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瀟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際化的深入發(fā)展,我們身處的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對我們的學生有著怎樣的期待和要求呢?2016年2月26日,中國教育學會發(fā)布了“核心素養(yǎng)(key competency)”這個當前備受教育領(lǐng)域關(guān)注的熱詞之一,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側(cè)重以語言能力為基礎(chǔ)要素的文化品格、思維品質(zhì)、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F(xiàn)代語言學更加注重的是言語能力,在發(fā)揮語言交際功能的同時,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礎(chǔ)詞匯和語用規(guī)則,那么了解彼此交換的信息背后的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采取有效的情境教學法,一點一滴地進行文化的滲透,對每一個英語學習者而言,都是培養(yǎng)“文化品格”必經(jīng)的過程。
◆關(guān)鍵詞:核心素養(yǎng);文化品格;情境教學;文化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只有通過交際才能習得,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更需要交際來實現(xiàn)。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離不開跨文化教育,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上的突破。我最初對語言背后的“文化”產(chǎn)生濃烈的興趣是剛上大學那會兒,偶然間看到了一部電影《刮痧》,影片以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中醫(yī)療法入手,通過一場官司向我們展示了華人許大同一家由于法律制度和社會生活習慣等的種種不同而導(dǎo)致的一系列文化沖突,折射出了中美兩國在家庭教育、思維模式、法律人倫道德觀和為人處世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可謂是給每一個身處東西文化沖突中的人刮了一回痧。
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Sapir在他的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寫道: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既然這一對“孿生姐妹花”需要同時成長,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shè)盡可能真實有效的文化交際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文化差異的過程中,逐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生活習慣等,能更加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一語言呢?
于是,我在平時的課堂實踐中嘗試了兩種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有了如下的兩個心得體會:
1.表演體會情境教學(生動真切地感受文化)
2.原版體味情境教學(從字里行間學習文化)
下面我將通過兩個實例來簡單地說明一下:
表演體會情境教學的實踐案例:
高中英語必修教材第二模塊Unit 2的話題是The Olympic Games,整堂課在處理好文本信息之后,我就設(shè)計了一個表演的會話場景,要求表述得比較清楚。
The 32rd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Tokyo, Japan. Please make an interview about it in your group.
The requirements as follows:
1.Base your contents on the tex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Olympics.
2.Proper addition is allowed and the number of actors and actresses ranges from 2 to 6.
3.Mostly speak English please.
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樣的采訪應(yīng)該發(fā)生在日本東京的街頭會比較合理吧?”“來自英語國家的人應(yīng)該以一個什么樣的身份開口采訪別人呢?”“如果對方是日本當?shù)厝?,不怎么會說英語,該怎么辦呢?”……一系列的問題被列舉之后,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幾分鐘的會話場景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其中包含了對所說語言的基本認知和其背后的社會文化,不是你來我往的一問一答就可以正確演繹的。
這堂課的最后,有一個小組的表演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場景:東京的街頭;人物:一個紐約時報的記者,一個攝像師扛著由一把椅子幻化的“攝像機”,兩個在逛街的日本高中生,記者貼近大眾來采集人民對舉辦奧運會的各類看法,一個高中生用英語作答,闡述了對古今奧運會的自我認識,這是基于文本信息的應(yīng)用;另一個則用簡單的日語表達了對即將舉辦的奧運會美好的希冀(此時另一名組員在黑板上用英語寫出了這個對話發(fā)生的背景和剛才高中生所說的幾句日語及對應(yīng)的翻譯)。
從這個活動中不難看出,在學生經(jīng)過思考和討論之后,他們對于語言的表達和情境的展現(xiàn)就變得充實有趣了許多,基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國外新聞報道的信息量接觸,用記者在大街上現(xiàn)場采訪來呈現(xiàn)是最合理的方式,即使對方不會說英文,電視節(jié)目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也是對應(yīng)的字幕翻譯。其實,這個小組真切的情境表演,對其他的同學而言,未嘗不是一種同伴語言的生動展現(xiàn)和語言文化的滲透呢?
在英語教學中,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文化教學方面,較有效的還是結(jié)合日常的教學活動從事文化的點滴滲透,使學生不僅在理性上對于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夠自覺地汲取語言中的各種文化信息,提高他們使用語言的準確性和得體性。
參考文獻
[1]George Yule.2009.The Study of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