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行關系是中國哲學史上長期探討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主要有知行先后、知行難易等問題的探討,對于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等觀點都各有其適用的情況。在時間上,明確提出“知先行后”“知易行難”的觀點比明確提出“行先知后”“知難行易”的觀點為早。從現(xiàn)代科學視角審視知先行后、知易行難,亦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知行關系中,求知轉(zhuǎn)化為求“真知”或“心知”,使知由易轉(zhuǎn)化為難;行區(qū)分為“心行”和“身行”,“心行”可以直接調(diào)控人的行為,改變惰性,使行由難轉(zhuǎn)化為易。
關鍵詞:知行觀;心知;心行;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B244.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9-0125-03
知行關系是中國哲學史上長期探討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主要有知行先后、知行難易等探討。知行先后問題就像“雞與蛋先后問題”一樣不易回答?!暗降资窍扔须u,還是先有蛋?”之所以不易回答,其原因之一是在回答后提問者會變換前提。如果回答先有蛋后有雞(以同一個體的發(fā)育順序為前提),提問者便會反問蛋從哪里來?(不同個體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因此,明確前提條件是必要的。關于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等觀點都各有其道理,都各有其適用的情況,明確前提條件才能避免又是又非的現(xiàn)象。在時間上明確提出“知先行后”“知易行難”的觀點比明確提出“行先知后”“知難行易”的觀點為早。本文對知先行后、知易行難的合理性試做粗淺的分析。
一、知與行
“知”作為知識、認識來講,是對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認知,包括:其一,自然事物的運動變化,其中包含人們的活動干預后的自然事物的運動變化,如鯀治水采取修筑堤防的方法,使水無歸處,水害不息;其二,社會與生活活動,其中包含與個人密切相關的社會與生活活動,個人對這些活動產(chǎn)生了影響;其三,個人的心理活動,其中包含個人有意識的調(diào)節(jié)自己心理活動的調(diào)控活動。由此可見,“知”的對象是所有的運動變化,甚至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都可作為研究的對象加以觀察分析,“行”不僅是軀體上的行為,也可以是心理活動的調(diào)控活動?!爸弊鳛橹X來講,感官先要接觸而后感知。感官接觸過程常伴有主動的行為活動:其一,感知行為,如觀察社會與生活活動、考察河流僅是感知行為;其二,干預及感知行為,如參與社會與生活活動即是個人對社會與生活活動的干預過程,同時也是感知過程,再如參加堤防修筑即是對河流流動的人為干預過程,同時也是感知過程。
二、知先行后
北宋程頤較明確地提出了“知先行后”的學說,朱熹繼承并進一步發(fā)揮了程頤的“知先行后”說[1]。朱熹明確地指出:“夫泛論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觀之,則知之為先,行之為后,無可疑者。”從現(xiàn)代科學理論來看,知先行后亦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知”作為知覺來講,依據(jù)現(xiàn)代科學理論對知先行后的理解
從時間來看,人出生時就有與生俱來的非條件反射,如嬰兒的吮吸反射等低級的反射活動。本能行為是在動物進化過程中形成并經(jīng)遺傳固定下來的行為,如攝食、飲水等[2]322。本能行為也可以認為是以行為的形式遺傳下來的“知識”,對于個體和種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出生后是通過身體的感知認識了這個混沌的世界,在觸摸中認識了世界,兒童成為“一個人”的過程是從感知世界開始[3]。從空間來看,人類的認識范圍,從地球到太陽系、再到銀河系不斷地向宏觀擴大,從分子到原子、再到夸克不斷地向微觀深入,總體上人類認識世界的范圍比人類活動的范圍大。朱熹云:“如人行路,不見便如何行?”對于個人而言,在空間上,人的觀察范圍比人的身體活動范圍大,觀察總是在前。
(二)“知”作為知識、認識來講,依據(jù)現(xiàn)代科學理論對知先行后的理解
