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明
部編教材在全國六省市實施以來已經(jīng)暴露出“密集性知識體量和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訴求難以統(tǒng)合的矛盾”。接下來筆者將圍繞《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以下簡稱本課)的試教,來談談如何“既落實密集性知識點又能涵育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試教體會。
一、心中有“魂”,構(gòu)造“主題鮮明”的教學框架
特級教師戴加平認為:“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應當有故事(細節(jié))的渲染,有學習方法的滲透,有靈魂的燭照。簡言之,是應當有趣、有法與有味。”[1]沒有靈魂的身軀行不遠,人如此,課亦如此。一堂好的歷史課應當有“課魂”?!罢n魂”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是一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也是貫穿一節(jié)課的核心線索,更是一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筆者認為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學術(shù)動態(tài)等是研制“課魂”的依據(jù)。
從課程標準看,本課所在的《晚清時期的內(nèi)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這一單元課程標準要求是: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zhì)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依據(jù)課程標準,筆者提煉出“反抗”、“挽救危局”這兩個核心概念。
從教材分析看,本課所在的專題線索清晰: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貫穿其中。本課上承“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下啟“辛亥革命”。依據(jù)教材,筆者提煉出“危機加深”、“出路探索”這兩個核心概念。
從學情分析看,高中生在初中階段已有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基礎知識的積累,但并不完整;能簡單回憶起相關(guān)知識,但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能力、材料的解讀能力、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能力不強;學生有對歷史事件的共情能力,但極有可能共情“出錯”,如對義和團運動僅揪住其落后性、愚昧性。因此筆者在分析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原因時,提醒學生要站在時人立場,不要過分苛責古人。筆者這一做法也是落實“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
從學術(shù)研究看,近幾年學術(shù)界對于“中國道路”的研究非常熱門。既然之前的探索都失敗了,什么樣的道路是適合中國的呢?那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筆者把本課最后的立意上升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爸袊厣鐣髁x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有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樹立道路自信。最后的結(jié)尾,自然而然就涵育了“家國情懷”。
綜合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和學術(shù)動態(tài)這四個方面,筆者確定了本課的課魂“救亡圖存”,圍繞“救亡圖存”搭建了以下的教學框架:
路在何方?
一、救亡圖存之路—改良·革命
二、救亡圖存之殤—屈辱·危機
三、救亡圖存之思—啟蒙·覺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手中有“料”,營造“原汁原味”的歷史課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凸顯了歷史學科的學科特性。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史料運用過度、史料解讀隨意、史料缺乏鑒別、史料指向模糊等現(xiàn)象?!斑\用史料,教師要考慮以下四點:一是明確運用史料的目的;二是選擇典型的、有價值的、有說服力的史料;三是將史料的展示與問題的解決相結(jié)合;四是如何根據(jù)史料的運用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盵3]
在上本課時,筆者最初的設計就存在上面所說的問題。當筆者看到教材105頁“史料閱讀”的《上諭》時獲得靈感,何不如這節(jié)課史料都用一種形式——上諭?!吧现I”是了解、研究清朝歷史的一手史料。于是筆者著手去查閱、收集跟本課有關(guān)聯(lián)的“上諭”。最后甄選5道上諭作為史料串聯(lián)起本課全部內(nèi)容。
用“上諭1”和“問題1”引出戊戌維新運動的經(jīng)過:
上諭1:工部候補主事康有為,結(jié)黨營私,莠言亂政,屢經(jīng)被人參奏,著革職,并其弟康廣仁,均著步軍統(tǒng)領(lǐng)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
——《上諭》(1898年9月21日),《光緒朝東華錄》[4]
問題1:康有為等人是如何“結(jié)黨營私、莠言亂政”的?
用“上諭2”和“問題2”引出戊戌政變,使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
上諭2:諭軍機大臣等: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大逆不道,著即處斬,派剛毅監(jiān)視,步軍統(tǒng)領(lǐng)衙門派兵彈壓。
——《上諭》(1898年9月28日)《光緒朝東華錄》[5]
問題2:為什么相隔幾天,上諭的內(nèi)容變化如此之大呢?
用“上諭3”和“問題3”引出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及壯大。
上諭3:現(xiàn)中外已開釁,直隸天津地方義和團,會同官員助戰(zhàn)獲勝,業(yè)經(jīng)降旨嘉獎.此等義民,所在皆有,各督如能招集成團,借御外侮,必能得力……
——《上諭》(1900年6月21日)《光緒朝東華錄》[6]
問題3:義和團是如何興起的?為什么會發(fā)展壯大?
用“上諭4”和“問題4”引出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原因及后果。
上諭4:本年夏間,拳匪構(gòu)亂,開釁友邦。朕奉慈駕西巡,京師云擾。迭命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作為全權(quán)大臣,便宜行事,與各國使臣止兵議款……
——《上諭》(1901年2月14日)《義和團檔案史料》(下)[7]
問題4:1900年6月21日,慈禧向11國宣戰(zhàn),但是幾個月之后,光緒和慈禧為什么“西巡”呢?
