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唯物史觀,閱讀,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7-0050-02
今天,我懷著“溫情與敬意”,虔誠傾聽了各位圍繞“唯物史觀的學術機理與教學運用”的讀書心得。不敢妄稱點評,只談三點體會供大家參考和專家指點。
第一,歷史老師要有“閱讀修行”的意識、毅力和路數(shù)
讀書應該是歷史教師的內(nèi)功修煉路徑和生活常態(tài),一個沒有閱讀量的教師不可能成為思想者,他必將成為歷史教育的落伍者和啞語者。從落實“雙基”到追求“三維”,今天我們行將步入涵養(yǎng)“五素”的新時代。既然“唯物史觀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課標語),那么,厘清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原旨和機理則尤為重要。毋庸諱言,在對唯物史觀學術機理的認識上,老師是存在學理上的“潰瘍”和“缺陷”的,而這種前攝理論不足勢必影響到歷史教育目標的達成。恰值此時,實訓基地各位老師在回歸經(jīng)典、重溫原著中探微溯源,領會原旨,體悟真諦,這種求索精神無疑是令人欽佩的。而大家在讀書過程中對唯物史觀的典籍通讀——重點精讀——難點研讀——焦點泛讀,以及專家引領——問題驅(qū)動——個體攻關——眾籌分享的團隊閱讀范式,不僅提升了歷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學術機理的精準、全面的洞察力、研究力和理解力,還將經(jīng)典閱讀智慧轉(zhuǎn)化為課程破解智慧和教學滲透智慧,也為我們提供了可參考、可操作和可輻射的閱讀研修模式。這種處變而不驚,矜持而不浮,理性而不躁的團隊經(jīng)典閱讀與分享,恰恰是實現(xiàn)歷史老師思想越獄、視界躍升和格局升華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在共同目標驅(qū)動下,在共同話題聚合下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歷史教育文化生態(tài)圈。
第二,唯物史觀是歷史教育的科學歷史觀,也是方法論
16位老師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看似常規(guī),但卻耐人尋味的“交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有老師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理論入手,理解其與教學的關系,例如,物質(zhì)生活的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矛盾、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xiàn)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有老師則從馬恩研究特定歷史問題所體現(xiàn)的基本思路和邏輯中發(fā)現(xiàn),唯物史觀也包含了研究歷史的思想方法,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在我看來,老師們的閱讀是到位的和深入的。對此,我只就唯物史觀與“時空觀念”一點稍加展開,以表示個人的認同。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強調(diào):“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這里的人“不是某種處在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觀察到的發(fā)展中的人”。這一說法的實質(zhì)就是我們談論的“時空觀念”。又如在談到拿破侖崛起時,馬恩在《神圣家族》中就從特殊時空觀念出發(fā)分析道:“恰巧拿破侖這個科西嘉人做了被戰(zhàn)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假如不曾有拿破侖這個人,那么他的角色是會有另一個人來扮演的?!痹偃珩R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更是運用“時空觀念”闡釋歷史現(xiàn)象的典范,恩格斯把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稱為體現(xiàn)唯物史觀的“一部天才著作”。我想,只有回到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中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原來諸如“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本是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意。這對我們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重新審視課程標準關于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呈現(xiàn)方式和邏輯關系大有裨益。
第三,要立體多維、全面精準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老師們通過唯物史觀經(jīng)典原著的研讀和外圍泛讀,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關鍵要義和內(nèi)涵指向。有老師從馬恩對社會形態(tài)的研究和描述出發(fā),對比列寧和斯大林時代五種社會形態(tài)遞進之間的聯(lián)系和差異,洞悉了唯物史觀關于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回歸馬克思主義的原旨和真諦;有老師關于全球化過程的梳理印證了唯物史觀本身就包含了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學理思想;有老師從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關于從血緣紐帶到地緣紐帶的論述中,反觀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到秦朝三公九卿和郡縣格局的變化歷程中學生的困惑,翻閱馬恩在其他論文中關于國家誕生標志的論述,從“勢”與“理”的特別視角找到了唯物史觀在解讀歷史中的契合點。平心而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博大精深的,只有回到原點的叩問和審視才能識別形形色色打著唯物史觀旗號,卻違背馬克思主義原旨的思想毒素。例如,有人提出不要讓全球史觀淡化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這種看法看似政治正確,實則“葉公好龍”。翻開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8頁,就有這樣一段醒目的文字:“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恩多次使用“普遍的”“全面的依存關系”“世界歷史性的”“世界歷史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世界市場”等概念。強調(diào)從各民族、各國家相互獨立的歷史,發(fā)展到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的歷史。這一思想實際上就是后來“全球化”史觀的萌芽和雛形。我常常感嘆,那些看似堅持唯物史觀的道學家們是否真讀過原著?是否讀懂原著?為何看不到如此光輝的論斷?至于說我們所推崇的“長時段”理論,“復合動因”思想,等等,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理論體系和實證方法中更是題中應有之意,就連年鑒學派重要創(chuàng)始人布羅代爾也說,他的歷史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作為一位一線教師,我特別敬佩老師們“無問西東”,但求“學以致用”的務實態(tài)度。大家在唯物史觀的原著中舉目“仰望星空”,同時又將關注的“疆域”聚焦于課程改課、教材內(nèi)容,教學設計和課堂流程,回首“又見炊煙”。這大概就是我們閱讀的價值——在理論與實踐的縫隙踐行歷史老師的思維穿越。如果說還有什么意見,那么我最想說的是大家要深入理解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間相互交映、彼此交織、層層遞進、五位一體的整體關系。否則,我們有可能在原點上出現(xiàn)理論的曲解和實踐的偏離。
【作者簡介】李惠軍,中學特級教師,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