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滋味是地上的一棵小苗渴望長成參天大樹。
懷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渴望與信念,就一定能在風雨中在電閃雷鳴驚濤駭浪中蔥蘢地
站著,而不會凋零為一棵衰枯
的草。
——摘自我的教育隨筆
用心播種
1993年,剛滿18歲的我從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畢業(yè)了。躊躇滿志的我卻因那年的特殊分配政策被分到了一所村小,任教六年級。那時我的心情黯淡到了極點!
一個偶然的機會,聽了通師二附小施建平老師送教下鄉(xiāng)的課,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語文課堂竟可以演繹得如此生動活潑!我不禁看呆了。這是我神往的課堂!聽完課,生性好強的我暗暗下決心:既然不能選擇環(huán)境,那就讓我在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中生根發(fā)芽!
調(diào)整了心態(tài),開始了自己的摸索。手中唯有一本語文教學專著《李吉林情境教學案例》,我翻來覆去地讀著,真有醍醐灌頂之感。拿著李老師的經(jīng)典教案去上課,學著她的做法,用上音樂、板畫、動情的語言,課堂竟有聲有色起來。然而,僅止于此,沒有人告訴我以后的路該怎樣走。
兩年后,我有幸來到通師二附小,跟隨施建平老師學情境教學。聽課、看錄像、聽講座、上研究課、參與研討……短短兩個月,教學的激情被點燃了,其力量的堅毅和執(zhí)著,是不可估量的。
回校后,我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模仿名家精心設計教案,常常為自己的突發(fā)奇想沾沾自喜;開始關注教學雜志,嘗試寫一些豆腐塊文章,居然在《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師》等刊物上發(fā)表了;有空時,練書畫、練誦讀,參加海門市演講比賽、書畫比賽。
看到班上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一般,我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精心選擇課外書,與學生一起閱讀、交流;采用“每日一誦”的方式,帶領他們誦讀古詩、名句;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詩歌朗誦會、辯論會……這些活動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了質(zhì)的飛躍。在村小六年,我教了三屆畢業(yè)班,畢業(yè)會考成績在整個鄉(xiāng)鎮(zhèn)名列前茅。
在鄉(xiāng)下教書的日子,印象深的還有讀書。在鄉(xiāng)村無邊的黑夜和寂寞里,我百無聊賴,口誦手抄自己心儀的好文章?,F(xiàn)在想來,有點后悔當初只閱讀小說、散文、詩歌,而對自己專業(yè)范疇內(nèi)的教育教學理論很少關注。但那時讀的作品對我的發(fā)展,對一個語文教師的成長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愛好文學,哪來激情、敏感?哪來對真善美的詩意追求和對語言文字刻骨銘心的愛戀?
最難忘的是自考。讀自考很辛苦,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資料有限,更要命的是靠自己一頁一頁地啃,這是對一個人的自學能力、自律能力、自悟能力的考驗。鄉(xiāng)下的夏夜蟲子特別多。關了窗讀,大汗淋漓;開了窗讀,因為燈光的吸引,大大小小的蟲子又會讓人不勝其煩。盡管如此,我仍然常常堅持讀到子夜,拿下了大專、本科文憑。夜讀使我領悟了什么叫堅韌—— 一種人生中最寶貴的品格。我也漸漸明白: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走姿態(tài)。一個教師究竟能在教育這條路上走多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讀書的態(tài)度。
回想在村小教書的六年,沒有上公開課的機會,沒有任何榮譽,沒有誰來關注你,但那時讀的書、上的課、對教育教學的思考卻在慢慢發(fā)酵,慢慢醞釀,生命的能量在不斷強大。
破土而出
1999年,我從村小走出,懷著忐忑與憧憬踏進海門市東洲小學。
在東小,我從有思想、有激情、富有開拓精神和感召力的許新海校長身上感悟到,教育需要忘我投入,需要責任心和奉獻精神,需要一個教育者對教育理想的浪漫構想和狂熱追求。我拜敬仰已久的李慶明老師為師,認真聆聽成尚榮所長、楊九俊會長等教育專家的講學,我與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親密接觸”,一有機會就去聽優(yōu)秀教師的課……我驚喜自己身體內(nèi)沉睡的每一部分被喚醒、激活了。
