是在生活世界中進行的,行為人“把各種需要整合的語境與他們自身所處的明確的生活世界協(xié)調起來”[3]69,生活世界是客觀世界、社會世界與主觀世界三個世界井然有序分化的背景,同時也為這三個世界重新統(tǒng)合起來提供了新的可能。生活世界里儲存著前人所做的解釋的努力及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知識,文化傳統(tǒng)不僅包涵著科學、道德、法律、音樂、藝術與文學等文化亞系統(tǒng),而且與自身保持著一種反思與批判的關系,這就為哈貝馬斯在更大的視野下、在更深的層面中來建構社會理論提供新的范式:“而生活世界的結構又是其他功能更加特殊、在一定意義上分化得更加厲害的亞系統(tǒng)的基礎……這里,我只想強調一點,研究社會共同體和文化不像研究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那樣可以完全甩開社會科學基礎問題以及生活世界范式。”[3]6
自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正式實施以來,隨著國內形勢發(fā)展和政府采購監(jiān)管工作的需要,政府采購監(jiān)管工作內容也在不斷修正和完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各級各部門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府采購監(jiān)管部門監(jiān)管理念也得以創(chuàng)新,放管結合,減少審批環(huán)節(jié),各方當事人的自主權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 形式語用學之下的“生活世界”概念
20世紀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語言學轉向與語言哲學的興起,羅素與維特根斯坦把世界還原為原子事實,就如同語言被還原為原子命題一樣,實際上他們是想用語言的邏輯規(guī)則為世界定性,從而為哲學找到一個解釋世界的新尺度。然而,維特根斯坦的初衷注定是無法實現(xiàn)的,當維特根斯坦后期發(fā)現(xiàn)語言游戲是一種生活形式時,不僅促使他放棄了初始的哲學研究范式,也為語言哲學的新轉向吹響了前進的號角。牛津學派的賴爾沿著日常語言研究的思路,實際上是從英語語詞的涵義與搭配所具有的思維方式中包涵的哲學意蘊來驗證維特根斯坦的想法;奧斯汀、塞爾則是從語用學的視角展開研究,語言并非任憑人們隨意拿來使用的工具,語言具有獨立于使用者之外的自身規(guī)則,人與語言的關系是一種進入關系,交際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語言規(guī)范的制約。
維特根斯坦對哈貝馬斯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經過彼得·溫奇著作的中介[6]。溫奇的《社會科學的觀念及其與哲學的關系》一出版,就在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界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論。溫奇不僅接受了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人們生活在一個由既定的語言、概念與文化構成的世界中,而且認為理解在具有人類社會特征的活動中起中心作用,人們的理解活動是與他們所掌握的概念直接相關的,概念的邏輯結構是組織知覺經驗發(fā)生的條件,因而,先有語言與表達、概念與范疇,而后形成關于生活形式的圖畫,對語言和基本的知性范疇的把握正是哲學的任務,不要高估對經驗的探究,也不要低估對概念的探究:“對先天的東西的低估肯定會損害哲學。這種低估是把對什么是有意義的東西的概念探究混同為必須等待經驗來決定其解答的經驗的探究?!盵2]16哈貝馬斯之所以多次提及溫奇的觀點,不僅在于溫奇提出了語言就是“語言所構成的世界觀以及相應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的觀點,而且在于溫奇重建哲學與社會科學關系的新嘗試,這就為哈貝馬斯重建現(xiàn)代性的自我理解的普遍性要求提供了理論背景資料。
