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凌璞
摘要:“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使家庭中第一個孩子由獨生子女變?yōu)榇蠛?。小學階段的大孩身心發(fā)展還不成熟,同胞接納問題在他們當中十分普遍。對二孩家庭中小學階段大孩的同胞接納問題,從大孩自身、家庭兩個層面進行了分析,并針對二孩家庭的家庭教育提出相應對策,以改善小學階段大孩與二孩之間的同胞接納問題,促進大孩健康成長。
關鍵詞:二孩家庭;同胞接納;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4-0076-02
一、小學階段大孩同胞接納問題的原因分析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很多家庭從原先的一孩家庭轉換為二孩家庭。大孩是指同胞關系中年齡最大的孩子。同胞接納是指二孩家庭中大孩對二孩的到來感到愉快,在心理上對自己大孩的身份表示認同,在行為上沒有或極少有排斥二孩的表現(xiàn)。當父母難以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時,會使大孩難以接納二孩,出現(xiàn)一系列消極心理和行為,例如,性格變得自卑、焦慮、易怒,疏遠父母,出現(xiàn)退行性行為、報復性行為、叛逆性行為、表演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等[1]。
小學階段大孩的思維以具體思維為主,遇事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無法理解父母為何會更關注二孩,這種巨大的落差感如果未及時得到引導,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小學階段的大孩出現(xiàn)同胞接納問題,是由大孩自身和家庭教育兩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大孩自身
1.氣質與性格
氣質指的是在行為和情緒反應及調節(jié)等方面具有生物基礎的個體差異特征,而性格是社會文化學習過程的結果,是指個體在自我概念、目標、價值上的差異特征。同胞間不同的氣質會影響大孩的同胞接納,表現(xiàn)為大孩與二孩的氣質類型差異越小,同胞接納越容易[2]。在性格層面,研究發(fā)現(xiàn),性格積極開朗的大孩,同胞接納水平更高,而易抑郁、焦慮的大孩會對母親與二孩的良好互動產生反感[2]。
2.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指對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替代性分享及自動模仿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使個體快速地感知他人的情緒,是個體社會交往的重要基礎。小學階段的大孩共情能力發(fā)展還不完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提升。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孩的共情能力越高,同胞接納程度越好,同胞沖突現(xiàn)象越少[3]。在與二孩的交往中,共情能力強的大孩會更多地考慮二孩的感受,從而增進同胞之間的接納。
3.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是同齡人間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小學階段的大孩社交范圍較窄,主要集中在學校或家庭周圍的同齡伙伴,他們會在與同伴交往時構建出與他人相處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會影響他們對待二孩的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關系影響同胞關系,積極的同伴互動能改善消極的同胞互動[4]。
(二)家庭教育
1.父母之間的感情
家庭系統(tǒng)理論認為,父母之間的感情與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是相互作用的,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會影響父母之間的感情,同樣父母之間的感情也會促進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小學階段的大孩處于模仿期,主要是通過模仿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研究發(fā)現(xiàn),二孩家庭中夫妻感情越好,大孩越容易接納二孩,而夫妻之間的感情不和,則會使大孩與二孩之間出現(xiàn)更多的矛盾[4]。
2.大孩與父母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指父母和有著血緣關系的子女通過互動交流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小學階段的大孩理解事物的能力、對事物的客觀認識還停留在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上。在很多二孩家庭中,父母存在對二孩的偏愛與對大孩的忽視,這會引發(fā)大孩的自我懷疑——認為父母不愛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利于父母與大孩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而大孩與父母的親子關系也會影響大孩對二孩的同胞接納。研究表明,當父母對待大孩時表現(xiàn)出喜愛、公平公正,那么大孩也會愛護二孩;而父母如果對大孩表現(xiàn)出不喜歡、厭煩,那么大孩也會以負面情緒對待二孩。
3.父母對大孩的養(yǎng)育模式
父母的養(yǎng)育模式可以分為兩類,即積極的養(yǎng)育與消極的養(yǎng)育。小學階段的大孩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還未成形,父母采取積極的養(yǎng)育模式時,會讓大孩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的、被理解的,也會積極地對待自己與身邊的人,積極的應對模式有利于大孩與二孩之間的同胞接納。反之,如果父母對大孩采取消極的養(yǎng)育模式,那么他們應對外界的模式也趨向消極,難以建立和諧的同胞關系。
二、如何促進小學階段大孩的同胞接納
如何改善大孩的同胞接納問題?家庭教育是關鍵。結合以上該問題產生的原因,對二孩家庭的教育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培養(yǎng)大孩的良好性格與共情能力。
小學階段的大孩性格還不穩(wěn)定,故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注重培養(yǎng)大孩積極樂觀的性格和生活態(tài)度,提升大孩的共情能力,幫助大孩更快地適應自己作為哥哥或姐姐的新角色。
第二,構建和睦的夫妻關系,采取積極的養(yǎng)育模式。
小學階段大孩仍處于觀察學習階段,父母的相處模式塑造著大孩應對他人的模式。因此,如果父母能夠從容地解決夫妻之間出現(xiàn)的問題,那么大孩也會在觀察父母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處理與同胞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采取積極的養(yǎng)育模式,營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能使大孩更容易接納二孩。
第三,接納大孩的“反常行為”,提升大孩的安全依戀水平。
二孩突然到來,給大孩帶來了很大的心理不適應,會導致其行為的倒退,父母一定要無條件地接納大孩的反常行為。比如大孩要人喂飯,和弟妹爭著要媽媽抱等行為,只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像原來一樣愛他,試圖用和弟妹一樣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父母這時不能責備或不管他,而應理解和引導他,讓大孩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不會因二孩的出生而變化,提升大孩的安全依戀水平,從而促進大孩對二孩的同胞接納。
第四,公平對待,培養(yǎng)大孩的責任心。
在一些二孩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這可稱為“差別對待”。一些父母在情感關注、親子陪伴方面更多傾向于二孩,這會使大孩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愛,并怨恨二孩。因此,父母應打破“二孩更需要關愛”“大孩要讓二孩”等思維定式,認識到兩個孩子均需要關愛,公平地對待兩個孩子,在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時不能讓大孩一再忍讓。此外,父母在照顧二孩時可以適當給大孩提供一些機會,比如給弟弟妹妹沖奶粉、輔導作業(yè)等,這有助于增強大孩對二孩成長的參與度,培養(yǎng)大孩的責任心,減少同胞沖突。
三、小結
小學階段的兒童生理與心理發(fā)展還不充分,對于二孩的出生,很多大孩會出現(xiàn)同胞接納困難,不僅會影響大孩在家庭中的幸福感,還會影響大孩的社會認知能力。因此父母應重視這一問題,反思以往家庭教育的不足,采取積極的養(yǎng)育方式,通過培養(yǎng)大孩的共情能力和責任心等措施促進大孩對二孩的接納。
參考文獻
[1]李艷梅. 小學二孩家庭長子女同胞接納現(xiàn)狀調查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1.
[2]王杰. 二胎政策基本國策與時俱進[J]. 中國民政,2015(21):59.
[3]馮墨女.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4):144-147.
[4]孫雪潔. 頭胎兒童移情與同胞關系的關系:父母婚姻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及同胞關系干預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7.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