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毛毛, 王明成
(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文章編號]1671-802X(2016)04-0068-04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教育的指導意義
盧毛毛, 王明成
(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馬克思在1845年春天寫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被恩格斯譽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馬克思科學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標志。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提出的關于實踐的觀點、人的本質的觀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觀點及人與教育和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等,對教育具有重要理論指導價值。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教育;指導意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教育者作為系統(tǒng)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必然要熟練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以此來指導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習近平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包含著經典作家所汲取的人類探索真理的豐富思想成果,體現(xiàn)著經典作家攀登科學理論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艱辛歷程?!碑斀裨俣乳喿x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于指導瞬息萬變的現(xiàn)實提供了堅定的理論支撐,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為我們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薄短峋V》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與教育相關的問題,但是其中有關實踐的觀點、人的本質的觀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觀點及人與教育和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為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值得教育者深思。
(一)《提綱》中馬克思對實踐觀點的闡述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一條就明確指出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陷,“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薄昂臀ㄎ镏髁x相反,唯心主義卻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笨梢?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單純的從客體中去認識事物,把客觀的現(xiàn)實世界看作是直觀的認識的對象,忽視了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唯心主義則從主體中理解和把握事物,把實踐看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動或者是思維活動,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顯然,“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在批判以往哲學的基礎上,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二條將實踐觀引入到了認識論當中,提出了“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梢?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且在實踐中獲得了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在《提綱》的第八條中進一步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瘪R克思自然而然的將實踐的觀點引入到社會生活中,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條件,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現(xiàn)象都必須從社會實踐中去把握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二)《提綱》中實踐的觀點對教育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的實踐觀要求我們必須要重視實踐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這對于教育者開展教育活動也具有指導意義。
首先,教育者必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馬克思在《提綱》中強調了人的實踐對于檢驗認識真理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在不斷改造客體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證明認識的真理性。當前教育中存在的明顯不足就是課堂授課為主要方式,缺少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師生間的課堂互動較少,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學習動力不足,預期教學效果難以到達。因此,教育者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做中學”,在實踐中強化對書本知識的認識,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學生作為實踐活動中的能動性因素,在面對生動具體的實踐活動,更能體會和檢驗書本所學,提高對書本知識的認同感,從而實現(xiàn)“入腦、入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其次,教育者在從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不能脫離實際而只談理論。馬克思反復強調真正的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這為我們當前的教育工作提供明確的方法論指導,要在立足于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活動。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關系復雜多樣,同時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數(shù)量更多,這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于正處在“三觀”形成期的學生來說,極易受到影響,從而出現(xiàn)認識偏差。因此,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針對出現(xiàn)的及可能出現(xiàn)的認識偏差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育,在課堂上要聯(lián)系課本中的理論講清楚、講明白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的根源,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同感,并自覺抵制各種不良信息的誘惑。
最后,教育者在實施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教育要從反復性和長期性兩個方面進行延展。因此,教育者在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育方法的過程中,不僅要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需求,使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變得生動、具體,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生對教育的認可度和信任度。
(一)《提綱》中馬克思對人與教育和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的闡述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三條中批判了舊唯物主義者所提出的“環(huán)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舊唯物主義者認為環(huán)境、教育決定人,人是教育和環(huán)境的產物,人及其一切觀點、精神和道德面貌都是由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是后天教育的結果。顯然,舊唯物主義者只看到人的能動的方面,沒有看到環(huán)境和教育也是通過人才可以改造的這一重要方面,否認了人在改造環(huán)境和教育中的作用,所以馬克思指出這種觀點忘記了“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強調“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瘪R克思從實踐的觀點出發(fā),論證了人與教育和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環(huán)境只有在人的活動中才能得到改變,知識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并且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發(fā)展,人對環(huán)境的認識和改造是通過實踐完成的,同時環(huán)境也影響著人們的發(fā)展,但絕非起著決定作用。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是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的,實踐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得以發(fā)生的基礎。
(二)《提綱》中人與教育和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對教育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對人與教育和環(huán)境關系的論述突出了人在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的同時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了人。這一觀點對于我們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在揭示了教育者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