另一方面,哈貝馬斯接受了維特根斯坦和奧斯汀的語言具有集命題與行事于一身的雙重結構的觀點,語言學研究促進了哲學的研究,使其從主體哲學向主體間性理論轉變,主體間性理論更加復雜,是因為它用一種與傳統(tǒng)哲學完全不同的概念進行闡述:“這個理論模式的目的不是要轉嫁觀念,而是要就(一般來講是有爭議的)內容達成共識?!盵4]121哈貝馬斯進而認為,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運用語言表達的意義來與別人達成共識,也就無法理解語言表達意義的真正內涵。塞爾不僅指出了語言具有一種以言行事的能力,而且闡明了任何一種言語行為都同時表達了言語者的一種意向、一種事態(tài)和一種人際關系,這就把語言表達所同時涉及的正確性、真誠性與真實性等多種有效性要求展示了出來,“塞爾是第一個準確把握了言語行為結構的人。”[4]132
語言問題必須用意義理論來闡明,而以往的意義理論專注于語言表達的真實性,這在哈貝馬斯看來是不足以理解語言表達的本質的,哈貝馬斯認為意義不是由說話人同外部客觀世界的聯(lián)系決定的,而是取決于說話人與對話人之間的關系。意義本質上是關乎主體間的,說一句有意義的話或者與他人進行交談本質上就是提出一種有效性主張,因而與其說是真實性,不如說是有效性構成了意義理論的基本概念,真實性只是有效性的一種,它針對的是客觀世界。有效性主張中還有正當性和真誠性等,正當性針對社會世界,這里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是否符合規(guī)范、是否合適的問題;真誠性針對主觀世界的內在表達。因而,人們之間為達成共識而提出的理由才是各種有效性主張的基礎,行為、言語、命題在本質上是公共的、共享的,生活世界是人們各種交往活動賴以存在和展開的基礎:“日常交往實踐中所言說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沒有問題的,都沒有受到批判經驗的批判或意外的壓力,因為它們所依靠的是得到有效性預先認可的生活世界的明確性?!盵4]76
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正是人們以語言為中介進行交往的整體性的知識背景,人們可隨時從生活世界提取想要的東西,但生活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卻不能同時主題化,“它是一種深層的非主題知識,是一直都處于表層的視界知識和語境知識的基礎?!盵4]77哈貝馬斯跟隨胡塞爾與加達默爾,把生活世界看作一種人類活動的視界,認為這個視界是統(tǒng)一的整體的,但有局限性,它只能看到事物的一個側面,而不是對事物各方面都能一覽無遺。生活世界是非主題化的,其作用是隱藏的,但依然可發(fā)揮共享知識背景的作用和達成共識的功能。“他們的生活世界是由諸多背景觀念構成的,這些背景觀念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但永遠不會存在什么疑難。這樣一種生活世界背景是明確參與者設定其處境的源泉?!盵3]69
生活世界中的任何變化都是極其微小的,但是任何漸進式的變動,都可能帶來生活世界根本的徹底的變革,因為生活世界是人們共享與認可的各種觀念和價值預設的基礎。當交往行為取得成功時,人們之間達成的共識就會反饋到生活世界的基地之中,并且作為新鮮血液注入到生活世界的庫存之中,而一旦人們之間發(fā)生分歧、爭議和誤解,生活世界就成為了防止發(fā)生分裂的具有共享意義的防護堤。生活世界從根基上支撐了交往行為,而交往行為則為生活世界提供生機活力與不盡的主題,生活世界的大壩防止了行為沖突的爆發(fā)與意義的分裂。而且,生活世界還是從更大范圍內建構起批判性的社會理論的豐裕的現(xiàn)實土壤。生活世界是延續(xù)文化傳統(tǒng)的載體,文化再生產、社會象征、社會秩序都得穿過人們進行交往與商談的生活世界的批判透鏡,生活世界不僅是科學、技術、實踐、道德等各方面知識傳承與發(fā)展的中介,而且還是符號與合法的社會制度形成的發(fā)源地。
三、以系統(tǒng)與生活世界二元架構為基礎的交往行動理論
哈貝馬斯社會理論的基本問題是社會秩序如何成為可能?!敖煌袨楦拍顟斢蒙鐣W行為理論來加以證明。社會學行為理論所要闡明的是社會秩序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盵4]64他認為在現(xiàn)代世俗社會中,社會秩序主要是依靠交往行為與商談倫理建立和維持社會的完整性的。交往行為不同于工具行為,工具行為是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而事先謀劃,通過運用各種手段對客觀世界進行干預,而交往行為則是以語言為中介旨在使他人接受并承認其有效性要求。哈貝馬斯認為當采用觀察者的身份時,我們只能是推斷行為者的意圖,而唯有從參與者的視角出發(fā),通過語言與他人交流,才能真正把握對方的意圖。這表明言語者與聽者是作為具有主體間性結構的生活世界的成員通過共同語言相互照面的,我與你的遭遇只能用理解的概念才能解釋清楚,而工具行為是無法滿足言語行為的合理性條件的。言語行為具有獨立性,言語行為中的交往理性是要說明言語本身包含著一種非強制的共識,而工具行為的目的理性則是從因果的角度來干預外在的客觀世界,因而交往行為與目的行為是兩個基本的行為類型。
