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蔚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 計算機學院,重慶 400047)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李明蔚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 計算機學院,重慶 400047)
摘要:主觀幸福感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價值尺度,注重個體自身的內(nèi)在社會感受,在人們的社會認知與價值觀形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應該注重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進行探討,并努力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此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思想政治
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與價值觀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而在大學生社會認知與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應用心理學中關于衡量個人與社會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參數(shù)——主觀幸福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正確分析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內(nèi)涵
主觀幸福感是指評價者根據(jù)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zhì)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性評價。[1]主觀幸福感主要測量長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值。[2]它包括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兩個部分。認知成分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活滿意度;情感成分即人們心理中通常所具有的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在這兩者之中,生活滿意度處于關鍵地位,而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則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心理指標。
一般而言,主觀幸福感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價值尺度。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人自身的幸福感越來越受到心理學與社會發(fā)展研究的重視,目前一些歐美國家已將主觀幸福感列入衡量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標尺。中國與歐美國家不同,由于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其生活質(zhì)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評價有一定的區(qū)別。這在中國的大學生群體中也是一樣。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青年社會群體,他們在主觀幸福感方面,既有普通青年人所具有的一些感受與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認知角度與社會視野。但是,有研究表明,中國大學生由于其生活環(huán)境及其社會認知的不同,在主觀幸福感程度方面,其自我評價比美國大學生要低。[3]并且中國大學生在生活滿意度等方面的自我評價,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特別是其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頻率均為中下水平。[4]因此,研究這個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及社會認知的重要問題,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形成要素
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對于人性及社會群體心理的研究來看,無論是人的普遍共性,還是人所屬群體的社會心理,都有著高級動物所具有的生物性特征,同時亦有著人們構成社會所必需的社會性特征。人的本質(zhì)及其社會群體心理的這種雙重性,使其既有著人的生物性的特質(zhì),又有著一定的社會屬性,并且按照這種社會屬性而遵循、服從人們構成社會的各種因素,例如政治、倫理道德、法律、文化等等。同時,這種社會性又有著歷史性與地域性特點。在每一個歷史時期,它都有著不同的社會性特點。由于地球上人類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差異性特點,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們,又有著各不相同的社會認知及倫理道德、法律文化等。即使在同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處于不同階層、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對于同一時代的社會狀況亦有著不同的體驗及認識。因此,我們在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時,必須對大學生的這種具有價值尺度的社會認知及生活態(tài)度,做較為深入的探討。當前,我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形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傳統(tǒng)家庭血緣觀念的影響
我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家族文化,至今仍影響著許多青年學子,由此產(chǎn)生對家庭血緣關系的依賴。由于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具體特征,中國人普遍具有濃郁的家庭血緣情結。這種情結表現(xiàn)在父母對子女的蔭庇及子女對于父母的依賴方面。他們在人格發(fā)展階段,沉溺于父母與親屬的照顧與關愛中,易于產(chǎn)生對家庭,對父母的依賴,而缺乏一個青年成人應有的獨立性、自主性,在人格與社會認知上有其幼稚的一面。尤其在一部分大學生中,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例如我們通??吹酱髮W新生來校報到時,不僅有父母陪同,更甚者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等跟隨,這充分表現(xiàn)了這些學生在心理上尚不能“斷奶”的稚弱特點。他們自小形成的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與自己的家庭情況和親屬支持度密切相關。
(二)傳統(tǒng)文化中自謙、自愛、含蓄、內(nèi)斂的性格特點的影響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對于追求個性自由和個體利益有著逃避傾向,并以適應、順應外在環(huán)境為主導,將自制力看成一種重要的品質(zhì)。在各種場合,人們都非常注意保留自己的情感、個性、意愿,不愿暴露自己真實的人生取向,并以此作為情感自我滿足的條件。長此以往,許多人就自然將這種自我克制作為一種人生理念,一種追求,并且以此為人生的幸福感之一。這種情況在當代大學生中形成了二律背反的狀況。在大學生群體中,不乏一部分喜歡展露自己個性的學生。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卻具有二元性傾向。一方面,一些學生對于新異事物、新的社會思潮有著極大興趣,這使他們追隨新鮮事物和新潮流。但總的來看,他們對于新事物、新潮流的追求往往是隨大流,人云亦云,在本質(zhì)上希望求得他人認同,表現(xiàn)出適應、順應外在環(huán)境。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又有著較為強烈的含蓄、內(nèi)斂的人格特點。例如在一些公開場合以及課堂中,部分學生雖然有著自己的認識,但卻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觀點,過多地去提問題,導致會議或課堂缺乏生動性、互動性。這種情況在我國普通二本高校與??啤⒏呗氃盒5膶W生中顯得更加突出一些。所以,在部分大學生中,追隨新鮮事物與自謙、自愛、含蓄、內(nèi)斂的人格形成其二元性特征。正是這種特征,使他們在社會認知與生活滿意度、情感傾向上亦有著二元性特點,一方面,他們喜歡迎合潮流,缺乏對社會生活的實際體驗,以輿論來確定自己的社會見解與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另一方面,他們中一部分人的情感成分(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不太穩(wěn)定,易于受到他人影響。特別是一些偶發(fā)因素,往往會導致其情感傾向發(fā)生較大轉(zhuǎn)變。[5]