系統(tǒng)論認為,一個系統(tǒng)是由許多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整體。系統(tǒng)思維方式是把對象當做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加以思考的思維方式,是理論思維的一種現(xiàn)代形式。它對某一具體系統(tǒng)的研究側重于無序、非線性等方面,線性系統(tǒng)只不過是一部分簡單非線性系統(tǒng)在一定條件下的近似[4]44。由于人腦機能的復雜性,知行模式是一種復雜的模式。一個人的以往各種經(jīng)歷為:X1?.?Xn,積累的各種知識為:Z1?.?Zn,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知—行—知的線性關系,個人的知行模式是一個復雜的網(wǎng)狀模式,任何一次認識是與Xa?.?Xb,Za?.?Zb密切相關。系統(tǒng)論認為,系統(tǒng)具有動態(tài)開放性的特征。系統(tǒng)思維方式把所觀察的系統(tǒng)都看作動態(tài)的開放系統(tǒng)[4]。“一個人只有依存在社會中才能稱其為人,否則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人”,對于個人,知識大部分來源于社會已有的知識。人腦的機能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輸出,當以往的經(jīng)歷和積累的知識達到一定程度時,人腦可以對物體的形狀進行重構,可以空間想象物體的運動的情況,可以推理判斷得出未知事件的始末,個人對學到的知識可以舉一反三,也可以得出新知。
最經(jīng)濟原理論認為,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廣義代價趨于最小可能值[5]。就個體而言,以“先知后行”的方式行動做事消耗的資源較小。程頤說:“譬如人欲往京師,必知是出那門,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雖有欲往之心,其將何之?”現(xiàn)代豐富的圖書資源、海量的網(wǎng)絡資源幾乎涵蓋了我們?nèi)粘I?、工作中所需的各種知識,各種網(wǎng)絡交流平臺使得所需信息的獲取更加快捷便利,以“先知后行”的方式行動做事是主要的方式。
三、知易行難
《尚書》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已開古代知行關系之先河,是“知易行難”的最早表述[6]。知行難易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它不僅是誰難誰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什么難?怎么由難變?yōu)橐祝?/p>
知行難易問題可以有以下兩種提法:①是知難,還是行難?知與行本身是否具有可比性,比較的標準又是什么,這些問題很難回答,無形的“知”與有形的“行”本身是難以比較的;②知是難、是易?行是難、是易?那么知與行可以分開提問,既然“知易行難”把兩者放在一起提出,更強調(diào)的是由知到行難。另有一種觀點認為,“行易知難”,那么也可以認為,由行到知難。由知到行難,主要原因是“知而不行”,那么由行到知的過程是否存在著“行而不知”呢?比如某人從做飯得出了做人的道理,如果沒有得出,他不會知道自己是行而不知,如果知道自己是行而不知,那么這個做人的道理他也就知道了。假如弗萊明沒有發(fā)現(xiàn)青霉素,青霉素抗菌的知識對他而言是未知的,那么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行而不知,未知的知識是無法談難與易的。在行動中會得到那些具體的“知”,如果不能提前預知,我們沒有得出這些“知”,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是行而不知,難易也無從談起。“知而不行”比“行而不知”更能夠被覺察。個人通過歷史事件或他人的行為活動也可以得出對自己而言的新知。如果個人只是“抽身世外”的觀察社會與生活中的事件,個人的存在與否,對這些事件沒有影響,這些事件僅是觀察的對象。就好比觀察天象,得出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規(guī)律,日月星辰僅是觀察的對象。由知到行可以是顯性的,知能明顯地在行中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實中存在著許多“知而不行”“知行分離”現(xiàn)象的報道,值得引起關注。
四、知由易化難,行由難化易
(一)知由易化難