在理想的交往行為中,并不存在一方制約、強加給另一方的現(xiàn)象,而是通過語言的力量把雙方的行為協(xié)調起來,交往行為旨在達成共識,即互動參與者在充分注意對方的觀點與雙方分歧的基礎上,就言語行為所揭示的有效性達成一致。言語行為能夠自我解釋,也就是說言語本身就具有一種反思的結構,參與者雙方都可以批判檢驗各種主張,并以主體間相互承認為基礎達成共識。語言不僅能夠表達一個真實性的命題,當我們學會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我們懂得如何使用語言,與他人協(xié)調、達成共識,以及如何說服對方相信自己,因而言語行為同時還包含著命題真實性、規(guī)范正確性、主體真誠性等多種有效性要求。不同的語言來自不同的世界,每一種文化都用它的語言與世界建立起一種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語言就是語言所構成的世界觀以及相應的生活方式,理解一種語言,就意味著理解一種與某種語言聯(lián)系在一起的特定的生活世界,人們之間的互動與交往揭示了以文化共同體為單位的生活世界的背景層面,這樣就為哈貝馬斯下一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展開他的社會理論奠立了條件。
霍布斯對西方社會理論影響巨大,霍布斯認為人本質上是自私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像狼,他把社會看作是單個理性的人的集合體,每個人都在考慮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最佳途徑,這種對社會的原子主義與工具主義的理解,在哈貝馬斯看來是膚淺而片面的,因為它忽略了人們的交往在促成行為人之間形成的社會紐帶時所起的關鍵作用,忽視了交往對社會整合的巨大作用。
建立在理性選擇基礎之上的工具行為的現(xiàn)代社會,已經充分發(fā)展了兩種交往媒介,即貨幣與權力,這兩種工具行為類型分別形成了晚期資本主義的經濟子系統(tǒng)與政治子系統(tǒng),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物質生產與國家行政管理實行控制。而由于工具理性行為的目標大多都是預定的,而非系統(tǒng)內的行為人的自主選擇,這就使行為人的目標同理解與共識相脫節(jié),這一方面造成了系統(tǒng)掩蓋了行為人的真實目的,使人喪失了自由選擇權與決定權,另一方面由于系統(tǒng)將許多外在的約束條件強加于行為人,因而系統(tǒng)就成了一個人力所無法控制的具有自主邏輯的獨立實體,人類對此無法也不必負責,這就破壞了系統(tǒng)與生活世界之間脆弱的平衡性。工具性行為侵入到生活世界之中,造成了公共倫理的喪失、道德良知的泯滅、團結忠誠的渙散以及民主法律制度的失效,使生活世界的透明性蒙上陰影,而生活世界出現(xiàn)的“社會病理”會使整個社會出現(xiàn)病態(tài),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也會導致系統(tǒng)的動蕩與危機。
因而,哈貝馬斯構建的新的社會理論將重塑系統(tǒng)與生活世界的脆弱平衡,生活世界才是自足自律而獨立的媒介,而系統(tǒng)不是:“由于系統(tǒng)內嵌于生活世界之中,實際上又是寄生于生活世界之上,所以生活世界享有優(yōu)先權?!盵7]系統(tǒng)的運行只能在生活世界的基礎之上獲取意義資源與生長養(yǎng)料,生活世界蘊藏著各種類型的交往行為,系統(tǒng)包含了各種工具行為,生活世界優(yōu)先于系統(tǒng),所以交往行為優(yōu)先于工具行為。“交往行為也是包含在生活世界當中的,而生活世界主要是通過吸收風險,回過頭來去揭示大量的背景共識。交往行為者的理解行為是在共同信念范圍內活動的;由已經得到認可的解釋模式、忠誠以及技巧等構筑起來的大堤高高聳立,牢不可摧,經驗和批判所帶來的不安看起來則是在不停地拍打大堤,激發(fā)出思想的火花?!盵4]73
