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倫
試析草根網絡文化在建設文化強國中的地位
趙 倫
[摘 要]在信息與網絡時代,文化本身與相應的技術特性交光互影,形成了獨特而普遍的網絡文化。構建現(xiàn)實意義的草根模型,從已有文獻、專著與客觀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中總結出以草根性為首的網絡文化在建設文化強國中的地位,并給予對策與建議,是文化強國戰(zhàn)略十分重要的一個視域,能夠給予文化從業(yè)者和文化產業(yè)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網絡文化;文化強國;草根
[作 者]趙倫,北京交通大學。
(一)草根:被網絡文化形塑的群體
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之下,經歷了網絡初始傳播、新舊媒體互動和外界力量介入三個階段,草根群體作為一個被網絡文化形塑的群體,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當中。
按照以往的研究,“草根指和主流的、精英的文化、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活動力量。草根具備三個特點:頑強的生命力,代表一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大眾性,遍布每一個角落:通俗性,廣大群眾容易消化接受”。
事實上,草根群體的概念由網絡而生,又反過來構成網絡社會的一大群體之一,影響網絡文化的構建。在這一雙向互動的過程中,草根群體慢慢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存在特征。
(二)“生生不息,連綿不絕”:草根群體的屬性
更確切地說,草根群體是與精英群體相對應,暫居弱勢,自身素質卻在底層大眾中占優(yōu)的群體,只是缺乏茁壯成長的土壤。因此,草根群體的存量之大異乎尋常,可顯露出來的卻為數(shù)不多。
草根作為由基層弱勢群眾構成的相對于精英階層的群體,幾乎覆蓋了中國版圖的每一個角落。而其從事領域之多,活動范圍之廣更是僅次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眾。除此之外,草根并不同于一般的大眾,因為其擁有更為出色的素質、眼界或技能。換言之,草根群體隱含著一定的褒義元素。因此,草根文化自來擁有腳踏實地并一直前行的思想信念。
與此同時,草根之間的土壤共性極大,聯(lián)系密切,占據(jù)的社會空間更是廣闊,既擁有或可以很快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又不至于因為社會地位而疏于與他人的聯(lián)系,這也是草根群體區(qū)別于精英群體的一大屬性。
網絡文化的特征繁多,其具有開放性、虛擬性、互動性、個性化的特征為多數(shù)學者所共識。而草根文化恰能在網絡文化環(huán)境的四個特征領域給予文化強國極大的助益。
(一)接收陽光:開放性
網絡文化的開放性主要體現(xiàn)在廣泛的資源共享和打破時空限制上,也體現(xiàn)在階層模糊、標簽簡略等抽象層面上。草根群體樂于使用社交媒體來填補現(xiàn)實,而非如同所謂的成功人士那樣本身就擁有充實的現(xiàn)實生活。而在社交媒體熱度依舊的當代網絡環(huán)境,這一批喜愛并擅長利用社交媒體的網民完全可以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感召下,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促進文化創(chuàng)新事業(yè),從而實現(xiàn)文化強國。
此外,文化強國也意味著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而社交媒體的使用成本極低,覆蓋面廣,方式喜聞樂見,可謂進行跨文化與國際傳播的一大利器。而草根文化自身帶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樂觀幽默的自嘲習慣,能夠拉近文化間的距離,從而在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的同時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因此,妥善地對待草根文化,改變其使用社交媒體的觀念及主題是實現(xiàn)文化強國的必要手段。
(二)關系緊密:互動性
網絡社會的另一顯著特征,或是說其對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便是足夠的互動,而互動便決定知識傳播與共享的效率,與此同時加大社會成員黏度,促進社會和諧。相比精英階層,草根群體彼此更容易產生頻繁而深入的互動。
繼續(xù)運用“草根”這一生物概念的模型闡釋,草與草之間距離微乎其微,乃至于根系生于同一片土壤,血脈相連。而類似樹木的精英階層和其所承載的文化則注重獨立和尊嚴,互動程度有限。
建設文化強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僅需要個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合力。而若充分利用草根群體大多以圍繞話題為主的良好互動,則不
難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兩級傳播機制,從而為文化強國提供道德領域的智力支持。若草根群體重話題而多思考,固然可以增加傳播內容的深度;而若其重互動而輕內容,也可擴大傳播的范圍,對文化強國均有助益。
