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價值和時代意義,既能夠滿足學生參加英語水平考試的需要,還可以實現(xiàn)中華文化 “走出去” 的時代使命。本文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特點著手,探索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三種策略:主題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詞句舉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及文化比較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課程思政可以很好地反作用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兩者有機結合,既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溝通和表達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解雅蓮,湖北商貿學院。
一、研究背景
通過語言的學習,培養(yǎng)具有理性思維能力、有氣節(jié)、有信仰的中華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是大學英語教師的重要責任。大學英語教師既是語言文化的傳播者,又肩負了培養(yǎng)具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的大學生的重要任務。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既要注重傳授翻譯知識,又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更要培養(yǎng)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懷、良好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中英雙語翻譯人才,以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和文化“走出去”,服務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和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如何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實現(xiàn)翻譯能力與思政育人的相互促進與雙贏,是每一位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二、必要性
在闡釋、傳遞和建構文化價值的過程中,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手段,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不僅有利于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且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思政元素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有機融合,就是將價值引領融入語言技能訓練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之中,通過習題的合理設計,幫助學生提升語言技能,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
(一)英語水平考試的驅動
在英語學習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而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功上。因此,許多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并掌握了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自然就會具備翻譯能力。殊不知,翻譯有其規(guī)律和技巧,通過規(guī)范化學習和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較好地進行翻譯。
改革后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翻譯題型及其分值變化較大,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翻譯題材居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翻譯,不僅需要熟悉和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需要運用適當?shù)姆g的技巧和方法。這就給出了一個信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是做好翻譯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學生在日常學習和備考的過程中要不斷積累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掌握一定的翻譯方法和技巧。
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帶動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顯得異常關鍵,這也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學生不僅能學到翻譯方法和技巧,還能在文化要素信息的翻譯過程中體驗文化、感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傳播者。
(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時代使命
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是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學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賦予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大學英語教師在翻譯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建設,能幫助學生儲備體現(xiàn)中國元素的英語知識,讓學生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民間大使”。
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培養(yǎng)一支了解中西方文化、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大學英語教師隊伍。憑借這樣一支師資隊伍,才能培養(yǎng)出具備有思政素養(yǎng)和中國情懷國際化專業(yè)人才。在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要以語言技能為核心,注重提高學生對中國道路和中國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以便學生在今后的國際舞臺上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出去。
三、實踐路徑
大學英語是大學公共課中受教群體最多的通識課程之一。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大學英語教師還需要探索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的路徑,加快形成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一)主題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大學英語課程旨在使學生用所學的英語知識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同時,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學英語教師應尊重課程本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分解知識要點,充分挖掘課程知識的隱性文化屬性和精神品質,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首先,大學英語教師要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將課程目標劃分為知識目標 (如主題、詞匯、句型等) 、能力目標 (如認知能力、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專業(yè)能力等);然后,對各單元主題所涉及的思政元素進行提煉、整合,設定價值目標 (如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教師可以通過對不同主題的講解,在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效實現(xiàn)價值引領,取得較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大學英語教師通過對每個主題下翻譯部分的講解,可以使學生理解和感受到每個主題中隱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以“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科學技術發(fā)展”為主題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學習“四大發(fā)明”的術語翻譯,然后給學生分配任務,即“請用英語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完成這項任務后,教師將從China Daily中選取的一篇關于近年來中國交通網絡快速發(fā)展的報道讓學生進行英漢翻譯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和積累與中國科技進步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
此外,大學英語教師要時刻貼近生活,關注時事政治,將時事熱點事件適當引入教學,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yǎng)學生身在校園、心系天下的情懷。這種做法也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把握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形成大局觀念。例如,在講授主題為“致謝”的單元時,教師可以結合目前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通過給學生布置句子練習翻譯、課堂討論翻譯段落等方式,引導學生向醫(yī)護人員、志愿者表達自己的謝意。此外,該主題還可以深化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大國擔當?shù)那罢耙庾R;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感;引導學生不信謠、不傳謠,珍惜學習時光,堅定信心,克服困難。
(二)詞句舉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礎,英語也是如此。無論是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備考中,還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都會涉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翻譯,這就要求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大量的專業(yè)詞匯有所理解與掌握。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與詞匯積累,那么在漢英翻譯或英漢翻譯中就會出現(xiàn)錯誤。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向學生補充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的詞匯,如京劇臉譜、中醫(yī)、文房四寶、象棋等。學生在翻譯這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詞匯時,不僅可以增加詞匯知識的儲備,還可以增強學習興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針對具有豐富文化意義的詞語,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對其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探究詞語所體現(xiàn)的民族文化內涵,注意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培養(yǎng)語言敏感度和對文化差異的寬容度。如鐵飯碗、菜籃子工程、一石二鳥等隱喻習語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學生首先需要了解它們的內涵和意義,然后通過查閱詞典來弄清這些習語的翻譯,從而在英漢互譯、跨文化交際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選擇具有啟發(fā)性、情景性、時代性和教育性特點的單詞和句子進行翻譯練習。在翻譯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翻譯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思考。
例1:鐵飯碗:Iron rice bowl (a secure job)
菜籃子工程:The vegetable-basket project (Scheme to set up farms specializing in non-staple foods to supply urban areas)
一石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You can achieve two aims by doing this.)
