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因
【摘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以有效的學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會學”到“學會”。本文闡述學法指導的三個策略:掌握規(guī)律,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會科學地思考;內省于心,外化于行,指導學生構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學法指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思維 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4A-0092-02
唯物辨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就教育教學方法而言,教師教法得當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而學生學習方法的優(yōu)劣,更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以有效的學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會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的目的。
一、掌握規(guī)律,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會科學地思考
智力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指導學生合理地想象、科學地思考,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一)掌握認知規(guī)律,合理開展有效的學法指導
學生的學習活動常體現(xiàn)直觀操作、指導模仿、基礎再現(xiàn)的智力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研透教材,厘清知識點之間的規(guī)律和聯(lián)系。
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乘法的意義》時,學生通過看圖初步建立了乘法的表象,此時教師可以強化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舉一反三,進而牢固掌握乘法的知識與計算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探究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真正達到鞏固強化新知的目的。
(二)立足課堂教學,把握學法引導的重點環(huán)節(jié)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習方法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利用科學、正確的方法展開學習。
在教學《表內除法》時,學生根據圖意和算式,很容易得出除法的意義:12塊餅干每3塊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但要學生說出另外一層意義時就遇到了障礙,他們往往會說成:12里面有3個4。這時教師應進一步指導學生領會圖意,利用已學過的“幾個幾”的舊知,讓學生明確有幾個幾,一共是幾個。學生得出:12里面有4個3。
二、內省于心,外化于行,指導學生構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活動中如能讓學生構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體系,并且學會選擇更為優(yōu)化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高效學習。
(一)關注遷移效應,依托聯(lián)系學習法搭建知識結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存在著聯(lián)系,知識也不例外。如果把知識間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運用到學習過程中,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在數學教學中,常用遷移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回顧、找尋原有的知識信息,發(fā)現(xiàn)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構建自我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多位數的讀寫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原來學過的兩位數的讀寫法,然后類推到多位數讀寫法的學習上。這樣教學,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推理出新知識的解決方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快掌握知識,形成知識體系,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二)重視分析整理,運用歸納推理法厘清知識體系
一般來說,數學教學的開展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整理、歸納,推理出知識間的特點、性質和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體系,更快記憶知識、理解知識,更有效地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教師出示幾道習題,讓學生嘗試解答,然后再針對不同的解題情況,指導學生進行歸納、判斷,讓學生明確一級運算和二級運算在四則混合運算習題里的運算順序,牢固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加強思考,利用思考學習法促進知識的理解
古人提出的學習的五個階段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中慎思就是要在學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并把外在的知識與自身的經驗結合起來思考問題。既用自己的經驗來思考知識,判斷對象,也用新接納的知識來鑒定原有的經驗,從而達到理解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目的。
在教學除法應用題時,教師出示習題:24個同學制作小旗,平均分成4組,每組有幾個同學?教學時,如果只是教學生利用數量關系“總數÷份數=每份數”進行解題,學生在解答題目時只會生搬硬套,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可以先從理解意義入手,讓學生明確這道題就是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求出每組有幾個同學后再延伸到數量關系上。這樣由淺入深地展開教學,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輕松,進而牢固掌握這樣的數量關系。
三、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預定任務的雙邊協(xié)調活動,要使這一活動達到最佳的效果,教師應根據數學科的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有效地進行學法指導,增強教學結構的適合度,提高學習的成效。
(一)通過直觀演示,促進思維表象的形成
數學教學具有操作性強、實效性突出的特點。如果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能很好地利用這一特點,通過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有效地進行學法指導,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表象的形成。
在教學《十幾減幾》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小棒等學具進行操作,建立初步的表象;再通過教師的指導,利用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lián)系點架設認知橋梁,由“幾加幾”的進位加法通過逆向思維,進一步引出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二)鼓勵互動合作,提高學法指導的成效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統(tǒng)一的活動。如果只是單一的只重視教師如何教,不重視學生如何學,那么教學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強調“教會”,還應強調“學會”和“會學”,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使整個教學過程頗有成效。
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僅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也適應了素質教育的需要。在課堂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得教法與學法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相得益彰,進一步完善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