通過交往行為,言語者不僅與言語者本人、聽者及世界建立了三重世界的關系,而且通過與他人就某事達成理解與共識,語言的表達功能與表現(xiàn)功能也一同參與其中,因而,協(xié)調與共識的行為在生活世界中具有范例的意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具有偶然與新鮮的經驗,異議的出現(xiàn)正是為下一步達成共識提供了營養(yǎng),因而交往行為對于生活世界的延續(xù)與再生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從整體來看,人們的日常交往活動不僅保存和發(fā)展了文化傳統(tǒng),建立了各種道德法律制度,并且培育和維護了個人的認同。生活世界正是在人們的交往活動的展開之中積淀了解釋模式、濃縮了價值觀點、構造了制度機制、促發(fā)了文化傳統(tǒng)并塑造了各種性格結構,而交往行動又源源不斷地汲取生活世界潛在的資源。生活世界就像一個灌木叢一樣,不同的要素混雜在一起,只有以一個交往行為者的身份,才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世界結構中所儲存的豐富內涵,在交往行為不斷循環(huán)往復進行過程中,“行為者不再是始作俑者,而是自身傳統(tǒng)的產物,是所屬協(xié)同群體的產物,是被拋入的社會化過程和學習過程的產物?!盵4]81
生活世界的結構要素,文化、社會與個性在人們的日常交往實踐活動的舞臺上結合到了一起,交往行為構成了文化、社會與個性結構形成與再生的媒介,同時,人正是在文化的知識之光照耀之下,在社會的價值與制度的規(guī)范之中,在不斷地學習與成長的磨礪中走向成熟的,生活世界也成為了人的交往行為再生的媒介,成為人們交往行為的現(xiàn)實前提。通過日常語言的媒介作用,交往實踐與生活世界的總體性保持著聯(lián)系,因而,生活世界的概念不僅可以回答社會秩序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而且可以回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還可以對文化再生產、社會象征、社會整合與個體社會化過程等作出合理的解釋,因而,生活世界的概念與交往行為的概念一同構成了哈貝馬斯批判的社會理論的理論實質與核心。
四、結語
哈貝馬斯批判的社會理論是對西方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所承受的失范、異化與社會分裂等社會現(xiàn)象進行剖析,從而得出一種創(chuàng)新的與更加深刻的病理性的解釋。出于歷史、宗教、利益與權力等方面的考慮,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之間的分歧有可能激化,而達成共識或許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愿,而且哈貝馬斯最后把商談原則訴諸道德,他并沒有說清楚他的規(guī)范性理想在何種程度上具有經驗的性質,以及在經驗上具有怎樣現(xiàn)實的操作性,因而這招來了對他的各種各樣的批評。但是,哈貝馬斯認為行為人之所以不能依靠自身的能力來理解行為的意義并對該行為負責,是因為落入了預先設計好的工具理性模式之中,而生活世界是對抗系統(tǒng)壓制的解放性力量,因而,他的生活世界概念具有一種批判性的力量。具體講來,該理論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理論來源的多重性。生活世界的概念來自現(xiàn)象學家胡塞爾,但是哈貝馬斯并不是直接傳承了胡塞爾后期關于生活世界的思想,而是以許茨為中介,正是由于許茨對生活世界概念出色的現(xiàn)象學分析,使這個由常識經驗構成的世界的社會特性與文化特性突出地展示出來,諸如類型化與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韋伯社會行動的意義的起源、主體間互動的理解與社會科學家外在的觀察的理解之間的差異等問題,哈貝馬斯都從中受到了很大啟發(fā)。同時,哈貝馬斯還受到了維特根斯坦的影響,維特根斯坦一方面經由溫奇的著作,另一方面通過奧斯汀、塞爾的語言哲學思想,對哈貝馬斯建構一種以語言為媒介的主體間交往互動的生活世界理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的觀點的內涵還遠不止這些,皮亞杰認知心理學的個體不斷學習的機制、涂爾干與帕斯森社會統(tǒng)一與整合的觀點、米德的個體社會化思想、韋伯的社會合理化理論、馬克思的社會批判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物化批判等都成為了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理論的重要理論資源。
