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是美國漢學專家孔飛力在海外華人史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該書試圖打破西方“沖擊——回應”說以及“中國中心觀”的視角局限,將中國近代史與海外華人史相結合,揭示近現代海外華人面對他者的適應和生存以及移民過程中的艱辛與復雜,將海外華人研究抬至另一個高度。
關鍵詞:孔飛力 《他者中的華人》 海外華人 華人移民史
美國著名漢學專家孔飛力的《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是其在海外華人史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該書試圖打破西方“沖擊——回應”說以及“中國中心觀”的視角局限,在中國近代史與海外華人史相結合的方面做出嘗試與示范,以時間跨度之大、涉及地域之廣,揭示近現代海外華人面對他者的適應和生存以及移民過程中的艱辛與復雜。
一.海外華人納入華人群體
不同于孔飛力以往的著作,其選擇以一個更大的視角看待中國。從書名可知,孔氏將華人籠統作為一個整體分析,而與華人相對的即是他者,包括其所在國家或地區(qū)的殖民統治者和當地人。在他者眼中,將海外華人視為單一群體;而海外華人自身生活在非華人群體中且受其統治管理,民族自豪感也使其與他者區(qū)分開來。雖然海外華人因為早期的遷徙大部分已經定居和移民他國,成為政治意義上的非中國人,但其與中國仍有文化層面上的共鳴。因此,書中所體現的泛華人主義是在其全球化視野下所產生的。
為了將海外華人納入華人群體進行整體研究,本書對于“安土重遷”這一傳統概念進行重新詮釋,以探究海外華人與中國之間在文化方面的共性。中國統治者為保證人口、經濟以及政治的穩(wěn)定和繁榮,施行各種政策固定人口,因此“安土重遷”成為中國人的標簽并被西方學者所接受。但孔氏從“海禁”的具體貫徹情況對這一概念提出質疑并作出新解:從物質上,因為沿海地區(qū)民眾需要和依賴移民所帶來的收入,促使選擇和堅持這條出路的人越來越多。從精神上,該概念具有空間和時間意義上的延伸??臻g意義上,“一家人”并不指向全家都居于一處,家人無論身處何地都對家庭生計負有責任;時間意義上,家族男性后人通過儀式或做事延續(xù)與家族的血緣關系。正是對家庭和故鄉(xiāng)有歸屬感,僑居并非移居,在外謀生的華人“安土重遷”的最終希冀和結果就是“衣錦還鄉(xiāng)”,歷史上多數海外華人就是如此??资线M一步指出,英文emigrate意為“從自己所在地遷移并(永久性地)定居在另一個地方”,但中文并沒有符合該意思的詞匯,因而形成獨特的僑居文化,海外華人因經濟需求而出走,因精神需要而回歸,實現“守”與“走”兩者的辯證統一。[1]
二.海外華人移民史納入中國近現代史
海外華人納入華人群體后,孔飛力也堅持將海外華人移民史納入中國近現代史的覆蓋范疇。他首先將近代史的起點由1840年提前至1567年,這一年明朝考慮到國內的資本主義萌芽和大航海時代下需要對市場、資源的再配置而下令解除海禁。因此,1567年不僅是中國近現代史和華人近代移民史的起點,更是中國進入全球化的開端。[2]
孔氏該觀點肯定了海外華人移民史與中國近現代史的密切聯系,并且為了加深論證的力度,其也對中國的海禁政策作出新解。在傳統觀念下,“海禁”總與“閉關鎖國”相聯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一方面,“海禁”并未實現“全禁”。中國政府雖然一度實行該政策以禁止海上貿易,但孔氏通過研究調查發(fā)現因為利益可觀,海禁時期往往伴隨著走私貿易,甚至曾形成集團規(guī)模。而這一政策的地方政府既礙于同鄉(xiāng)關系和情面阻止不了當地家庭出外謀生的需要,又希望借此敲詐勒索,中飽私囊。以此種種,這一政策未被徹底貫徹。另一方面,“海禁”并非“永久海禁”,該政策隨著時代更迭時而實行,時而廢止,如明初朱棣時期并無實施,而自鄭和下西洋后才開始海禁直至1567年被解除。這一個時間點也正值西方殖民者到達東南亞,華人對收入的渴望與西方殖民者開辟東南亞人力的需求形成共鳴,中國由此通過這些下南洋的移民進一步融入世界,使得世界成為一個整體,開啟了全球化。
此書主要的研究對象雖然是海外華人,但也與中國社會、歷史和文化相關聯,孔氏從由中國看中國轉變?yōu)橛珊M饪粗袊?,使得其對中國近現代史理解更為全面深刻。
三.海外華人移民史納入世界近現代史