(三)對于社會環(huán)境與人際關系顯得相對敏感,影響社會認知和情感取向
當前我國社會正發(fā)生巨大變化,社會分層也在逐漸加劇。這就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環(huán)境的大學生自身主觀幸福感與社會認知有著很大區(qū)別。例如,我國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就往往會反映到大學生群體對于生活的滿意度中。一些出身于農(nóng)村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感到在生活上城鄉(xiāng)之間的落差,容易造成其人格上的自卑與失落感,產(chǎn)生不平的情緒,進而影響他們的社會認知,對生活的滿意度大大降低。再如,我國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不均衡性,使一些大學生認為社會現(xiàn)實與他們過去所期望的社會理想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存疑惑,并因此形成消極的情感傾向。此外,不同的教育方式,也會形成不同的主觀幸福感。部分大學生受家庭影響,將讀書作為出人頭地的途徑。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往往小小的挫折,例如某次考試的成績達不到預期要求,在就業(yè)方面,其現(xiàn)實與理想是期望值不符合,就會形成思想動搖,產(chǎn)生對社會、學校的不滿情緒,將這些問題歸結為社會與學校的不公,由此影響了他們心理中的積極情感成分。
三、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筆者曾經(jīng)以重慶市4 所本科院校的600 名學生作為對象,采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Diener 等人編制的主觀幸福感量表,包括整體生活滿意度量表( SWLS) 、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體驗量表( PANAS)等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6]其結果發(fā)現(xiàn),在所測量對象中,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方面,其與社會平均指數(shù)比較,整體生活滿意度較低,處于中等略偏下的水平。[6]而從主觀幸福感角度考察這些大學生的積極情緒,發(fā)現(xiàn)他們的得分與一般人群的中等水平相近;但是他們在消極情緒方面的得分卻較低。如果再對這些項目進行多維度分析,則可以發(fā)現(xiàn),從性別差異上看,女生在生活滿意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積極情緒方面,女生的得分也普遍比男生高;在消極情緒方面,男生與女生的得分則差別不明顯,這一點也得到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的證實。[7]從所學專業(yè)比較看,文科、理科、工科、藝術等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其上述得分比值并不存在明顯差異。在大學各個年級的學生測評中,發(fā)現(xiàn)新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較高,而高年級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較低。
以上結果主要跟大學生的現(xiàn)實處境與社會認知有關,使得他們生活滿意度處于不同等質(zhì)中。而這些不同等質(zhì)的壓力源,有的來自自身感受,有的則與社會輿論、他人影響密切聯(lián)系,有的則與自身情感有關。例如從男女大學生的性別上分析,一般而言女生的自我生活滿意度評價要高于男生,其原因可能與他們對于自我的角色期待有差異。女生往往能夠得到更多地來自家庭與社會的關心,其隨和度較高,對于功利方面的心理需求也較弱一些。同時,女生也容易向自己的閨蜜、好友吐露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人際關系方面顯得也比較順其自然,與男生相比,大多數(shù)女生也不太喜歡爭強斗勝。而男生往往對于社會與未來的期望值較高,其希望承擔的社會與家庭責任的愿望也比女生更加強烈一些。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較高的期望值與實際社會生活又有著較大差異。所以男生的生活滿意度總分和積極情緒得分均低于女生。再如,由于當前中國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城市大學生往往是獨生子女,能得到家庭中奶奶、爺爺、叔叔、阿姨們更多關心,也有許多社會與家庭資源,因此他們自信心較強。而部分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由于家庭條件較差,讀書期間有著一定經(jīng)濟壓力,臨近畢業(yè)時又有著一定的就業(yè)壓力,這使他們易于產(chǎn)生心理上的自卑與不平衡,認為自己的處境是由于社會不公造成的,因此在生活滿意度方面自我評價較低。
四、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以上研究顯示,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思想狀況不容樂觀,其思想中的依賴性、從眾性、敏感性、內(nèi)斂性、認知的不完整性都比較突出。因此要正確引導,主動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堅持主流教育,營造一種和諧、平等的教育氛圍
針對大學生心理上的從眾性、敏感性等特點,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正向輿論的主導作用,營造正能量的校園氛圍,利用輿論迅速、公開、影響面廣等特點,讓大學生明確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通過各種傳媒手段,在大學生群體中宣傳、傳播主流價值觀,積極帶動、影響學生的思想,加強對其個體行為的調(diào)節(jié),形成一種正確的輿論導向與積極向上氛圍,使他們主動、自覺地選擇正確的行為取向,由此促進大學生群體形成奮發(fā)向上的良好風氣,催生出他們積極的情感因素。
除此之外,要積極樹立優(yōu)秀大學生榜樣,使大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向這些榜樣看齊。由于大學生的從眾心理特點,他們往往對身邊的人與事十分敏感。當來自身邊榜樣的示范作用凸顯時,會自動給予其他學生有效的正面參照。這些參照作用,既是當今社會對個體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也是個人發(fā)展的積極榜樣。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教育者,應該十分重視大學生榜樣作用。特別是長久行之,堅持不懈,就會使大學生正確看待現(xiàn)實中理想與實際的差異,逐步調(diào)整自己對于社會的理解,提升其生活滿意度,達到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
