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約約
摘要:長期以來,說明文教學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瓶頸”。究其原因,說明文文風樸實,內容大多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師在教學中也普遍感到說明文無從把握。
其實,說明文“有用”、實用性質決定了說明文教學必須注意與實踐結合,決定了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語言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應用語言;理解、遷移方法。那么,那么如何讓說明文教學與精彩的學生活動擦出“火花”呢?不同類型的說明文教學又有哪些實踐策略呢?可不妨試試如下幾種思路:(1)文藝性說明文,采用“抽離比較法”,對文本中的典型語段或物象,進行抽離式的活動闡發(fā)或者現場練筆,通過對比閱讀,明白作者獨特的語言形式和科學的邏輯表達;(2)闡述性說明文,采用“仿寫感知法”,用嚴謹科學的闡述性語言,套用熟悉有趣的生活話題來合作仿寫,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3)程序性說明文,采用“情境實踐法”,基于“過程”的“替代性的情境實踐”,使學生在合作活動實踐中得到充分鍛煉。
關鍵詞:文本類型 說明文教學 實踐策略
一、說明文與說明文的類型
說明文的界定觀點很多,本文采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闡明道理的一種文體,目的是給讀者以科學的知識、科學地認識事物的方法。”[1]
通觀蘇教版必修部分,唯有必修五“科學之光”專題收錄了《<物種起源>緒論》等幾篇說明文。數量上并不占優(yōu)勢,但是雖少而品類俱全,這些文章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闡述性說明文,這類文章著眼于對事物形成、發(fā)展等原理進行探討,有著較深的內涵。如《<物種起源>緒論》、《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一類是程序性說明文。文章要告訴讀者的或是某種事物的演變過程,或是某一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是某一計劃的實施過程。一般以程序或時間先后為寫作順序。如《景泰藍的制作》和《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
一類是文藝性說明文。這類文章用文藝性筆調或形式寫成的說明文。它的寫法頗多,可以調動各種寫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話或寓言的形式,讓讀者覺得活潑有趣,使得人們在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紋》。[2]
二、緣起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高中階段,要求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的科技讀物,能寫比較復雜的說明文章。[3]基于大綱對中學生說明文讀寫訓練中“熟練”和“復雜”這兩方面的要求,中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著重文本結構和語言的分析,把握文章復雜的結構,學習文本準確、精煉、嚴謹甚至是詩意的語言,讓學生在說明文的課堂內外試著學寫比較復雜的說明文。
然而有“一千個”教說明文的教師,就一定會有“一千種哈姆雷特”式的課堂?!按缶V要求”如何轉化成課堂高效的實踐,是當下說明文教學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既沒有散文的情味,也沒有議論文的犀利,說明的內容大多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師在教學中也普遍感到說明文無從把握——是當下說明文教學一個尷尬的困境。
在說明文教學中,我們要明確,說明文“有用”,其實用性質決定了說明文教學必須注意與實踐結合,決定了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語言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語言,應用語言;理解方法,遷移方法。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要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盵3]
三、說明文教學實踐策略建構
然而,單純拋開“說明文”的文體特點談學生自主活動的魅力,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投機取巧。正如阿基米德那個撬起地球的支點,恰當的教學情境的建設,有效的典型的活動平臺的搭建,——也即一些精心設計的有效的“實踐情境”,能夠使學生在典型的活動情境中理解和運用科學言語,使說明文的教學價值得到充分的發(fā)掘。在合作活動中,在反復不斷的理解應用中,生成、創(chuàng)造亦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這樣的語言訓練是鮮活有效的。
那么如何讓說明文教學與精彩的學生活動擦出“火花”呢?不同類型的說明文教學又有哪些實踐策略呢?據筆者思考,三種不同類型的說明文的教學,可以有如下不同的實踐策略:
(一).“抽離比較法”——文藝性說明文的實踐策略
文藝性說明文是用文藝性筆調或形式寫成的說明文?!赌现萘吕笾Φぁ泛汀栋呒y》是典型之作。它的寫法頗多,可以調動各種寫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話或寓言的形式,讓讀者覺得活潑有趣,使得人們在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熏陶。簡而言之,作者用文藝的筆觸讓讀者感受到科學理性之真美和文學之詩美。
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例,可以抓住“荔枝”這一物象,進行“抽離”式口述,然后與賈老的文本進行比較閱讀,以此突破教學重難點:
①課文分別介紹了荔枝的哪些內容。找出關鍵詞來歸納。②結合多媒體上的關鍵詞,小組合作,用自己的話復述荔枝的結構;③比較分析,賈老的語言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班級小組分成“文學派”和“科學派”,找出文中體現科學性和文學性的句子,并分析說明。④教師總結文章說明性語言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從上面教學案例可以看出,《南州六月荔枝丹》里“荔枝”是文中精準又兼具詩美“物象”,是適合“抽離比較”的。又如《斑紋》,周曉楓用她華美的語言表達她獨特的“斑紋”的思考,楊仕威在《以“教學文體”為起點,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斑紋>為例》[5]中將富有表現力的關于“蛇”的描述的第四段進行了改寫,從而與原文形成比較閱讀,營造課堂的實踐情境。可以看出,抽離之后雖然比較客觀地介紹蛇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習性,但是少了作者的情緒情調,也無法體味作者豐贍的語言。這是“抽離比較法”的魅力。
因此,遇見文藝性說明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本中兼具“兩美”的語段或典型物象,模仿作者進行抽離式的活動闡發(fā)或者現場練筆,通過對比閱讀,明白作者通過獨特的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表達說明意圖,進而增強學生的文體和語體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