我的快速成長,得益于一次次賽課、公開課中所接受的“魔鬼式”訓練。2001年,海門市教師基本功大賽,比賽內(nèi)容有特長展示和上課。師傅李慶明老師幫我細細推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反復斟酌每一句話。他指出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手勢過多,教學語言不夠兒童化,缺乏激情,教學評價不到位……一次次教學設計,一次次試教,推倒,重來,再推倒,再重來……為了練課堂語言,我買來名家誦讀的磁帶,跟著大聲練;為了練體態(tài),我對著鏡子,一個眼神,一舉手、一投足,盡量做得完美;為了練課感,夜深了,還獨自一人站在空蕩的教室里試教……那次比賽我獲得第一名,后又代表海門參加南通市比賽獲得一等獎。
之后,我多次參加賽課,從海門賽到南通,從南通賽到江蘇,賽到華東“六省一市”,直到全國。2006年,一路“過關斬將”,在全國蘇教版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大賽中,我執(zhí)教的《月光啟蒙》一課以精到深刻的教材解讀、靈動優(yōu)美的教學風格、扎實有效的教學效果贏得了專家評委的高度評價,并獲一等獎。這樣一路賽來,每一次比賽都經(jīng)受一段“魔鬼式”的訓練,從師傅最初的指導到后來自覺“磨煉”,每經(jīng)歷一次“磨”的過程,都讓我感覺有一種“蛻變”,對教育教學的理解也愈加深刻,我聽到了自己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
渴望參天
2006年,南通市第一梯隊名師培養(yǎng)對象遴選,經(jīng)過封閉備課、現(xiàn)場抽簽上課、論文答辯等多個項目,通過專家打分、測評、考察,最終我被確定為培養(yǎng)對象,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一名。這個團隊其實是一個“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有著一批有思想、有見地的特級教師。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將這些年的成長總結為五句話:
1.“名師的生命在課堂”
這是導師們一再強調(diào)的話。每學期,每人至少打磨一節(jié)新課,然后到各地送教研討。公開課的最大價值,不在課的本身,而在備課和研討的全過程。只有在公開課的不斷洗禮中,教師才會真正成熟起來。
那幾年,我對課堂教學有一種近乎癡迷的藝術化追求。文本解讀要獨特、教學設計要巧妙、教學語言要富有感染力,課件要精致,音樂要攝人心魄,如何達到?就是一次次備課、一遍遍試講、一次次修改,要對自己的教學挑剔到苛刻。記得那時,上《珍珠鳥》《蟻國英雄》《金色花》《伯牙絕弦》等課,因為得到了導師們的多次贊賞,我竊喜不已,對課堂教學更加癡迷。
為了錘煉課堂教學藝術,我還摸索出一些日常的教學修煉方法。比如“細讀實錄法”,收集了許多語文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一有空就細讀,反復揣摩每一個精彩片段,細細品味獨具匠心的方法和智慧,學習他們的“絕技”。比如“自我剖析法”,把自己的課錄下來,整理成實錄,反思課堂的教育行為及教育效果,還有“微格研究法”“文本細讀法”“主題研究法”等。
我一直認為,不講究藝術的課堂注定不會走得太遠?!耙?,就要上出自己的最好!”一定要暗暗跟自己較勁,超越自己,超越別人。2015年,我進入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的團隊。導師孫雙金校長聽了我的課,說,既是聽課,又是審美,人詞合一;楊九俊院長夸我的課精致,當然,他希望我要超越精致,把精致打碎,走向更自然。這是我努力的方向。
2.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
“確立教學主張,彰顯教學風格?!边@也是導師們反復強調(diào)的。要想更好地成長,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
在導師們的要求與幫助下,我越來越意識到理性自覺、明確專業(yè)發(fā)展方向?qū)τ趥€體成長的重要意義。2008年暑假培訓,在小學組討論、定位各自的教學風格時,朱嘉耀校長說:“吳建英的課,清新雅致,富有情感,充滿意蘊,語言訓練扎實,課堂教學風格可以說已經(jīng)呼之欲出?,F(xiàn)在的主要工作是要用核心詞加以提煉、概括?!敝煨iL的話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引領我開始了對個性化課堂教學構建的實踐與探索。2008年年底,許友蘭校長、許新海局長、袁炳飛校長和我討論專業(yè)發(fā)展問題。當討論到我的教學風格時,許局長沉思片刻,突然興奮地說,“吳建英的課情深意切、情意交融,我們暫且稱之為‘情意課堂吧!”隨后,他們幫我進一步梳理。這次討論,在我的成長之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使我的專業(yè)發(fā)展方向頓時清晰起來。
