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婷
摘 ? 要:史料是實現智慧歷史課堂的寶貴課程資源,史料教學在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豐富歷史細節(jié),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歷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歷史;智慧課堂;史料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29-0024-04
歷史史料浩如煙海,歷史評論多如牛毛,多個角度觀察歷史,就多一種思路反思歷史,學會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下去理解,并“經過分析、綜合、概括、比較等思維過程,形成歷史正確的歷史判斷,進而認識歷史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既重視了對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培養(yǎng),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人們對課堂教學的思考在不斷推新?!爸腔壅n堂”是近幾年課堂教學改革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模式之一,其內涵就是“教師能夠智慧地教,學生智慧地學和做,讓課堂成為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的課堂”。遵循這樣的理念來理解,“智慧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應該學會思考、學會自主、學會合作,課堂應該成為發(fā)展學生能力和追求思維深度和廣度的課堂。
如何讓歷史課堂走向智慧?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學會思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感受到歷史有血有肉有靈魂?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在這樣的追問與實踐中,史料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一線教師認同。尤其是2017年12月印發(fā)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歷史學科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歷史學科要培養(yǎng)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素養(yǎng),而“史料實證”被認為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也就是說,科學有效地用好史料,充分發(fā)揮史料的實證效用,是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而基于史料提出的問題,不僅解決了教學中教師憑空設問的蒼白無力,避免了“填鴨”式教學的死灰復燃和學生的死記硬背,也為學生思考搭建了平臺,更是盤活學生思維和構建智慧歷史課堂最有效的工具。
二、智慧歷史課堂構建中史料教學的實踐和思考
(一)依托史料合理立意,豐富歷史細節(jié),還原真實的歷史
初中歷史教材框架式明顯,簡約敘述了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這樣的體例安排往往很難讓學生走進歷史深處,也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搞清楚歷史上真正發(fā)生了什么,只有清楚歷史本來發(fā)生了什么,才能去探討與歷史相關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全面深入了解歷史。歷史是由事件組成的,講清楚歷史的來龍去脈離不開細節(jié),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離不開史料,史料教學的功用和效能由此凸顯。史料大致分類為文獻(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和聲音史料等。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恰當合理應用史料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中南京大屠殺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筆者適時引入了以下史料:
史料一:《東史郎日記》中的部分內容,東史郎親自參與了南京大屠殺,他在日記中寫到:戰(zhàn)友們不知從什么地方拉來一個中國人,像狗崽子一樣戲弄他,西本提出一個殘忍的建議,即把他放進口袋里,澆上汽油后點火燒??藓爸闹袊吮蝗M一個郵政口袋里,袋口被緊緊地扎住。那個支那人在袋子里掙扎著,哭喊著??诖拖褡闱蚰菢犹邅硖呷?,像菜地里的菜那樣被澆上尿水。西本從那輛破車里搞來汽油,澆在口袋上,又在口袋上拴一根長長的繩子,以便拉著到處跑?!鞅军c著了火,汽油“呼”地一下燃燒起來,口袋里立刻迸發(fā)出難以形容的恐怖的嚎叫。因為口袋里的人使盡渾身力氣拼命掙扎,口袋自己跳了起來,又自己滾來滾去。牽著繩子的西本喊到:“喂,如果熱的話,就讓你涼快涼快吧!”隨即將兩顆手榴彈拴在扎袋口的繩子上,將口袋扔進對面的池塘里?;鹣缌?,口袋沉下去了。就在水面即將恢復平靜的時候,手榴彈在水中爆炸了。水一下躥了上來,然后又恢復了平靜?!?/p>
史料二:戰(zhàn)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記錄下日軍暴虐的罪證——南京大屠殺的史料圖片。
史料三: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政府代表梅汝璈在法庭上據理力爭,為中國人爭得榮譽和尊嚴,他說:我不是復仇主義者,也無意于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堅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筆者據此提出問題:
1.史料一東史郎日記的片段和史料二戰(zhàn)地記者的照片記錄下了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
2.從史料三梅汝璈的話中你獲得哪些認識?
《東史郎日記》和這些照片就是南京大屠殺的鐵證!日記中真實的敘述,照片中慘痛的記憶,使日本侵略者的兇殘嘴臉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真切地認識了所學史實,情感也隨著課堂的深入而起伏。梅汝璈代表發(fā)言又讓學生意識到回憶這段歷史不是為了拉長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以史為鑒,彰往察來。
“歷史就是過去與現實無休止的對話”,三則史料和問題的呈現,讓學生在激憤與理性的碰撞中感知歷史,在對歷史細節(jié)的展示與敘述中正確地判斷歷史,提高了他們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和正確省察歷史的能力,增強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精選史料恰當質疑,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科素養(yǎng)
“智慧課堂”的內涵是遵循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在學習過程中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作為目標之一。在歷史學科智慧課堂的構建中,科學選擇史料、合理利用史料,引導學生依據史料發(fā)現問題并大膽提出問題,能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進入到歷史的境況中,使他們感受到和體驗到歷史的脈動,由此產生探究歷史的欲望。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抗擊八國聯軍”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要解決這一重點問題,筆者在授課的時候沒有讓學生按照教材死記硬背,而是引入了《辛丑條約》原文,并科學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理解著記憶。
“嚴禁中國人民反帝”采用談話交流,筆者用引導的方式展示《辛丑條約》第十款原文:
大清國國家允定布告:以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
筆者在解釋原文后提出遞進的三個問題:這個布告是誰發(fā)布的?被斬的對象是誰?一個政府被迫發(fā)布這樣的布告說明了什么?
