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國華
摘 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是中國傳統的自然倫理教育,而在當下,學生與自然的疏離與隔膜是語文教學值得思考的問題。選擇植物筆記寫作,既是實踐生活化寫作的方式,又是實踐自然教育的需要。初中植物筆記寫作教學可從如何指導學生有效觀察,如何指導學生觸發(fā)思考,如何指導學生生動表達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植物筆記寫作;觀察;思考;表達
中國傳統的古詩文,很多源于對自然景物的感動觸發(fā)而表情達意,從《詩經》、唐詩宋詞到明清小品,中國的文學一直都保持著與自然的高度融合。長期的農耕時代,讓中國傳統文人對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花草樹木有著近似膜拜的虔誠?!靶∽雍文獙W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中國文學対植物的表達從《詩經》開始繁衍幾千年,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國文人或借景抒情,或移情于物,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寫作打通了人與自然的聯系,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融。
親近自然是自然教育的需要?,F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到了多方面的沖擊,“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這是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文版序言中提到的數據。初中學生“去自然化”的現象同樣突出,很多學生受教育觀念、課業(yè)負擔等束縛,難以對自然產生真正觸動,他們發(fā)現不了自然的美麗、神奇與深邃,很多生活中美麗、有趣、詩意的風景在他們眼里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自然養(yǎng)育了他們,可他們對自然卻“一無所知”。學生與自然的疏離和隔膜是對傳統的天人合一教育倫理的挑戰(zhàn),期待自然教育的回歸是教書育人的一項重要任務。
自然寫作是寫作教學的需要。自然與人是寫作的兩大主要內容,自然是世界主要的構成,也是人活動和成長的背景。如何通過寫作讓學生對自然有感覺、有呼應,和自然建立聯系,如何通過自然景物描寫把人的世界寫得有意思、有情趣,這些都是寫作教學要落實的具體任務。
而選擇讓學生寫植物筆記,基于以下三點考慮。一是植物是寫作的主要素材之一,觀察植物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熟悉而普通的生活,從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素材,走出無材料可寫的困境。二是認識植物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和感悟能力,讓學生讀懂花心草語,用植物世界來觀照人類社會。三是關注植物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熱愛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培植崇善向美之心,從而與自然為友,成為自然的保護者。
一、觀察,讓學生看見自然
柏恩德·海因里希在《森林的故事》一書中指出,“對我們來說,無法識別的事物就等于不存在”,換一種思路理解,即能識別的事物就是屬于我們的事物。南茜·羅斯·胡格在《怎樣觀察一棵樹》中寫道:“我們認識一種植物就像認識一個人,了解得越多,關系就越深厚,這種植物帶給我們的發(fā)現與驚喜就越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薩拉馬戈也曾說:“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見。如果你能看見,就要仔細觀察。”
沒有觀察,就沒有發(fā)現。閱讀學生的作文可以發(fā)現,他們對于花草樹木的描寫,大多局限于概念化的描寫,有時借助于一般的閱讀經驗。很多學生對于植物的認識與了解,僅憑最直率粗淺的感知,隨意地掃視它們的形狀、顏色、花型、氣味等,獲得一些模糊的認識,不能形成真正的觸動。但如果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運用一些觀察的策略,就能有別樣的收獲。