第二,理論建構的深層性。哈貝馬斯建構的系統(tǒng)與生活世界雙重架構的交往行動理論,是要解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系統(tǒng)不斷受到侵蝕造成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現(xiàn)實問題,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來推進社會理論的研究,即哈貝馬斯是在文化層面上展開研究的。文化并不是與經濟、政治并列和平行的領域,文化內在于人們的經濟活動與政治活動之中,文化是深層的、穩(wěn)定的、難以把握的,因而文化研究更加復雜,也更加模糊不好界定。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是一個更高層面的事物,即文化層面的事物,因而它包含著更多的內容,不僅包括文化傳統(tǒng)、習俗規(guī)范、文化模式、合法制度、道德價值觀、生活方式與世界觀,還包括語言、理性、個性的反思結構這樣先天的事物。也就是說,生活世界是先天知識與后天知識相混雜未分化的一片“灌木叢”,通過旨在與他人就世界中的事物達成理解與共識的交往行為,不僅完成了個體的社會化及生活世界的再生產,而且人們之間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交往活動為在更大規(guī)模上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社會整合奠定了基礎,因而如果說人們之間的交往與商談是一種社會粘合劑,那么生活世界則成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原料與精神素材。
第三,凸顯了一種新的范式。通過把生活世界引入到交往理論之中,哈貝馬斯實現(xiàn)了一種哲學范式上的革命,意識哲學或主體哲學,認為主體是某種心智的東西,而主體的對象是外在的事物,世界則成為由思維與外在客觀事物組成的整體,這種思維方式是無法理解文化、社會與生活世界等問題的本質的?,F(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并非是為了認識世界的本質或一方強制占有另一方,而是要就某一事達成共識,因而意義、理解、互動、交往、規(guī)則、秩序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處于了核心地位。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社會也在我們之中,社會并非是一個對個別部分加以包容的容器,而毋寧說,社會是我們棲息于其中的一種介質。同樣,生活世界并非是一個對象,我們在生活世界之中是指我們是依靠生活世界的資源在經驗和感覺、思考和行動的,文化傳統(tǒng)和語言是我們須臾不可分離的存在的媒介,生活世界是由諸多的背景觀念構成的,它不僅安排了我們生活的基本形式,也通過概念的邏輯重新組織了經驗知覺,因而生活世界打破了傳統(tǒng)意識哲學的思維方式,建立了一種新的“生活世界范式”。
[參考文獻]
[1][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11.
[2][英]彼得·溫奇.社會科學的觀念及其與哲學的關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德]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德]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1.
[5][德]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二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176-177.
[6]張慶熊.社會科學的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42.
[7][英]詹姆斯·戈登·芬利森.[德]哈貝馬斯[M].上海:譯林出版社,2010:54.
〔責任編輯:余明全程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