用“上諭5”和“問題5”引出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上諭5: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披本塞源,非痛加劃除不可……即著該護督督飭地方文武嚴行查辦,務凈根株……
——《上諭》(1900年9月7日)《光緒朝東華錄》[8]
問題5:“上諭4”中“務凈根株”說明了什么?
再次出示“上諭4”和設計“問題6”引出《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及危害。
上諭4:本年夏間,拳匪構(gòu)亂,開釁友邦。朕奉慈駕西巡,京師云擾。迭命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作為全權(quán)大臣,便宜行事,與各國使臣止兵議款……結(jié)與國之歡心。
——《上諭》(1901年2月14日)《義和團檔案史料》(下)[9]
問題6:“止兵議款”指什么?中國能歡心起來嗎?“歡心不起來”的原因是什么?
筆者認為,簡短、熟悉的史料有利于照顧學生的“閱讀能力”;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挖掘?qū)W生的“閱讀潛能”;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
三、眼中有“人”,打造“有血有肉”的教學情境
特級教師朱能認為,歷史課堂是三種“人”相遇相識的時空場,分別是“你”“我”“他”:“你”是學生,面向未來的生活;“他”是歷史中的人,指向過去的人類社會;“我”是老師,職責是把“他”引薦給“你”,并引導“你”去理解“他”[10]。
1.讓“他”鮮活起來
歷史是人創(chuàng)造的,只有把有血有肉的人引進課堂,才能讓歷史課堂“鮮活”起來。學生只有與歷史中的“人”進行對話,才能算真正接受了“歷史”教育。在上本課時,筆者注重從微觀層面刻畫“群體”與“個體”。個體如譚嗣同,筆者是這樣描述的:在斬首時,慈禧特意下令用鈍刀,其中一人被剁二三十刀才斷氣,他就是譚嗣同。其實他是有機會逃走的,卻沒有這么做,他認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死前還高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群體如戊戌六君子,筆者用以下表格來刻畫其愛國精神:
問題1:從年齡來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正當壯年的一群人)
問題2:從家庭和職業(yè)生涯來看,這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知識分子和官員群體)
問題3:正當壯年的知識分子和官員群體為什么會做“大逆不道”之事?(民族危機加深,體現(xiàn)了這些人的愛國精神)
通過對“群體”和“個體”細致入微的刻畫,還可以潤“家國情懷”于無聲之中。
2.讓“你”活動起來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學活動的中心。精準問題、思維導圖、時間軸的設計等都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有效方式。
精準的問題設計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還可以解決“課時有限、教材內(nèi)容龐雜和體量龐大之間難以契合的矛盾”。如,為什么《辛丑條約》中會出現(xiàn)“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因為華北興起過義和團運動,列強認為參加過義和團運動的團民如果通過科舉考試做官,那么可能做一些危害帝國主義國家和教會的事。而同一時期東南沿海實行“東南互?!?。有些老師對“東南互?!边@一知識點有疑問:講不講?講多講少?通過這一問題設計,可以解決這個矛盾。
思維導圖是訓練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手段,它使知識更加系統(tǒng)、輸入更有意義,掌握更加精準。在講授完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經(jīng)過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以下的活動:請用歷史概念:民族危機加深、救亡圖存、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辛丑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做思維導圖。
以下是學生做的比較好的思維導圖:
時間軸是依據(jù)時間順序,能把眾多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講授完戊戌維新運動時,為了讓學生對事件的先后有整體的把握,筆者讓學生完成以下時間軸:
歷史離不開時間和空間,學好歷史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時空觀念”?!皶r空觀念”應該貫穿每一堂課、每一個知識點的始終。
3.讓“我”“活閱”起來
讓歷史中的“他”和現(xiàn)實中的“你”都“活”起來,首先需要“我”“活”起來。閱讀是讓“我”“活”起來的有效途徑。
在備本課時,筆者認真閱讀課程標準和教材,除了突破教學重難點之外,還要關(guān)注、解讀結(jié)論性語句。如,為什么《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為這個條約中國賠款金額最多、主權(quán)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特別是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人民的工具。
在備本課時,筆者還查閱了《光緒朝東華錄》、康有為《我史》、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和《戊戌變法的另面》、梁啟超《戊戌政變記》、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唐德剛《從晚清到民國》、(日)佐原篤介《拳匪紀事》等資料。經(jīng)典閱讀、深度閱讀能讓你的知識面向廣度、寬度、厚度發(fā)展。只有在本領(lǐng)域閱讀達到一定量,老師才能更好地進行“歷史解釋”。
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老師通過每節(jié)課精心研制“課魂”,小心實證“史料”,用心塑造“人物”,盡心設置“問題”,匠心創(chuàng)設“活動”……慢慢才能涵養(yǎng)的。其實,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永遠走在涵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路上。
【注釋】
[1]戴加平:《好課三要素:故事,學法,靈魂—“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標準之我見》,《歷史教學》2014年第11期。
[2][3]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52—53頁。
[4][5][6][8]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4203、4203、4511、4515頁。
[7][9]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義和團檔案史料》(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1959年,第945頁。
[10]朱能:《制度史課堂教學里的“他”》,《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