之后,在我感到迷茫、困惑時,朱嘉耀校長、施建平老師、唐鐵生老師總是給我及時的鼓勵與指點。他們說,“在語文教學中,‘情已挖掘得很深入,‘意還研究得較少,中國的古代文論是很強調(diào)‘意的?!?“你要立足學科本位,從母語的本質(zhì)特點、人與語文的關系中去研究‘意。”“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之路從來都不平坦,不能淺嘗輒止,要持續(xù)深入!不要輕言放棄,不要輕易轉向!”這些話語,如醍醐灌頂,給了我繼續(xù)前行的無窮動力。
結合導師的點撥,以及對自己的分析,我把研究鎖定在“探索展現(xiàn)母語之美的語文教育”上,努力將母語教育植根于漢語文本土,遵照漢語言文字特點與兒童學習母語的規(guī)律,遵照現(xiàn)代先進教育思想來進行和改造母語教育,構建起獨具民族特點和中國特色的母語教育體系,培養(yǎng)兒童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對母語的熱愛之情,探索一條“母語教育民族化”之路。
2010年10月,南通市名師導師團、海門市教育局主辦“吳建英‘情意課堂教學展示與專題研討活動”?;顒又校覉?zhí)教了兩堂課,并作了專題報告。大家普遍認為我的展示課優(yōu)雅、靈動、唯美,專題報告見解有深度。朱嘉耀校長用 “全面、深入、成功”六個字高度評價了本次活動。他認為,展示課顯性的是“美”,隱性的是“豐”,從過程看有藝術性,從終極的指向看有生長性,體現(xiàn)了情感和認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專題報告,既有理論的初步構架,又有操作層面的初步呈現(xiàn)。只要堅持邊實踐邊研究,不斷完善深化,便可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范式。導師們的點評給了我莫大的信心,引領我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風格一旦形成,就要堅持,就要聚焦,就要深挖,這樣才能出成效。從2008年確立主張后,我的課堂教學、論文寫作、教學思考都圍繞這個主題。所以,在四五年時間內(nèi),我發(fā)表了近百篇相關文章,出版了專著《情意課堂展現(xiàn)母語之美》。2013年,《“情意課堂”教學范式及“情意課程”建構的研究》獲得了江蘇省基礎教育成果獎一等獎。
3.課程,鋪就專業(yè)成長之路
除了在教學風格、課堂藝術上下功夫外,我更鐘情于做課程研發(fā)。我感覺,課程比課堂更重要,更有意思,更有魅力。我主持的第一個江蘇省立項課題是“十一五”的《閱讀文化課程的構建與開發(fā)》,這個課題雖已結題,但我仍在做,堅持了10年多。因課題研究的需要,我投入到大量童書閱讀中。讀童書不僅使我與學生有了共同話題,更使我保有赤子之心。同時,我還讀了大量的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方面的理論書籍,開創(chuàng)性地設計了《閱讀手冊》,引領全校語文教師進行閱讀課程的開發(fā)與構建,做了整本書閱讀、讀寫繪、主題閱讀等,讓師生沉浸在清朗而高貴的讀書生活中。
2015年,我主編的《給孩子們上的閱讀課》一書,入選“2016年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在“整本書閱讀課程”被評為“全國新教育卓越課程”之后,又在2017年江蘇省校本課程評比中獲最高等級獎,研究論文在《人民教育》等雜志上發(fā)表。2017年,《“兒童書香課程群”的構建與實施》又一次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
近幾年,我專注于《“中國風·母語美”微課程群的開發(fā)與實施》,此項目2016年被評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2017年又被評為江蘇省“十三五”精品培育課題。圍繞課程,我們舉辦了多次研討活動。王笑君先生看了之后說,“最強烈的感覺,這個課程有一種教育擔當、教育責任意識,境界高遠、旨歸明確。能始終把握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牢牢地把握了本質(zhì),找到了回家之路。”許新海博士也高度認可這個課程,認為“很有眼光,具有前瞻性、挑戰(zhàn)性,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息,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蘊含中國元素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形象?!边@更讓我堅定走出一條充盈著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的教育探索之路。