第一,教育者要注重營造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教育環(huán)境。馬克思指出人和環(huán)境是一個相互創(chuàng)造、相互影響的有機體。任何一項活動都必須要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人的思想品德也不例外,必然也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實現(xiàn)教育活動和各種環(huán)境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教師在課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以感染學生、帶動學生。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輔之以小組討論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注重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從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隱形教育功能著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意志品質、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第二,教育過程要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馬克思認為人們在環(huán)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存在。教育者要認識到學生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關注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精心設計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給予積極地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形成積極向上的教育課堂氛圍。讓學生愿意學,樂于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育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第三,教育者要從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進行拓展和提高。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睆娬{教育者要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自身必須要具備能夠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者作為教育活動的實施者,必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并且要具有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能力和方法,也應當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從而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實現(xiàn)思想的導向功能,最終引領受教育者全面健康發(fā)展。
(一)《提綱》中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觀點的闡述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六條中闡明了人的本質觀。馬克思指明了“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辟M爾巴哈只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了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各種屬性的總和,未能從實踐出發(fā),只是從抽象的類出發(fā)去理解人的本質,得出的結論也只能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瘪R克思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瘪R克思將人的本質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指出了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即生產勞動。在生產勞動中人與人之間建立了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全部復雜的社會關系,所以人本身就是實踐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只有以社會環(huán)境為背景,人的一切屬性才能得到發(fā)展和體現(xiàn)。人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諸多種社會關系和實踐力量的影響,人的本質也是具體的、歷史的,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的。因此,對人的本質的探究不可能脫離社會,脫離實踐。
(二)《提綱》中人的本質的觀點對教育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人的本質的觀點強調了社會性是人的重要屬性,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為我們正確認識教育對象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第一,要關注教育對象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尊重教育對象的個性發(fā)展。馬克思指出人與動物的生產活動本質的區(qū)別就在于人的生產活動是一種自覺的活動,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和自覺性。受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具有自主性,會根據(jù)自身需要自主進行教育信息的篩選。此過程中教育者就要關注到受教育者的信息篩選,及時跟蹤受教育者的信息接受,建立積極地反饋機制,及時評價課堂教學效果,以此修正教學內容,變沉悶的教學課堂為生動的教學實踐活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馬克思強調了人的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教育過程中只有充分發(fā)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才能真正的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長效教育機制。
第二,要注重對教育對象社會性的培養(yǎng)。馬克思所強調的人的本質的社會性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對教育對象社會性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適應社會,不僅要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要求和行為習慣,而且要認識到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教育活動符合客觀社會現(xiàn)實,無論何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其最終目的是幫助受教育者自覺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其作為人的社會本質,從而自覺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促進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馬克思在論述人的本質時強調了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教育者要注意引導受教育者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結合,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統(tǒng)一,在此過程中才能真正的實現(xiàn)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
第三,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充分考慮到個體所處的具體的社會關系,從而促進受教育者全面自由的發(fā)展。馬克思強調的人的主體性原則要求教育者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看到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緊緊圍繞著人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要能夠及時解答學生關心的各種問題。教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要想學生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真學、真聽、真懂、真信、真用”就必須要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的困惑。
馬克思在《提綱》的最后指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薄!短峋V》為我們教育活動的順利展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為進一步優(yōu)化教育活動,推進教育活動的有效展開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閱讀經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訓練思維方式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洞察力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的過程,會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他們崇高風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從而實現(xiàn)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華?!碑斀裨诿鎸ι鐣D型時期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再度研讀《提綱》為解決當前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值得每位教育者深思。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3]郝文武,龍寶新主編.教育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譚培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張楚廷《.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教育學意義[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6]曹仕燕.論馬克思實踐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J].湖北大學學報,2014,(7).
[7]張瑞敏,牛余鳳《.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學理論,2015,(1).
(責任編輯:卓 如)
G411
A
2016-07-05
盧毛毛(1992-),女,安徽亳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研究。Email-595392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