(三)標簽式的個性:虛擬化中的個性化
網絡社會當中,無論傳者受眾,個性都十分鮮明。和訂閱類似,網絡相對現(xiàn)實世界簡略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也提供了許多標簽供網民尋找并認證,從而達到某種少量共性的個性。如微博會在用戶注冊之處要求其選擇喜歡的標簽,以便標簽相近的用戶聯(lián)系,并向用戶推送相關信息。
從個人發(fā)展和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帶有明顯共性和貼標簽性質的個性并不是真正的個性??勺鳛閾碛兄袊鴫舻闹袊?,民眾需要一定的身份認同,從而發(fā)揚團結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共同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草根能夠作為接受身份認同的先鋒隊,承上啟下,帶動大眾與精英群體共同進行身份的進一步認同,從而建設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烙印的網絡文化。
(四)敏感的風向儀:對議程的關注
以草根模型的視角來看,作為柔弱低矮的青草,對風十分敏感;同理,作為社會中暫時無法占據(jù)大量物質精神資源的群體,草根階層對媒體所設置的屬性議程十分敏感,而按照屬性議程設置理論,實質性屬性對他們而言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情感屬性,即新聞報道引起受眾情緒反應的方面,探討公眾對實質性屬性所持的態(tài)度是正面,中立亦是反面。這與草根階層的年輕與情緒化息息相關。同時,由導向需求理論可知,個體通過媒介搜尋信息的積極性越高,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也越高,而熟知網絡媒體的草根階層更易受到議程設置的影響。
這一特性自然擁有兩面的影響。草根階層容易被輿論影響煽動,同時也更加容易接收和理解主流價值觀議程的合理傳輸。就理解力而言,草根階層足夠出類拔萃,這使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大幅度增強。那么,在制定政治傳播戰(zhàn)略時,便可以將草根群體假定為目標受眾,進行針對性地精準投放。
(一)草根型技術人才:網絡強國的需求
網絡社會的初步構成便是以相對完善的網絡技術為依托的,在未來,網絡強國必然是文化強國的前提。而精英階層一向偏愛商業(yè)和政治領域,最底層的大眾群體又大多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只有獲得足夠土壤陽光的草根才會投身技術領域,完成民眾向技術人員轉型的過程,為國家發(fā)展網絡技術貢獻力量。
事實上,草根文化中堅韌頑強、樂于互助的部分恰巧符合我國需要開拓式發(fā)展技術的國情。由此可見,在未來的文化強國發(fā)展戰(zhàn)略中,社會資源需要向草根群體傾斜,扶持出堅韌向上的一批高素質的具備草根文化的網絡建設隊伍,改變現(xiàn)有互聯(lián)網資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可擴展性和安全性有限等技術問題,為實現(xiàn)網絡強國的目標而奮斗。
(二)草根的茁壯成長:階層的模糊
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需要草根群體的貢獻,與此同時,草根群體也會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確立自身定位,宣傳草根文化,最終在二元的精英與大眾階層中間開辟出獨特的文化階層。
新的草根階層并非被動地接受定義,而是成為基層大眾心中更為接近的標桿,扮演著20世紀美國中產階級對于工人的角色。換而言之,社會階層更加模糊。與階層模糊同時發(fā)生的,是知識鴻溝的縮小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由于矛盾內耗的降低而得以實現(xiàn)的跨越式增強。
在未來,文化強國的樓宇并非依靠傳統(tǒng)工業(yè)的鋼筋混凝土筑成,而需依靠方興未艾、漸漸站穩(wěn)腳跟的草根群體和草根文化堆砌。網絡與其群體所承載的文化應當會作為社會輿論、公民活動、政治參與等多個領域的焦點存在,而文化強國的主體、方式甚至直接目的都會與網絡社會產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一重要性決定了其應當?shù)玫窖芯空叩膹V泛共識與關注。
【參考文獻】
[1]王琳,楊永志.論網絡文化的現(xiàn)實維度[J].學術論壇,2011(35).
[2]王富強.網絡視角表達下“草根文化”發(fā)展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3(1).
[3]李炳毅,齊春梅.重視網絡文化建設文化強國[J].科學·經濟·社會,2013(31).
[4]彭毅力.網絡文化:在生存論的視閾中——一種對網絡文化本質的探討[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6).
[5][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M].周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