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莉
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并形成良好的語感。針對我校藝術生的特點,我們將漸進式閱讀教學引進語文課堂,打破傳統(tǒng)課內閱讀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單一、枯燥,更加注重學生鮮活的閱讀體驗,能持續(xù)、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和藝術體悟能力。
關鍵詞:藝術生;漸進式閱讀;語文閱讀教學
新時期,語文課程被定義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吧罴凑Z文”的理念已成為共識。這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必將呈現(xiàn)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特點。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提出“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倡議更是明確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并形成良好的語感。為了實現(xiàn)以上目標,有方法、有策略的閱讀教學成為語文教學重要的一環(huán)。
我校是一所具有藝術特色的完全中學,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整體偏低,讀書閱報的習慣還沒有完全養(yǎng)成,多數(shù)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較弱。而藝術生受到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約束和時間的限制,普遍存在著輕視語文閱讀的現(xiàn)象。因此,筆者將漸進式閱讀引進語文課堂,打破傳統(tǒng)課內閱讀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單一枯燥,更加注重學生鮮活的閱讀體驗,能持續(xù)、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面,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
那么,什么是漸進式閱讀呢?我們又是如何進行漸進式閱讀教學的呢?
漸進式閱讀是指從認讀、理解、評賞、創(chuàng)造四個層面由淺入深地進行閱讀,將閱讀變成一個有層次、由易到難的過程,從整體上實現(xiàn)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有效延伸和補充,以此構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具體做法如下:
一、“學生個人閱讀狀況”問卷調查
初一新生剛入學,筆者就做了一次“學生個人閱讀狀況”的問卷調查,并形成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從來沒有去過圖書館,也很少去書店;多數(shù)學生只有網(wǎng)上閱讀的習慣,且多以獵奇為主,較少看紙質的課外書籍;八成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僅限于教師提供的必讀書目??傮w而言,我們的學生,尤其是藝術生,讀書閱報的習慣還未形成,聽說讀寫能力比較薄弱。這一調查為下一步授課內容的選擇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jù)。
二、明確閱讀篇目
(一)確定課內精講篇目,指導閱讀
以調查報告為參考,結合學情,根據(jù)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教學要求,筆者精選了課內講讀篇目進行指導閱讀。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主要以家國情懷為主題,體會作品的抒情方式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之一,所以筆者精選了兩篇抒情方式迥異的課文作為課內精講篇目,一篇是《黃河頌》,一篇是《老山界》。
《黃河頌》作為一首獻給黃河母親的贊歌,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并且呼吁中國人民要學習黃河精神?!独仙浇纭穭t是回憶長征的經(jīng)典名篇,文中那些極富抒情氣息的描寫,生動細膩,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和英雄主義色彩,如“漫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這段文字,通過對紅軍戰(zhàn)士夜間舉著火把登山的景象進行詩意描寫,表達了對英勇無畏、堅強樂觀的紅軍戰(zhàn)士的贊嘆之情,這就運用了間接抒情的方法。通過兩篇課文的對比教學,學生就較為清晰地體悟到了兩種不同的抒情方式。
(二)精選課內自讀篇目,輔助閱讀
除了精講一些課內文章,我們還會選擇一些篇目供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從旁提供一些引導,通過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化難為易,抓住主題,體悟情感。
以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為例。文章表達了東北流亡青年對故鄉(xiāng)摯痛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其中回憶部分選擇了有特色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個畫面來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這就是間接抒情;而結尾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則是采用呼告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眷念之情,這就屬于直接抒情。同一篇文章綜合運用了兩種抒情方式,筆者認為這是很好的自讀材料。但學生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的經(jīng)歷和體驗,筆者通過一些影視片段來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又播放了經(jīng)典歌曲《松花江上》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fā)他們的共鳴。
(三)精選課外閱讀篇目,比較閱讀
課外延伸閱讀則是精選與課內篇目主題相關的課外閱讀篇目,設計相應的問題,提供給學生進一步理解訓練。同樣以家國情懷主題為例,在課內篇目讀完之后,筆者又從愛國名篇中挑選了艾青的抒情詩歌《我愛這土地》,并設計相應問題:
問題1:詩歌首句為什么要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能否換成清脆、嘹亮等形容詞?問題2:鳥兒所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義?問題3:按自己的理解來朗誦這首詩歌。
學生們帶著以上的問題去進行閱讀理解,一方面加深了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另一方面對抒情方式這一知識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搭建課內外展示平臺
閱讀,本就是讀者與文字的一次美麗相遇,如若要這場相遇銘心刻骨,“朗讀傾聽,摘錄品味,背誦尋樂,批注探究,對話交流,筆記入心,寫作生花”等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為了讓學生能體驗到和文字相遇的美好感受,教師需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新穎、有效的課內外展示平臺,使他們能多角度地體會閱讀帶來的無盡趣味,從而實現(xiàn)從“讀懂文章”到“培養(yǎng)能力”的漸進式提高。具體做法如下:
(一)全面完善班級圖書角,根據(jù)教師推薦書目,結合學生的興趣添置新書,讓學生讀得開心,讀得自在
下課時間,班級圖書角永遠是最熱鬧所在,人人捧讀一本書已成為班里最美麗的風景。配合讀書活動展開的,是每天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演講,主題為“分享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學生個個精心準備,演講的內容也是精彩紛呈,有的談古典小說,有的讀現(xiàn)代詩歌,還有的竟然講到了哲學作品《沉思錄》,講得頭頭是道,演講成了學生每節(jié)課期待的環(huán)節(jié)。在一次次的上臺磨礪中,學生的閱讀理解、口頭表達等各方面的語文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利用優(yōu)秀傳媒的力量,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閱讀、觀賞體驗
近年來,央視接連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jīng)典詠流傳》等一系列大型文化綜藝類節(jié)目,這也成為筆者改變學生閱讀習慣的一大契機。筆者會在課堂內外向學生介紹這些節(jié)目,給他們播放一些視頻,讓大家都能從“低頭滑屏”的焦灼中抬起頭來,安靜下來學習經(jīng)典。慢慢地,這些內容逐步成為學生們課余生活的豐富談資,他們不再只會看八卦雜志、新奇漫畫,而是在課下和老師、同學一起探討紅樓,一起分享老莊思想……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三)全面開展“讀書分享會”“好書一起讀”“歌詞分享會”等一系列活動,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
隨著漸進式閱讀教學的推進,在我們搭建的各個平臺中,很多學生都敢于并樂于去展示自己,如筆者策劃的“歌詞分享會”就得到了很多學生的回應,麥同學從《時間都去哪兒了》和《父親》兩首歌的歌詞中帶領大家在時光的流逝中去體悟父愛的無言與偉大,感知自己肩負的期望與責任;吳同學則是在《請記住我》的吟唱中引領大家體味了愛的真諦。美術班的同學則是在閱讀《小石潭記》《故宮博物院》時意興所至,完成了極具特色的素描作品;有些學生讀名著完成的思維導圖,簡直就是一幅精美的藝術品,叫人愛不釋手。
面對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大潮,在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下,語文教師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知識結構,不斷探索和總結新形勢下語文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我們潛心教研的漸進式閱讀就是力求在閱讀教學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受到文化的熏染,品味的語言越多,接受的文化知識越豐富,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學生豐富了語言,發(fā)展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會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而這種愉悅又能使學生對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體悟,尤其對藝術生而言,這種體悟對他們的終身發(fā)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