通過談話交流,層層深入,揭開列強設置這一條款的險惡用心,教給學生學會利用史料分析、判斷的邏輯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客觀史料判斷分析歷史問題并得出結論: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賠巨款和拆炮臺,戰(zhàn)略要地駐兵”采用分組討論探究的方式,分成“賠巨款組”和“拆炮臺組”,學生依據手中的資料及問題分組討論探究。
賠巨款組閱讀《辛丑條約》原文第六款內容:
大清國大皇帝允定,付諸國償款海關銀四百五十兆兩。
按中國當時人口計算人均一兩,借此懲罰、侮辱所有中國人。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相當于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2倍,以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
討論回答兩個問題:比較《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賠款數目。巨額賠款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什么?以海關稅﹑鹽稅作抵押的嚴重性是什么?
拆炮臺組閱讀《辛丑條約》原文第八、九條款內容:
第八: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礮臺,一律削平……
第九:中國國家應允,由諸國分應主辦,會同酌定數處,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通道無斷絕之虞。今諸國駐守之處系:黃村、郎坊、楊村、天津、軍糧城、塘沽、蘆臺、唐山、灤州、昌黎、秦皇島、山海關。
筆者組織討論回答兩個問題:炮臺被拆除意味著什么?允許列強在戰(zhàn)略要地駐兵會造成怎樣嚴重的后果?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初步形成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學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礎上更深切體會《辛丑條約》帶來的嚴重危害,進一步增強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然后各組代表匯報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因勢利導得出結論:經濟上的巨額賠款使中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在列強手中;軍事上嚴重損害了清政府的國防和主權,便于列強武力威脅清朝政治中心。
劃使館界采用依據史料、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討論回答的方式。教師為學生提供《辛丑條約》附件十四的文字史料和圖片,《辛丑條約》附件十四規(guī)定:
東面之線系崇文門大街……此線循城墻南址隨城垛而畫……中國國家應允,諸國分應自主,常留兵隊,分保使館。
引導學生閱讀史料、觀察圖片提出諸如“圖中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使館界劃定在北京的什么位置”“這些都說明了什么”等一系列問題。
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論從史出的思維意識。養(yǎng)成深入思考歷史問題的習慣,并做出自己的解釋。教會學生思考,不僅知道歷史事實,還要學會探究根源:使館界是凌駕清政府之上的“國中之國”,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
通過史料的引入,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通過史料的層層解析,引導學生掌握了科學的記憶歷史的方法;通過對史料的理解認識,幫助“學生在了解歷史史實的基礎上,逐漸學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并嘗試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學會對歷史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三)甄選史料拓展視野,引導學生多角度感知歷史
新版課程標準和“智慧課堂”都將提高學生能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歷史教科書中也大大刪減了具體年代和歷史人物,內容的選擇上也是貫徹‘精而重質的精神,知識量大為減少,在重大歷史事件上不下明確斷言,而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理解進行歸納……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中就一個問題選擇史料時,盡量做到內容和角度的多樣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拓展教材深度和廣度,也給學生提供了多角度認識和感知歷史的條件和機會。
以部編版八年級歷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為例,教師在分析日本侵華的背景時適時引入幾則史料:
真相一:日本侵華蓄謀已久。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要》,確立先占領中國東北、內蒙古進而侵占全中國的侵略擴張政策。
——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把侵占東北作為其吞并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qū)的首要戰(zhàn)略目標。
真相二:不抵抗政策的惡果。1931年,蔣介石坐鎮(zhèn)南昌,忙于紅軍的第三次軍事“圍剿”。9月21日,蔣介石召集緊急會議,商討對日之法:以日本侵占東北的事實,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訴,發(fā)布告全國同胞書,要求國人鎮(zhèn)靜忍耐,努力團結,準備自衛(wèi),并信賴國聯公理處斷。
——旨在不抵抗政策造成的惡果,使日本的侵略欲望更加膨脹,肆無忌憚地擴大侵略戰(zhàn)爭,明目張膽地為其侵略行為詭辯。
真相三:美日曾有“秘密諒解”。蘇聯政府致電中國表示同情,但又向日本致函表示,對于中日沖突將采取不干涉主義的中立立場?!熬拧ひ话恕笔伦兦耙惶?,美國國務卿與日本駐美大使達成一項秘密諒解:美國保證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日本則保證其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應限于錦州以北。直到日本侵占錦州,并向錦州以南進犯時,美國國務卿史汀生才照會中國和日本,宣布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干涉,違反了《凡爾賽和約》,美國政府對此不予承認。由于沒有采取遏制日本侵略的具體行動,美國的這一政策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效果。
——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日本對一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公然破壞,美蘇睜一眼閉一眼,這樣的真相提醒善良的人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強大才可以在世界上站穩(wěn)腳跟。
史料教學的意義不止于此,諸如史料教學寓教于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智慧,激發(fā)學習興趣;史料教學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再開發(fā),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等,在這里不一一枚舉。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歷史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史料教學的巨大功用,才能積極甄選、有效利用,從而讓史料教學成為課堂常態(tài),真正達到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歷史課堂走向智慧高效!
參考文獻:
[1]劉 ? 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葉 ? 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趙鳳霞.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