本書在談到他者與華人的互動時,主要論述在東南亞的華人。殖民者不僅需要充足的拓荒苦力,更希望當地華人能夠成為與中國貿易和向當地人斂財的中介、建設城市化的人才。據孔飛力分析,一方面華人與西方殖民者作為他者,相對獨立于當地人;另一方面,華人與當地人在樣貌和文化具有相似性,更加能融入當地社會。因而,西方殖民者賦予東南亞華人“二等公民”的身份和權利,以利用其充當他們與本地人之間的媒介。由于華人自身的能力和人脈,大部分華人主要從事商業(yè)。而在世界貿易增長的背景下,這些被賦予特權的華商承擔了東南亞與世界貿易的中間角色。對于世界近現代史,我們以往都認為是西方人積極開拓世界市場,而中國閉關鎖國,逐漸落后。但從孔氏的研究可知,中國并沒有故步自封,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融入世界貿易之中。
海外華人遍布世界各國,這些殖民者們既依賴于當地華人又對其懷有戒心,因而各國對待當地華人的態(tài)度亦有所迥異,如泰國、越南等地的華人在商貿領域便享有特權,而北美地區(qū)和澳洲的華人人身安全和經濟機會都無法獲得保障。對于老生常談的排華問題根源,孔氏也給出了自己的新解:東南亞的排華運動與泛華運動存在一定關系。泛華運動令殖民者擔憂海外華人與中國政治和文化上的關聯,使殖民時期和后殖民時期的當局懷疑其對居住國的忠誠度,從而爆發(fā)排華運動。此外,排華運動也與東南亞的土著人有深層的聯系。以印尼為例,由于殖民時期印尼人長期處于華人之下,其屈辱與怨恨的心理因素導致了當地的排華。這恰巧證明了當地華人對于其居住國的社會和歷史曾產生過重要影響,從而對世界的歷史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梢姾M馊A人積極融入世界各個方面,從貿易到歷史。
四.不足
孔飛力雖有以上精彩的論述和新解,但筆者認為仍有微瑕。
關于移民籍貫。本書研究涉獵最多的是東南亞的華人,主要是16世紀沿海的移民,祖籍多為福建。但可惜的是,他沒有考慮到同是海路抵達東南亞的海南籍移民,也沒有考慮與東南亞接壤、從陸路抵達東南亞的廣西和云南籍移民。[3]
關于內容。本書一大亮點在于探究華人與他者之間的互動,但海外華人本身對于殖民者和當地人來說,其自身也是作為一個他者,海外華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他者身份,作者關于這方面的論述稍顯單薄。并且,由于涉及五大洲,橫跨500年的歷史,內容顯得龐雜,部分內容不夠深入,更像是一本通俗讀物。
關于作者觀點。作者談到抗日期間海外華人的救國態(tài)度,指出新客華人比土生華人更愿意投身抗日活動,[4]283但歷史語境下新客華人與土生華人的界限十分模糊,新客華人后代便是土生華人,這一觀點有些偏頗。并且,作者認為海外華商對國家具有彈性認同,并舉例陳嘉庚的幫扶范疇是從自家鄉(xiāng)村到同鄉(xiāng)最后才輻射到中國,[4]284-288但孔氏忽略了中國人“家國一體”的觀念,幫助小家(自家鄉(xiāng)村和鄉(xiāng)民)即是幫助大家(中國),陳嘉庚的救國熱忱依然不能被質疑。此外,關于書中海外華人對救國的猶豫與搖擺的強調,[5]筆者認為不能僅僅以是否捐資來定奪,應該結合海外華人的生存情況來看待,大部分海外謀生的華人收入微薄,維持自己和家庭經濟尚且艱難,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捐助,但他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救國態(tài)度的堅定,如東南亞華人的抵制日貨運動。
以上僅為筆者所認為的瑕疵之處,但并不妨礙其仍是一部占據重要地位的史學著作,此書出而將海外華人研究抬至另一個高度。
參考文獻
[1]李明歡.海外華人移民的現代篇[J],讀書,2009(8):74-81.
[2]關丙勝.從華人移民看到他者[J],中國圖書評論,2016(8):97-100.
[3]龍梆企.中國海外打工者的“世界史”——讀《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J].今日民族,2017(9):48-51.
[4]孔飛力著、李明歡譯.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5]李愛慧.一部大視野之作——孔飛力新著《他者中的華人:近代以來的移民》[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2):72-76.
(作者介紹:廖欣欣,廈門南洋職業(yè)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