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平
摘 要:經典著作記錄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投身教育實踐、論證教育方法、探索教育規(guī)律的軌跡。陳鶴琴先生給幼教熱愛者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對年輕教師專業(yè)的成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他的愛國熱情、活的教育方法以及“本土化”教育思想對我影響很大。
關鍵詞:經典;陳鶴琴;專業(yè)成長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說過:“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fā)現的航行?!弊鳛橐幻捉虒I(yè)的老師,當我一遍遍為學生講解學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時候,我深深地被陳鶴琴的思想及他的個人精神所感動。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之后,在日本特務的暗殺名單里,又增加了一位已經年逾50的老人,從此,這位老人便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在逃亡的過程中,他在江西建立了全中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范學?!魇×嶒炗字蓭煼秾W校。1944年,學校被迫轉移,為了湊夠遷校的費用,這位老人四處奔走籌貸了8萬元。然而,當時所有的船只都被征為軍用,沒有渡江工具。老人親自跑到江邊,他告訴船老大,他有200多個女兒要過江逃難,船老大驚奇地問:“你怎么會有這么多女兒?”當得知原來這200多個人是他的學生不是女兒的時候,船老大被感動了,全校師生得以安全過江。這位老人就是中國現代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先生。
一、一顆誠摯的愛國之心
1914年,陳鶴琴躊躇滿志踏上了留學美國的道路。在去美國的輪船上,他思想斗爭著:“學醫(yī)還是學教育?”最終放棄了學醫(yī),他認為:“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919年,他放棄了正在美國做的博士論文,毅然回國,開啟了他的“教育曲線救國”之路,提出了“熱愛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的思想觀點,并提出了“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的教育目的。
陳鶴琴本人的經歷以及他提出的教育目的,都是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學習的: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自己所在的國家?,F如今,出國留學的有志青年也很多,但是當個人的發(fā)展和國家的需要沖突時,有些人選擇了前者,留在了別的國家,甚至加入了他國國籍。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如果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那么中國人才的流失將嚴重影響著中國的發(fā)展。
二、“活”的教育方法
陳鶴琴認為清末以及民國時期的復制日本和歐美的幼稚園是“幼稚監(jiān)獄”,因此提出了“活教材、活學生、活教師”的“活教育”思想。他帶著學生走出幼稚園,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到工廠、到碼頭……讓學生把鮮活的現實生活當作教材。同時,他也一直在潛心鉆研“活教育”的教學方法。
有一個兒童,總習慣于用左手寫字,老師要他改用右手寫,卻一直沒做到。陳鶴琴就對這個孩子說:“你會用左手寫字,大家都不及你,你真了不起!但是大家都能夠用右手寫字,而你不會,那你就不如大家了。假如你也會用右手寫,兩手都會寫,那你就是第一個大好佬了?!辈痪?,這個孩子會用右手寫字了。
陳鶴琴先生重視研究幼兒的心理,他所采用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建立在研究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個性心理特點的基礎上?,F如今,一些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仍然很嚴重,一些幼兒園評價孩子的標準仍然是記住了幾個單詞,學會了幾首唐詩……陳鶴琴先生等眾多的幼兒專家都在多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要符合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可見,作為幼兒教師以及幼師專業(yè)的老師,我們都有必要重讀經典。
三、“本土化”的教育原則
中國幼稚園發(fā)展初期仿照日本,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中國幼稚園發(fā)展呈現美國化的色彩,從課程到教材、教法都從美國照搬。陳鶴琴認為,兩國的國情不同,歷史、文化和環(huán)境不同,應根據中國的國情,創(chuàng)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兒教育發(fā)展之路。從1920年陳鶴琴長子一鳴出生起,便通過照相、觀察、日記等研究方法追蹤研究兒童心理發(fā)展特征,時間長達808天,這就是著名的“808天觀察和記錄”。此后,《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誕生了。中國特色的幼稚園發(fā)展道路至此開始邁出了第一步。
“中國特色”“本土化”“校本研究”“因材施教”,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說明了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備課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體系,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尋找學生身邊真實的案例等,對學生做思想工作時,應本著“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思想,因學生的個性特點而異,不能“一刀切”,這樣才能打開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的心結。
參考文獻:
[1]柯小衛(wèi).陳鶴琴與“曉莊”[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5).
[2]王炳照,秦學智.陳鶴琴學前教育思想的傳統(tǒng)文化淵源[J].學前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