朱熹對“知而不行”現(xiàn)象給予了大量的關注,“知而不行”只是未真知,真知則必能行[7]。王守仁認為,真知必在于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8]。這樣求知就轉(zhuǎn)化為求真知,使得知由易轉(zhuǎn)化為難。孫中山認為,“行難”容易使人不敢或不愿參加實踐活動[9]。同樣,“知”過難也容易使人望而卻步,不敢或不愿追求真知。真知是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并且真實。許多真理性的認識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謬誤,過分強調(diào)真知,容易使人在已有的知識范圍內(nèi)原地踏步,不敢有較大的突破。
二程,即程顥和程頤,提出了區(qū)別認識過程中不同層次的范疇,即“常知”與“真知”。所謂“真知”,是指在自身經(jīng)歷、探索中所得到對某一事物的深刻的認識;“常知”則是指間接地通過他人傳來的、流于表面的一知半解的認識[10]。“常知”可轉(zhuǎn)化為“真知”[11]。一個具體的知識既可能是“常知”,也可能是“真知”,與認識的主體有關。“心知”更能體現(xiàn)出主體性,將“知”區(qū)別為“常知”和“心知”,可能更為合適。如何更好地學習知識,下面舉一些例子:
1.深刻思考,領悟知識
書上說:“宇宙是無限的?!笨捎钪嬲娴氖菬o限嗎?黑格爾認為,有限自身的本性就是超越自己成為無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趨向無限)。黑格爾是在充分思考了有限才得出無限的,所以無限在黑格爾那里是深刻的認識?!盁o極”與“無極之外復無極”是不同的認知。
王守仁說:“為善去惡是格物?!边@句話可以聯(lián)系到生活實際去理解,有些人做了貪婪的事卻沒有愧疚之心,原因是“誰不自私?”即因為人是自私的所以我自私。覺得貪婪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是以人性為理。人性是可以提升到“為善去惡”的程度,應以提升的人性為理。
2.突破局限,以知為樂
莊周說,“朝菌不知晦朔”“夏蟲不可語冰”。這兩句是說,朝生之菌活不到一天,連白天黑夜都不知道,夏天的蟲子不可能和它們談論冰凍的事[12]173。然而朝菌真的不能知道白天與黑夜嗎?夏蟲真的不能知道冬天的寒冷嗎?他們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清晨有明暗的變化,可以在思維中將明暗的變化延伸而接近光明與黑暗;夏天有涼熱的變化,也可以在思維中延伸涼熱的變化而知道寒冷。我們都知道什么是有、什么是無,可是我們真的知道什么是虛無嗎?
3.以得求知,以失而知
《年譜》說,王守仁龍場悟道之時,“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意即王守仁在那段時間日夜都在靜坐[13]?!办o一”也可以得到知嗎?
最近一次微風吹過我們的身體是什么時候?這個問題或許并不容易回答。微風隨處可見,而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同樣,音調(diào)不變的微弱噪音,聽時間久了,也常被我們忽略而聽不見。越是隨處可見、越是變化甚微的存在,越容易被忽略而不易被感知。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更好地感受清新的微風,只有放下繁華與喧囂才能得到平和與寧靜。知有兩種知法,以得求知和以失而知,以失而知可以發(fā)現(xiàn)易被忽略的事物。王守仁早年追求朱熹的圣人之學,這是以得求知;王守仁龍場悟道,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可能是以失而知。貝克萊認為“存在即是被感知”。存在是能夠被感知的,那種無處不在、永恒不變的存在是不能被感知的,既看不見也聽不到,是沒有意義的存在。
(二)行由難化易
王守仁認為,“行”不一定要有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6]。“一念發(fā)動處即便是行”,“念念若行”,這是“心行”[14]。因此,可以將“行”區(qū)別為“心行”和“身行”?!吨杏埂吩唬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毕才樊a(chǎn)生和表現(xiàn)主要有下列四種情況:①產(chǎn)生了喜怒哀樂,不節(jié)制地表現(xiàn)出來;②產(chǎn)生了喜怒哀樂,有節(jié)制地表現(xiàn)了出來;③產(chǎn)生了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④原本能產(chǎn)生喜怒哀樂卻沒有產(chǎn)生。經(jīng)常能由③做到④,則不見“身行”,只是“心行”。同樣,時常產(chǎn)生貪念還未貪,做到了不產(chǎn)生貪念,也是“心行”。以人的思慮為例,思慮的開始為“起”,思慮的結束為“止”,由一種思慮轉(zhuǎn)為另一種思慮為“轉(zhuǎn)”。夜晚躺在床上休息時,還在思考工作中的問題,此時要快速發(fā)出“止”的命令;坐在椅子上,長時間地心無雜念或長時間地幻想而工作中的問題還有待思考,此時要快速發(fā)出“起”的命令;坐在椅子上,沉思生活中的事而工作中的問題還亟待思考,此時要快速發(fā)出“轉(zhuǎn)”的命令。以上例子均看不到身體上的行為。同樣,“起”“止”“轉(zhuǎn)”,也可以用在行為上,如遲遲不能離開家門去上班,此時要快速發(fā)出“起”的命令?!耙荒畎l(fā)動”要經(jīng)過長期的修習強化,甚至在內(nèi)心世界強化出一個“管理者”。
