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利民
〔關鍵詞〕創(chuàng)傷;原生家庭;接納;滋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13-0077-02
那過去了的,終將成為美好的回憶。
——普希金
假期里和朋友一起聊天,當聊到了過去的事情時,氣氛略顯沉悶,因為這位朋友的過去在他自己看來比較糟糕,所以,現(xiàn)在提起來仍覺得舊傷復發(fā),諸如感慨“我的人生太不幸了,要不然也不會成為這個樣子?!?/p>
的確,類似朋友的情況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總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會經(jīng)歷一些事情,而且這些事情也一定會根據(jù)我們的個人標準判斷分為好與壞,在時間這個軸上,事情總有先后,于是就有了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所以,回憶起好的事情,就會美滋滋,甜蜜蜜,回憶起不好的,則是悲痛欲絕,仿佛昨日。
嚴格地講,如果時間一直存在的話,一切的現(xiàn)在都會成為過去。因為過去是相對于現(xiàn)在來說的。
比如說生命的某些時候,總會經(jīng)歷一些事情(對于自己來說是這樣那樣的創(chuàng)傷):一次失敗的婚姻,一次刺耳的責罵,一次痛苦的經(jīng)歷等等,雖然隨著歲月的積淀,這些都會慢慢變成自己的人生故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諸如此類的故事似乎并沒有消失或遺忘,而是在心中盤桓不去,隱隱作痛,成為敏感的話題,時不時地出來一下,讓當事人覺得每一次的回憶似乎都是一次迫不得已的重復,將我們拉回往事中,活生生的場景,讓我們無法釋懷,有時甚至是時隔多年回想起來,那傷口仍然鮮血淋淋,甚至是絲絲冒著青煙,令人不忍直視,只是因為那段經(jīng)歷在自己的不斷復習與鞏固下,早已刻骨銘心。
面對這些事情,有人因為太痛苦,干脆不回憶,誰知欲蓋彌彰,越是不去回憶,越是在心中若隱若現(xiàn);有人選擇欺騙自己,對自己說那不是真的;有人則是習慣抱怨命運或生活的不公等等。
但靜下來想想,這種情況當真不能改變了嗎?這個“魔咒”當真就沒有其他辦法解除了嗎?其實不是。
比如以原生家庭為例,在心理學及心理治療中,都很在乎原生家庭對于個體的影響,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有可能影響個體的一生,比如我們的很多價值觀、性格特點、處事方式、溝通能力等等。就像下面的例子:
我脾氣這么差,是因為我有一個脾氣暴躁的母親;
我這么懶惰和大男子主義,是因為我父親在我母親的面前也是這樣;
我性格這么敏感,是因為我的父母感情不和,經(jīng)常爭吵;
我經(jīng)營不好婚姻,是因為我的父母也經(jīng)營不好婚姻。
……
諸如此類,數(shù)不勝數(shù)。如此看來,影響的確很大,有些甚至是傷筋動骨的感覺,所以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把生活中所積累的怨氣和不滿都扣在原生家庭這個“黑鍋”上面,認為現(xiàn)在的一切都是父母的錯,現(xiàn)在所有的失敗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這樣一來對于自己的缺點和生活的失敗通通有了合理的解釋,其實這種情況不應該成為我們不改變或不前進的理由和牢籠,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和我們的選擇是兩碼事,除了以上的選擇,還有其他很多選擇。
就像這個故事:有一頭熊,一直被關在一個窄小的籠子里,只能站著,不能坐下,更不用說躺下。當人攻擊它的時候,它最多只能抱成一團來應對。后來,它被從這個窄小的籠子里解救了出來,但不可思議的是它仍然一直站著,仿佛不知道自己已獲得自由——可以坐,可以躺,可以跑,還可以還擊。
小故事大道理,這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故事縮影,看到這個故事,估計很多人會說:為啥能走了還不走呢?
幾乎每個人都會出現(xiàn)“當局者迷”的情況,我們習慣以過去來看將來,我們長大了,離開了家,但我們?nèi)匀粓猿忠恢贝谝粋€虛幻的家中,并繼續(xù)沉浸在從家中形成的邏輯里,即便這個家庭很糟糕。
你如果不小心選擇這樣做了,必定有兩個原因在其中:
一是你是如此的愛(恨)你的家庭,以至于他們給你的東西你想都不想就全盤接受,也似乎要用這種方式和原生家庭產(chǎn)生連接,來證明你是這個家庭中的孩子或一分子。
二是你是如此偷懶而不想長大,如果說小時候需要通過家人來看這個世界,那么現(xiàn)在長大了,自己有能力看這個世界了,不再是過去那個無助的、沒有能力的、依賴父母而生存的孩子了,完全可以自己看世界,這樣才能看到自己的世界,你卻還要通過家長的眼睛來看世界,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現(xiàn)實中選擇這樣做的人還真不少。這些人認命的背后,是有點太任性了!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想想就會知道,沒有哪個人是不經(jīng)歷痛苦的,況且本身這個就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的,關鍵是怎么看待這種經(jīng)歷,對于諸如原生家庭等過去的不良影響,除了抱怨和認命,還有更好的選擇。就像在賽跑中,若是起點跑慢了,那中間的速度可以調(diào)整,完全可以加速,為啥非要說:“我起點不好,我肯定贏不了了?”過去只能決定我們?nèi)松钠瘘c,至于中間的過程和最后的終點,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去改變。
對于過去我更愿意將其作為一種經(jīng)歷,而不是負擔,就像南非總統(tǒng)納爾遜·曼德拉的例子,他曾經(jīng)在羅德島上被關押了27年,受盡折磨。在他的總統(tǒng)就職典禮上,他恭敬地向三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令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jiān)獄大門時,我已經(jīng)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p>
這和佛家說的“放下過去,即是新生”,一模一樣。當我們接受了過去,過去這東西似乎一下子就從阻礙自己發(fā)展的東西變成了人生的巨大財富。過去仿佛就像一個人,日思夜想渴望回家,但是我們每次都大門緊鎖,還說:“這個人我不認識?!毕胂肟?,這是怎樣的一種境況?門外的那個人又怎么不找事呢?每個人的所謂的過去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邊,從未走遠,不離不棄,也是自己最忠實的朋友。關鍵是自己如何對待這位朋友了。
有一首歌叫跟往事干杯,這種詮釋恰如其分,所有的好與壞,都是我們所做的評判。既然如此,舉起酒杯,滿滿地斟上人生的醇酒,干杯吧!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qū)教學研究室,鄭州,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