4.讀書,繞不開的主題
我喜歡閱讀。以前,文學閱讀,是首選。讀《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還讀散文,汪曾祺、林清玄、余光中、余秋雨、史鐵生和周國平的書讀得比較多。錢穆說:“文學即人生,人生即文學。”讀文學,就是讀人生。我對文學教育特別偏愛,執(zhí)教了《金色花》《月光啟蒙》《珍珠鳥》等多個文學閱讀的課例。
我的專業(yè)閱讀是從充實學科知識開始的。了解漢字,我讀《漢字的故事》;扎實語文基礎知識,我讀《語言學與語文教育》;了解修辭,我讀《周振甫談修辭》;進行文本細讀,我讀《論雅俗共賞》《談文學》《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了解語文教學的思想和理念,我讀《語感論》《走進語文教學之門》《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等。此外,我還選擇教育學、心理學的書目進行閱讀。
在系列閱讀中,我感到與教育教學研究相結合的閱讀是最有效的專業(yè)閱讀。比如,我一直感到古詩詞教學是個難點。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尋求新的突破?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閱讀《詩論》《唐宋詞十七講》《人間詞話》等書,通過閱讀,我才真正懂得古人因何寫詩詞、為何如此寫,我們?nèi)绾谓庾x、學習詩詞。這些書中,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給了我極大的啟發(fā)。書中,她多次談到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她對于王國維給詞的定義深為贊同,“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娭抽?,詞之言長”,就是講詞有一種最精致、最細膩、最纖細幽微的美。這些論述,引發(fā)我在《如夢令》的備課時,以詞的特點、文本特色為突破口進行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詞必須以詞的方式來教”這樣一種理念。嚴清先生在給我的評課中就充分肯定了這一點——“是什么就教什么”。
這些年的閱讀,使我越來越感覺到,一個教師要改變自己內(nèi)部基質(zhì),除了閱讀,別無他法。
5.做到極致,就是卓越
有時,優(yōu)秀會成為卓越的敵人,就如一句話所說:“一旦你以為自己已經(jīng)非常卓越,那滑向平庸的過程也就開始了。”其實,對于卓越的追求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永遠沒有終點。我一直堅信,做到極致,就是卓越。
怎么做到極致?三個關鍵詞:堅守、努力、超越。
其實,磨課、讀書、思考、寫作等,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這是成長的一般規(guī)律,是專業(yè)成長的鏈條。問題是,為什么有的教師能按這些方式迅速成長起來,獲得成功,而有的教師卻成長緩慢,甚至沒有明顯進步,最終仍然平庸?那是因為有的人把這一鏈條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得很充分、很扎實,絕不匆匆走過,絕不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記得一位專家說:“名師,都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或自設的艱苦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我對這句話這樣理解:“艱苦的環(huán)境”對教師而言是“勞其筋骨”,而“自設的艱苦環(huán)境”則不僅是“勞其筋骨”,還是“苦其心志”,是自我加壓、自求歷練。
學習、工作,基本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全部。在外人看來,這種生活無趣無味,但真正投入進去,也能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在堅守中探索,感覺自己就成了“生活在規(guī)律中的主人”。這樣,每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都會帶給自己清新亮麗的感動。
以樹的姿態(tài)成長,那個蓊郁茂盛的參天夢想永遠具有誘
惑力!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東洲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