(二)凝聚共識,形成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學校不是獨立于社會的潔凈空間,也會受到社會各種思潮影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師生之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作用,做到同心協(xié)力,共同一心,利用正確輿論導向,以人為本,正視現(xiàn)實,由此達到積極效果。形成合力需要加強創(chuàng)新性建設。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是通過各個渠道,構建多元平臺,形成教師、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以及家長和社會共同構建的綜合體系,從各個方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到大學生心中,形成一種正確的導向,使大學生能夠自覺發(fā)揮正能量,主動追求生活中積極的一面,并且將這些積極情感轉(zhuǎn)化為生活、學習中的正能量。要讓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讓他們了解中國國情,了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由此客觀、正確看待自己個體角色及所處地位,塑造其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三)通過教育可信度來提高教育效能
心理學認為,教育必須具有一定可信度,才能使受教育者信服。而教師的可信度取決于兩個重要特性,即專業(yè)性與可靠性。大學生思想教育必須要提高其權威性和可靠性,即教育的可信度。這就需要教師精研教材,堅持理論與實際結合,能夠?qū)碗s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能夠結合社會實際來進行教育,不說空話、大話。例如,在我國改革開放前后所發(fā)生的重大變化,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等話題,就可以用來作為教育的題材。通過活生生的例子,使學生對于社會現(xiàn)實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指話語交流中的可信度對人的啟示。同時,加強教育可信度,需要開展對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目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qū),經(jīng)濟轉(zhuǎn)型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只要認真分析,實事求是,同樣能達到教育效果。例如,對于在全球化條件下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國內(nèi)的反腐倡廉等問題,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看待,不走極端。再如,對于大學生個體的就業(yè)、情感、經(jīng)濟壓力等話題,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擺事實,講道理,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通過深入、客觀的分析,才能使大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收到良好效果,否則,只能使大學生反感與抵觸。做好這些工作,可以使大學生正確對待、處理其學習生活中常遇到的有關就業(yè)方向與專業(yè)學習的不協(xié)調(diào)問題,學習、生活中人際關系不和諧的問題,個人情感、經(jīng)濟等壓力,由此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度,提升其生活滿意值。這樣就更能夠加強他們的積極情感成分,以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來處理好各種關系。
(四)尊重大學生思想教育創(chuàng)新規(guī)律
社會在發(fā)展,人的思想也在進步。在當前信息化、網(wǎng)絡化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渠道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大量信息通過網(wǎng)絡等逐漸覆蓋社會、學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應是真空狀態(tài),而是要與社會實踐、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當今社會轉(zhuǎn)型中凸顯的社會矛盾,以及社會變革使原有社會運行狀態(tài)與社會關系結構的改變,都可能引發(fā)大學生不同的認識、看法。對此,我們應該尊重大學生思想教育創(chuàng)新規(guī)律,堅持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正面教育的主導型與教育方法、手段的創(chuàng)新型相結合,在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方面,達到正面主流教育與多樣化教育平臺、手段的統(tǒng)一。
(五)利用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助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在思想教育創(chuàng)新中,要注意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來進行工作。一般而言,由于部分大學生看待社會存有偏差,使他們對于某些正面教育有著心理拒斥反應。同時,一些大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欠缺,對生活中的一些細微挫折、不如意的現(xiàn)象往往夸大其負面影響,由此導致對社會、對生活的悲觀、失望。那么,緩解大學生的心理拒斥,就有必要正確引導他們客觀、理性認知周圍的人與事。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不是一種單一、簡單的文化與信息傳遞,它應當是一種充滿藝術色彩的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學教育結合,通過利用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助推這項工作,就能夠不斷緩解大學生心理拒斥反應,引導他們正確、理性看待社會、生活,形成其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同時,還要不斷拓寬心理學探討的渠道和路徑,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以此培養(yǎng)其健康完整的人格,增強他們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力。
綜上所述,主觀幸福感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價值尺度,在人們價值觀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通過心理學方法,加強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探討,并且在實際教育工作中通過這種方法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形成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參考文獻: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2):276-294.
[2]陳秀娟.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及其培養(yǎng)[J].健康教育培養(yǎng),2008(4):189-190.
[3]嚴標賓,鄭雪,邱林.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比較[J].心理學探新,2003(2):59-62.
[4]鄭雪,王玲,邱林,等.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2):105-107.
[5]李明蔚,陳小異.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探索[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3):126-130.
[6]陳小異,李明蔚.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78-183.
[7]張羽,邢占軍.大學生群體主觀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4):7-9.
[責任編輯石悅]
收稿日期:2016-02-27
作者簡介:李明蔚(1988-),女,浙江紹興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390(2016)03-0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