(一)連續(xù)觀察
1.連續(xù)的定點觀察
教師可引導學生養(yǎng)成持續(xù)觀察植物的習慣,觀察一棵樹一年四季的變化過程,一朵花從鼓出花苞到凋謝結果的變化過程,一棵草從草木萌發(fā)到衰敗枯折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通過持續(xù)觀察,了解一株植物的外形、習性、生長需求、生長規(guī)律等。
2.周期的連續(xù)觀察
連續(xù)觀察還可以是定期地連續(xù)觀察同一植物的變化。引導學生記錄下植物開花、抽葉、結果等的時間。這種定期觀察的好處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一棵樹、一株草、一朵花。比如小區(qū)的一株龍爪槐,連續(xù)觀察兩三年,就不用擔心為什么到了仲春時節(jié)這棵樹還是光禿禿的毫無動靜,因為過不了幾天就會發(fā)現它的枝頭冒出點點新綠,而且一旦抽綠就會呈一發(fā)不可收之勢。通過周期的連續(xù)觀察,學生會有這樣的發(fā)現:很多植物的生長變化恪守一貫性的原則,它們并不會受環(huán)境、天氣等太大的影響。所以,筆者讓學生觀察校園里的植株。當看到繡球花和梔子花初放枝頭,江南地區(qū)快進入梅雨季節(jié),畢業(yè)班的學生就會更加眷戀母校、珍惜時間;當聞到金桂的香氣,暑熱快要褪去,早晚的風吹到臉上已經干爽清冽,節(jié)氣已經過了秋分,江南江北都已經是秋意濃了,敏感的學生就會觸發(fā)季節(jié)更替的情思。
(二)多角度觀察
1.變換空間角度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看同一植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角度不同,所觀察到的形狀、風貌就會迥然有異。遠觀、近看,俯視、仰視,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感知植物不同視角下的美感,會讓觀察者獲得全方位的審美情趣。
2.變換動靜角度
雖說植物是靜態(tài)的景物,但風過留聲,鳥棲而鳴,增長的年輪,翩飛的落葉,植物可以靜、可以動,動則生、靜則樂,亦動亦靜的植物才會讓人覺得自然有靈性、有活力。變換動靜角度觀察,就能認識到自然是動靜的交會、剛柔的補充、陰陽的調和。
(三)比較觀察
1.與其他植物的比較
把一株植物與同類的其他植物進行比較,把相似的異類植物進行比較,把同一環(huán)境中的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有比較就會發(fā)現不同的特點,有發(fā)現就會有精彩的描寫。
2.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比較
植物與環(huán)境有著相依相存的關系,植物依賴環(huán)境生長,不同的環(huán)境也會創(chuàng)造植物獨具個性的美。晨昏交替、陰晴變化,植物因為光線的不同、天氣的變化、季節(jié)的推移等呈現出不同的姿態(tài)和風貌。有效地發(fā)現這些變化,就能寫出獨具審美情趣的文字。
(四)體驗互動式觀察
1.開放感官體驗
這里的感官體驗是指觀察者用感覺器官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事物的一種感知方法。一般的觀察限于視覺感知,但植物是有色彩、有質感、有氣味的生命體,觀其形、聞其聲、嗅其味、觸其表,能全方面地感知植物,所以對植物的觀察,不僅要“遠觀”,還可以“把玩”。
2.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
客觀看,植物世界靜默無語;主觀悟,自然萬物相生相融?!拔铱辞嗌蕉鄫趁模锨嗌揭娢覒缡恰?,靜物況且可以通過與人的互動獲得生命的靈感,更何況是有生命、會呼吸的植物。所以,觀察者應該主動與植物互動,甚至創(chuàng)設活動的美學情境,這樣就能讓植物更加充滿靈動性與生命力。
二、思考,讓學生認識自然
看,占有表象,是寫作活動的緣起;思,探索本質,反映生活的規(guī)律。蘇州詩人校長柳袁照認為:“日月星辰飛禽走獸花卉草木等世間萬物,都有聯系、有情感、有思想,在觀察、體驗它們的過程中,融入又超越。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微處,是人心的一點靈明。”圣??诵跖謇锝韬偢嬖V小王子一個秘密——“實質性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看得清”,這里的用心看就是思考。思考,實現客觀與主觀的融合;思考,對接自然與生命的時空。寫作是個性的表達,是自我的展示。作家王宗仁說:“只有那些有思想的作家才能創(chuàng)造出有個性的作品,勤奮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感悟后的靈性?!盵1]學生的思考雖然局限,但彌足珍貴。例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梧桐,啟發(fā)學生思考梧桐與自然、與人格、與情緒、與鄉(xiāng)土等的關系:
? 梧桐與自然的關系。通過連續(xù)觀察,認識到梧桐的物候現象所反映的自然規(guī)律:春分吐翠,立夏葳蕤;立秋甫過,枝頭泛白;立冬之際,滿地黃葉;冬至前后,枝痩干枯。于是蟄伏,熬過嚴冬與冷春,在陽春時節(jié),開始又一輪的季節(jié)更替??匆娢嗤┑乃募?,有學生能想到:春夏時旺發(fā),秋冬后衰老,依時序進展,按規(guī)律生長,是講究規(guī)則的平凡者。
? 梧桐與人格的關系。細觀梧桐,樹形挺拔,枝干清凈,闊葉舒朗,姿態(tài)優(yōu)雅。古人對梧桐有很深的情結。《詩經·大雅·卷阿》中留下了“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的詩句,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陽光在新生梧桐葉子上跳躍著金光的場景,是那樣地華美雍容?!肚f子·秋水》中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但也有學生看見梧桐的主干,這樣反思:梧桐有迷彩服的外形,卻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外表多數是靠不住的。
? 梧桐與情緒的關系。植物依存于環(huán)境,作用于環(huán)境,因環(huán)境的不同改變自己的形貌。人們常說“一葉知秋”,秋冬是梧桐落葉的季節(jié)。但通過觀察,梧桐的枯葉其實生命力特別頑強,經過長長的秋冬,從青綠、黃綠、黃褐到深褐,總有幾片枯葉倔強地掛在枝頭,即使過了冬至,仍然不肯謝幕。但一個冷空氣過后,情況就大為不同,一夜風雨,次日晨起,滿地黃葉,一陣風起,落葉翩飛。而風雨與落葉的交會,的確能催生離愁別緒,孤心憂慮。所以看見冷風掃落葉,有學生能想到:歲月不饒人,西風摧打梧桐,卻催促我們加緊人生的任務。
? 梧桐與鄉(xiāng)土的關系。梧桐在古典詩詞中,還有象征故鄉(xiāng)的意思,古人喜歡在庭院中央或者水井邊栽種梧桐,當詩人身處異鄉(xiāng)時,梧桐便是他們心中的精神家園。杜甫《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中“異方初艷菊,故里亦高桐”,“梧桐”是故鄉(xiāng)的原物;李約《病中宿宜陽館聞雨》中“風吹桐竹更無雨,白發(fā)病人心到家”,“梧桐”是思鄉(xiāng)的藥劑。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雖然高大的喬木不一定是故園的象征,但故鄉(xiāng)因為有大樹的庇蔭而產生更豐富的內涵。所以有學生看見校門口的梧桐樹,就能想到:故園的魂魄是種在樹根深處的,故鄉(xiāng)如是,母校亦然。
“晨觀凌空枝,暮讀梧桐詩;無情猶有情,在于性靈癡?!钡拇_,面對客觀靜止的植物,如果只有看見,就只是達到了“看山是山”的境界;如果觸發(fā)思考,則可以達到“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學生通過思考與感悟、聯想與想象,賦予自然狀態(tài)的植物以靈性、思想、內涵,實現從看見自然到走進自然的飛躍。
三、表達,讓自然走進人心
“筆記,猶如寫生,猶如攝影,需要對焦,唯有學會使用自己的眼,學會細致的觀察,才能遇見真正的風景;唯有不斷地親自描摹,才會真正地使用起自己的眼睛與心靈?!盵2]這句話揭示了觀察、思考與表達的關系:細致獨到的觀察和思考是表達的基礎,而準確生動的表達反過來有助于觀察與思考能力的提升。我們倡導學生寫植物筆記,旨在引導他們在日復一日的觀察思考后用自己喜歡的文字傾訴情感、展示個性,表達對生活的態(tài)度。
如何讓學生的表達更生動、更有趣、更動情,如何借表達寫出植物的個性、氣質、性格,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一)善用修辭
教師可指導學生在描摹靜態(tài)的植物時,善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比喻創(chuàng)造物的新奇,擬人表達物的靈性,通感產生陌生化的效果,恰當的表達總能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凡為詩意。如學生描寫七里花香:
還沒走近,就仿佛聽見“嘭——”的聲音,那是剛開爆的爆米花的香氣,充盈在天地萬物間。聞香探源,看見一叢綠樹上撒遍了千萬顆細小的珍珠,是一位穿著雪花衫的女人在散發(fā)成熟而迷人的魅力。
這段文字,用了多種修辭:用通感,以爆米花的聲音形容七里花香,寫出了香氣的濃郁、磅礴,新奇活潑;用比喻,“珍珠”讓人產生美而高貴的聯想,貼切自然;用擬人,用穿著雪花衫女人散發(fā)的魅力來呼應,靈動有趣。幾句描寫,美、趣、諧并存,有自己的獨到發(fā)現和獨特體悟,令人遐想,讓人神往。
(二)產生聯想
花樹草木雖然靜態(tài),但根據其獨特的形、味、色、聲,均可以產生不同的聯想,賦予其靈性與思想,增添物的情趣。如:
棗們排著長長的隊伍,但一點都不乖。喏,這幾個頭碰頭聚在一起,商量著怎樣才能長得大些、甜些;這一個孤零零地坐在太陽底下曬日頭呢;嗯,這一串還算乖,整整齊齊地排著隊。咦,我們上體育課排隊時,不也是這樣嗎!快看,那里還有一個深黃的知了殼!是別班來湊熱鬧的吧?一副賊頭賊腦的樣子。
作者由棗兒聯想到學生,用學生來譬喻棗兒,使?jié)M樹棗兒跳躍出活潑的氣息。
(三)有效體驗
所謂體驗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情緒作用于客觀物象的反應,類似于古典詩詞中的“移情”,將自己的主觀情緒作用于植物世界,使物人相融,意境頓出。如一學生寫六月的繡球花:
殘留在花瓣上的雨珠似離人的眼淚,總掛在瓣尖搖搖欲墜,欲落不落。這時候,心情就會無端地惆悵,再過幾天,高層的教室就會空下來。再過幾天,我們就要坐上去,如血液循環(huán)般周而復始。時間快得仿佛還來不及說聲“再見”,卻又要唱起畢業(yè)的驪歌。
將畢業(yè)的別緒拋給繡球花,用繡球花的眼淚渲染分離的傷感,這是體驗運用得較為成功的一例。
(四)創(chuàng)設活動
創(chuàng)設活動可以拉近寫作者與植物之間的距離,讓寫作者通過直接的接觸對植物有更深刻的了解;創(chuàng)設活動還可以將植物置于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植物感染人的氣息與情味,在具體的描述中表達出人味和情味。如這段文字:
蘿卜可以拔了。我隨爺爺爬到長崗山。對于我來說,蘿卜與青菜都是菜,蘿卜與大頭菜更是傻傻地分不清。爺爺笑城里小孩分不清韭菜和小麥,北京鴨與呆頭鵝。我拔蘿卜太用力,蘿卜摔在地,一個碎成四塊。爺爺夸他的蘿卜最嫩,這叫水蘿卜。
這段文字描寫摔蘿卜的幾句話生活氣息洋溢,生活情趣濃厚,可讀性較強。
(五)講述故事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觀察身邊與植物相關的有意思的人或物,把他們(它們)拉到故事里面當主角,或者當配角。對故事的喜愛是人的基本傾向,幾乎沒有人會拒絕故事。
作家肖復興說:“多讀精彩的自然景物描寫的文字,會密切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滋潤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的感情,從而更加珍愛大自然。”[3]閱讀尚且如此,表達更能走心。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有效表達的方法,把他們的作文從標簽化和模式化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植物的個性、格調與氣質。
“觀察、思考、表達”,即“眼到、心到、手到”,是寫好自然作文既簡單又不簡單的秘訣要領。第一,觀察不簡單。“真正的觀察,需要你自己在某一天,某種光線下,某種天氣情況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盵4]好的觀察需要不斷地尋覓比較,直到找到最獨特的角度。第二,思考不簡單。“求異質而同歸,思不同而和諧”,新異思維是反復思索后頓悟的產物。第三,表達不簡單。法國小說家勒納爾說:“言詞是精心定做的,與思想相適應的衣服?!庇行У谋磉_不是形式,更是思想。而我們的教學,需要借給學生一顆慧心、一雙慧眼、一對巧手,教他們在自然中看見、思索與表達,從而用寫作豐盈他們的心靈,用寫作啟迪他們的智慧。
參考文獻:
[1]王宗仁.看見了,想一想,記下來[J].語文學習,2018(1):58-61.
[2]郭靜娟.用“生活日記”引領學生“看見”與“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4(6):34-37.
[3]肖復興.風景不是尋常物[J].語文學習,2017(5):58-62.
[4]南茜·羅斯·胡格.怎樣觀察一棵樹[M].阿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