例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根據(jù)China Daily的報道,“綠水青山”被翻譯為“clear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而“金山銀山”涉及中國文化知識,在目標語里無法找到對等的詞語,所以要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實際內涵為“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寶貴的財富”,所以可以將“金山銀山”翻譯為“invaluable assets”。
譯文: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教師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增加對翻譯方法、翻譯技巧的講解,以培養(yǎng)學生對翻譯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進行跨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需要對翻譯方法和規(guī)則進行學習和了解,并進行大量的練習,以鞏固相關知識。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講解翻譯方法和技巧,如音譯法、意譯法、增詞法、減詞法等,再幫助學生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句型結構差異、詞匯差異等,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英漢互譯。教師在引導學生翻譯詞句時,要注重詞句的思政化、優(yōu)質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雙語思維。在練習完詞句的翻譯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總結規(guī)律與技巧,再結合教師所講解的翻譯的方法、原理、策略等,達到由實踐到理論的升華。
(三)文化比較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一名語言學習者而言,只有深入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門語言,最終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氣、神所在。要想無障礙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學生就需要正確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學生接觸到其他國家的文化時,容易出現(xiàn)先入為主的錯誤,把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用本國文化的意義來進行闡釋。翻譯的最終目的不是語際轉換,而是兩種文化的比較、碰撞和交融。
很多學生在大學英語課上學習了有關西方文化的知識,但對中國文化卻不熟悉。比如,對中國傳統(tǒng)風俗習慣一知半解,不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義,更不知如何正確翻譯。因此,教師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維護民族語言文化和國家利益的前提下,重視翻譯的預期功能,求同存異,對其他文化予以應有的尊重。學生應做到能適當?shù)赜糜⒄Z介紹中國文化,同時適當?shù)赜脻h語傳遞西方文化。
例3:魚是春節(jié)期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因為漢語中“魚”字的發(fā)音與“余”字的發(fā)音相同。
本例句出自2020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漢譯英模塊,涉及文化專有項的翻譯?!棒~”對于源語讀者和目標語讀者來說都是非常普遍的,可以直譯為“fish”,而“余”的翻譯才是關鍵,這個字的翻譯應該使目標語讀者了解它所承載的中國文化。因此,在翻譯時應采用文內解釋的翻譯策略“魚”與“余”為諧音字,吃魚的寓意是年年有余,顧名思義,“余”是多余、剩余或富余的意思。翻譯時,學生應進行文內解釋,這目標語讀者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內容會有很大的幫助。
譯文:Fish always appears at the Chinese New Year Eve dinner, for 'fish' sounds the same as 'surplus' in Chinese.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途徑。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很多翻譯背后的文化內涵需要考慮在內。比如,在中國人的心中,老虎是百獸之王,與之相關的詞語也多含有“威武”的意思。而在西方人眼中,獅子是最兇猛的動物。因此對與老虎有關的諺語和成語進行英譯過程中,就需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將其進行轉換。教師在課堂內外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母語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例4:攔路虎:A lion in the way
狐假虎威: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
虎口逃生:A narrow escape from the lion's jaw
四、結語
翻譯既是語言的轉化,又是文化的交流。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互譯能力,還要將翻譯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強。作為大學英語教師,需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基本特點和規(guī)律,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選擇恰當?shù)恼n程主題,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選擇合適的詞句開展教學,并將中國文化融入在教學過程中,以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7):138-140.
[2]成矯林.以深度教學促進外語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2020(5):30-36.
[3]陳小慰.翻譯教學中“守土有責”意識的培養(yǎng)[J].上海翻譯,2010(3):48-52.
[4]黃友義.服務改革開放40年,翻譯實踐與翻譯教育迎來轉型發(fā)展的新時代[J].中國翻譯,2018(3):5-8.
[5]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