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亮
摘 要: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程從知識體系的構造看,具有三維立體、可變可改、不定向發(fā)展的特點。因此,教師應利用通用技術的特點,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智慧增長。教師可以通過多門學科相互交融、多種知識穿插并行、理論與實際相互補充、課堂實驗嘗試探索、信息技術引入運用等方面去豐富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工具管理能力等,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智慧增長。
關鍵詞:通用技術 智慧增長 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程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為基本目標,以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導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懂科學,能夠用科學的思維理念處理問題。作為一門新課程,它不同于傳統(tǒng)學科對某一領域知識的專一性與聚焦性,而是多學科,多角度,高度綜合的課程。從知識體系的構造來講,它是三維立體的,可變可改的,不定向發(fā)展的學科。因此,它對學生的智慧的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意義,教師應當充分認識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價值,并不斷地學習和總結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
一、多門學科相互交融——思維豐富
教師仔細閱覽蘇教版高中通用技術的教材目錄就可以發(fā)現:三年的教學課程涵蓋了基礎的技術與設計、電子控制技術、現代農業(yè)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服裝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yǎng)、建筑及其設計等不同行業(yè)的各種知識。課程雖然分為必修與選修,但不同板塊的教學內容各有側重,這體現了蘇教版通用技術課程的最顯著特點——多學科,同時也啟示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去豐富學生的思維,重視在教學中進行多門學科的相互交融?!岸嚅T學科相互交融”指的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應過分局限,而應在學科之間相互借鑒。例如,在開展選修六《高中服裝及其設計》章節(jié)時,其中一個教學內容是鼓勵學生嘗試自己設計衣服。一方面,衣服的設計離不開對人體生理學相關理論的掌握,只有符合身體構造與穿著需要的,才是實用的服裝,而不是僅供欣賞的裝飾品;另一方面,衣服的設計除了最原始的手工草圖繪畫外,現在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也開始運用相關的設計軟件,而這部分知識在最開始的必修一與必修二中已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采用跨學科教學法。由此可見,在通用技術教學中豐富學生思維對促進學生智慧增長的必要性。
二、多種知識穿插并行——眼界開闊
多門學科相互交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多種知識穿插并行,其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眼界。以必修一《高中技術與設計1》第一單元中的《技術的性質》為例,在助聽器的發(fā)明這一案例分析中,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研究并了解現代的助聽器,就不難發(fā)現:助聽器的設計涉及了人體工程學(助聽器要適合耳朵的內部構造并符合聽力特點)、材料學(助聽器選用的材料要合理地兼顧功能、成本、安全、耐用等作為經濟消費品所具有的基本屬性)、美學(助聽器的外形構造應符合大眾的審美觀,讓使用者愉快地接受并使用)、聲學(助聽器應具備微小型擴音設備的基本屬性)、結構學(助聽器內麥克風、音量開關、電池、放大器、耳鉤等零件的分布)、電力學(助聽器內集成電路放大器的設計)、數字技術學(現代助聽器應用了數字方式來處理信號)等學科。這一案例反映出,多種知識穿插并行的通用技術課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多樣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啟發(f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探究教學方法,以開拓學生眼界,增長學生智慧。
三、理論與實際相互補充——知識轉化
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中實踐與理論的相互補充,一方面指的是用理論知識去指導實踐,另一方面指的是在實踐中檢驗并優(yōu)化理論知識,它強調的是知識的轉化能力。教師可以借助通用技術這門課程加強對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以必修二《高中技術與設計2》第二單元《流程與設計》為例,這一單元向我們簡單介紹了生活與生產中的流程及其設計與優(yōu)化方法?!傲鞒獭边@一主題乍看很抽象,但實際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流程:從最初的學習目標樹立,學習計劃擬定,到中期的學習計劃執(zhí)行(這一階段還可以再深入到課前預習,課中聽講,課后作業(yè)等),到后期的學習效果審視。部分學生在沒有接觸“流程”這一概念時,可能對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都基于模仿其他同學進行,實際上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能力是存在差異的,只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流程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學習完這一單元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作業(yè):讓學生梳理自己的學習流程,查找其中的問題,在優(yōu)化改進后按照新的學習流程執(zhí)行,以某一個時間點(如一個單元或一個月等)為階段來對比流程優(yōu)化前后的學習效果。通過將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理論的認知,而且還切實體會到理論知識的價值。這一知識轉化的能力對學生的自學、自省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是學生智慧增長的加速劑。
四、課堂實驗嘗試探索——動手操作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中有不少實驗操作,不論學生單純地觀看教師操作或觀看視頻資料操作,還是學生親自進行操作,其目的都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這也是提升學生智慧的一個表現。以選修五《家政與生活技術》為例,該模塊介紹了相關保健方法對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如教材中介紹的各種緊急情況下的救護方法等。雖然教材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不少急救知識與救護方法,但教師仍需要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通過技能競賽或話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實際操練不同緊急情況的急救方法,如人工呼吸,心脈復蘇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布置一項課外作業(yè):讓學生以某個時間段為周期(如一周內)觀察并檢查家庭成員的基本身體情況,如血壓、脈搏、心跳等是否正常,特別關注老年人是否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以此來制作一份家庭成員健康報告,鼓勵學生持續(xù)關注家人身體狀況并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檢查。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目的在于加速知識轉化能力的提升,以促進學生智慧的增長。
五、信息技術引入運用——工具管理
在某些情況下,信息技術的引入與運用常常被教師與學生“誤解”。這里的“誤解”指的是教師與學生雖然懂得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但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這背后蘊含的另一種重要智慧——工具管理即多媒體工具、互聯網技術和時間管理等,其中時間管理的意義尤為重要。對于高中生來講,他們面對繁重的作業(yè)時,如何恰當地管理好時間,兼顧好學習、娛樂與休息就成了考驗學生學習智慧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在開展選修課時,有不少內容都需要學生在課下去查找資料,那么通過哪個網站,如何在海量資料中搜索出自己需要的資料,如何保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等都離不開學生工具管理的思維方式。因此,工具管理,特別是“時間管理”這一軟能力也應當受到教師與學生的足夠關注與重視,由此才能保證學生的智慧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得到更快速的增長。
從學科的名稱上看,“高中通用技術”的核心在于“技術”,它既是以技術為內容,又是以技術為載體的學科;“通用”又強調了其技術并不是針對某個領域的或某項技術的,它是經常用到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從這兩個關鍵詞不難發(fā)現,教師與學生應站在廣泛角度上去思考、認知、學習、掌握這門課程。這也說明“技術”不僅局限于實際可操作的某種方法,還包括思維上的理論認知,更包含了在不斷積累中所得到的技巧經驗。教師在利用通用技術教學來促進學生智慧增長時,應當從多角度切入,通過多門學科相互交融、多種知識穿插并行、理論與實際相互補充、課堂實驗嘗試探索、信息技術引入與運用等方面去豐富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工具管理能力,由此才能真正做到培養(yǎng)并促進學生的智慧增長,幫助學生在探索中前進,在創(chuàng)新中成長。
參考文獻
[1]顧建軍.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中通用技術[S].江蘇:江蘇省出版社,2013.
[2]張建華.論通用技術教學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開發(fā)[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