“心行”是不是僅是一種心理活動?形象地說,在人類之初,原始人尚不能將自己和自然世界區(qū)分開來,而后漸漸能夠把“人”作為一個“類”同自然界分離,進而逐漸產(chǎn)生了“人類”的意識。人產(chǎn)生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樣,在內(nèi)心世界強化出一個“管理者”,它也是內(nèi)心世界的一部分,是人的心理活動?!耙荒畎l(fā)動”只有經(jīng)過長期的修習強化才能稱之為“心行”,否則,僅是心理活動?!靶男小笨梢愿淖儍?nèi)心世界的活動狀態(tài),有利于個人的行為,強化出的“管理者”也可以直接調(diào)控人的行為,改變惰性。
“心行”是不是總是有益的?王守仁認為,“心外無物”。這可能是由于在感覺上,從事事物物中得出來的規(guī)律又不依賴于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而存在,容易出現(xiàn)“空不見物”的感覺;還可能是由于過長時間的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而出現(xiàn)的感覺,再好的良藥也要階段性的使用,再好的修習方法如“克己內(nèi)省”,也要階段性的進行,回歸自然不要強求改變自己,利用人體的自我平衡能力,糾正修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
五、結語
對于“知行觀”不僅要注重這個古代哲學理論的本身,更要注重它在實踐中給予我們的啟示。北宋程頤較明確地提出了“知先行后”的學說。就個體而言,以“先知后行”的方式行動做事是主要的方式?!爸仔须y”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命題,現(xiàn)今廣泛存在著“知而不行”“知行分離”的現(xiàn)象。在知行關系探討的過程中,求知轉(zhuǎn)化為求“真知”或“心知”,使得知由易轉(zhuǎn)化為難,使人們更加注重知;“心行”可以改變內(nèi)心世界的活動狀態(tài),有利于個人的行為,“心行”的修習方法也可以直接調(diào)控人的行為,改變惰性,使行由難化易。
參考文獻:
[1]張洪波.中國哲學史上知行觀的論爭[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姚泰.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3]朱姝.基于梅洛—龐蒂具身現(xiàn)象學的兒童心理發(fā)生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4]黃順基.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昝廷全.系統(tǒng)經(jīng)濟學的對象、內(nèi)容與意義[J].經(jīng)濟學動態(tài),1996(10).
[6]李延平.中日陽明學“知行”范疇比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4).
[7]東方朔.“真知必能行”何以可能?——朱子論“真知”的理論特征及其動機效力[J].中國哲學,2017(3).
[8]秦泗巖.王守仁“真知必在于行”說的倫理學意義及啟示[J].學術交流,2015(5).
[9]李天敏.孫中山的知行觀述評[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4(5).
[10]朱忠明.二程的真知與常知、積累與貫通[J].中州學刊,1986(5).
[11]楊祖漢.朱子學與陽明學的會通[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12]雷仲康.莊子[M].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13]賴先忠.論龍場悟道的悟道方式[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14]余海.論王陽明對“禪”的吸收與排斥[J].新東方,2006(2).
作者簡介:李東(1979—),男,河北徐水人,徐州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教師,碩士。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