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語文教師更加注重文本細讀,希望通過文本細讀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與作品、作家展開心靈的交流,從而體悟文本的深意。擬結合文本細讀的教學實踐,探討文本細讀的有效途徑,從而做到讀而有法,真正幫助學生獲得閱讀體驗和感悟。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本細讀;有效培養(yǎng)
何為文本細讀?文本細讀是以文本為中心,對文本進行反復地閱讀。文本細讀立足于文本,強調對文本的反復閱讀,對文本進行個性化反思,從而獲得文本的審美價值。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以下問題:(1)主題對象錯誤。教師越俎代庖,取代了學生,有些教師認為文本細讀就是自己補充許多閱讀知識,幫助學生拓展,從而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深度閱讀。(2)忽略閱讀的特點。閱讀時讀者與作者、文本、編者展開對話的過程,應是心與心之間的溝通交流。而當前的語文課文本細讀忽略了閱讀的文體特點、語言特點,一味地拓展閱讀的知識面。(3)忽略情感。閱讀時不顧作者的情感,進行無限制地細讀,就詞論詞,不顧作者寫作的情境和空間,無限制地引申。(4)抓不住重點細節(jié)。許多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時會斷章取義。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從文本細讀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遵循文體特征和閱讀規(guī)律等方面,探討培養(yǎng)學生文本細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在語境意識培養(yǎng)中進行文本細讀
閱讀教學是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的過程。在文本細讀中,學生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引發(fā)思考,展開想象,形成獨特見解。所以,教師需要立足語篇,關注情景,注意對學生語境意識的培養(yǎng)。
首先,注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而讓學生走進語境。對于學生陌生的、理解起來有難度的文本,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喚起學生的感知,幫助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比如學習《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由于對這篇文本的文化背景學生較為陌生,學生對文本表達的主體情感很難理解,也很難做到細讀。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筆者在執(zhí)教的時候就“小傷兵先前在黑板上寫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文本細節(jié),先讓學生說一說這句話包含了怎樣的情感。學生紛紛作答。筆者試著引導學生圍繞“美術老師為何也將銘文寫得如此之大”這個問題進行探究,學生由這個問題引出了眾多問題。比如:美術老師的書寫沒有“達”字,這是為什么?美術老師為什么做出這一舉動呢?美術老師知道兩場戰(zhàn)爭的性質嗎?學生細讀文本進行深入思考,明曉了作者想表達“在高壓的制度下,人們不能直白地表露自己觀點的痛苦”。由此,學生在依據文本的基礎上,走進文本的語境,從而通透地理解了文本。
其次,注重想象,融入語境,進行文本細讀。高中語文閱讀篇目中有許多文本的文字較為抽象,學生難以融入文本,更談不上文本細讀了。教師如果加入想象,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比如學習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時,一般教師會補充大量的文史知識。但是筆者在執(zhí)教的時候,通過構圖法進行意境的轉換,幫助學生展開想象,融入語境,進行文本細讀。筆者著重抓住“秋雨黃昏送別圖”“千里煙波暮靄圖”“楊柳曉風殘月圖”讓學生進行想象式的繪畫,要求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簡筆勾勒畫的主體。(2)運用景物點綴、著色渲染畫的背景。讓學生反復朗讀詞句,進行繪畫,在繪畫中構圖、想象,體會出作者復雜的情感。有的學生圍繞第二幅圖畫進行繪畫,抓住“念去去”中的“念”字、“千里煙波”中的“千里”、“暮靄沉沉楚天闊”中的“闊”字,進行圖畫的講解,從而給人一種“空間的擴大、時間的悠遠”的意境之感。教師由此結合詞中具體語句對點染的手法進行講解,展開文本細讀,得出了柳永寫作的情感不僅僅是“離別”,還有“春婦善懷”“秋士易感”等,進而再補充柳永的生平經歷。由此可知,學生將文本中描繪的意象、意境轉換為可視可觸的生活情境、事物圖景,從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真正實現文本細讀的功效。
二、在整體感知情感中進行文本細讀
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是一種個性化的內在體驗,是經過加工、改造形成的。讀者想要深入文本進行細讀,就必須還原作者情感,走進作者寫作的情境,這也是文本細讀的關鍵所在。
以文本的情感為抓手,進行順藤摸瓜式地文本細讀。以學習《老王》為例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的情感,讓學生找出表達作者“愧怍”之情的語句。學生一開始會找出文中極個別直接抒情的句子。然后教師提出在文本細讀過程中引起自己深思的語句。比如,筆者抓住這句話:“可是過些時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錢吃了不知什么藥,總不見好?!敝v解,這段文字作者運用短句有怎樣的好處?學生基于文本的整體情感,很容易發(fā)現這里兩個“不知”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表明了作者一家并不是真的不關心老王,偶爾的關心只是出于曾經的相識,由此表現出了作者的“愧怍”之情。學生由此也找出一些語句,還原作者的情感。比如:“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边@種陳述方式的特殊,如果變?yōu)椤拔页W娜嗆嚕c他閑談”則其表達出的情感與原文相比就大不同了。改后的語句明顯是雇主和雇傭的關系,而原文是陳述一種事實,語言的背后體現出了作者強烈的“愧怍”之感。由此,教師要提醒學生把握和顧及文本的情感基調,讓學生以文本的情感基調為抓手進行文本細讀才能不偏離目標。
三、在相近文本的比對中進行文本細讀
一位作者在不同的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風格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同樣,同一時代、同一個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所產生的情感也會不盡相同。所以教師需要注重尋找相近的文本讓學生進行求同存異,從而進行文本細讀,使學生讀出自己的體驗。比如閱讀《荷塘月色》一文,學生往往會抓住文本中的景色描寫,體會朱自清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所抒發(fā)的淡淡的哀愁。但是很少有學生能夠抓住文本中關于“江南”的詩句進行品悟,總覺得這些是可有可無的,或者有同學認為這是表現作者對江南的美景的喜愛之情。筆者在執(zhí)教的時候抓住這一關鍵點,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朱自清的相關文章進行比對式閱讀。我們找到了相關文本中的一些語句,比如“走向春暉,有一條狹狹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細小的顆粒,腳踏上去……”這段文字出自朱自清的《春暉的一月》,這段文字與《荷塘月色》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一條狹狹的煤屑路”與“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由此我們可以探究“朱自清選這條幽僻的煤屑路,月下散步”的原因。教師再結合朱自清的經歷,知道江南承載了朱自清在白馬湖春暉中學的那段快樂、自由的時光,從而也探究出了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情感更多的是對自由的向往。
因此,在細讀文本的時候,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語境意識的培養(yǎng),注意整體閱讀還原作者的情感,并且能對相近的文本進行比對,從而體悟作者寫作的目的,達到真正實現文本細讀的閱讀效果。
作者簡介:華青(1990—),女,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