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麗 孟楠
摘 要:敘事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達方式。運用敘事話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凸顯出百年來我們黨構建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的應然之要,也彰顯出我們黨講好中國故事的實然之舉。敘事并非一種簡單的現象描述,而是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話語呈現。新時代新征程,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對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3)07-0032-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新時代新疆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19VSZ134);全國“雙一流”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專項基金項目“新疆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研究”(MLL202002)成果。
作者簡介:潘文麗(1990—),女,安徽定遠人,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孟楠(1962—),男,新疆奎屯人,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構建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的光榮傳統(tǒng)和鮮明優(yōu)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歷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交流交融交鋒較之以往更為復雜。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共產黨傳播意識形態(tài)的主渠道,是否放大“音量”、提高“質量”、吸引“流量”,成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和針對性的重要指標。對此,我們必須用意識形態(tài)的宏觀視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從理論、歷史和現實的邏輯維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言語表征、言說遵循和言傳指向,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感染力和公信力,牢牢把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
一、理論邏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言語表征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方式,敘事話語既是思想觀念的表征,也是理論內涵的表達。以理論邏輯為遵循,通過深度剖析敘事話語的理論透徹性、系統(tǒng)性和時代性,可以有效提升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整合力和思想引領力。
(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理論透徹性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說服人?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用透徹的理論、深刻的學理、科學的真理,講清楚、講明白和講徹底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根基和發(fā)展脈絡。其一,深挖“是什么”,以符合客觀實際的敘事內容說服人。敘事內容能不能說服人、打動人,在于其內容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蘊含科學思想和正確觀點。在馬克思看來,“如果沒有科學的思想體系和正確的學說來號召工人,那就等于玩弄空洞虛偽的傳教把戲,一方面是一個慷慨激昂的預言家,另一方面只是張著嘴巴說話的蠢材”[2]??梢?,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理論透徹性,就必須向廣大民眾講透徹“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什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什么”,從而在理論上做好知識鋪墊,在學理上做好答疑釋惑。其二,追問“為什么”,以回應社會關切的理論訴求吸引人。增強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理論透徹性不能只關注“是什么”,還要追問“為什么”。這是因為,經得起“為什么”的追問,既是檢驗理論真?zhèn)蔚脑嚱鹗?,也是衡量中國共產黨理論功底的標尺?!罢胬韽膩硎窃谠憜柡娃q難中發(fā)展起來的,如果一問就問倒了,那就說明所講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還沒有掌握真理?!保?]只有掌握真理、熟練運用真理,才能回應社會的關切,才能經得起人民群眾的發(fā)問,進而匯聚力量、凝聚人心。話語既是思想的載體,也是理論的反映。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以言之有理的敘事話語引導人們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話語觸動民眾的情感,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二)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理論系統(tǒng)性
理論的系統(tǒng)完整關乎話語表達的準確合理。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強調敘事話語的理論系統(tǒng)性,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論闡述是系統(tǒng)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是繼承的而不是割裂的。具體來說,其一,多元整合話語理論的內容,注重敘事話語理論的系統(tǒng)完整。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理論的內容是衡量話語能否達到“以言取效”的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講,話語內容能夠決定話語的權威性、威望度和可信度。因此,要想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理論的社會功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社會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和引導力,就要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理論系統(tǒng)性,用系統(tǒng)的話語內容分析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避免因話語理論缺位而陷入“話語失語”的困境。同時,在應對重大且具影響力的事件中,要從理論層面加強“話語賦權”和“敘事賦力”,尤其要把人民群眾的聚焦點和關切點納入黨的理論整體框架中,防止受眾因理解偏差而斷章取義、因認識不深而各取所需。其二,多方統(tǒng)籌話語理論的資源,注重敘事話語理論的綜合完善。多方統(tǒng)籌資源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綜合完善的有效支撐。人民群眾的不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禮儀和日常行為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豐富資源??梢哉f,只有立足個體差異性生活和各民族特殊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才具有現實性基礎和合法性源泉。相較西方發(fā)達國家,“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4]170,早已成為中華民族開拓進取和生生不息的思想養(yǎng)料。質言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言說實效,唯有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豐富的價值營養(yǎng)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構筑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的價值譜系和敘事體系。
(三)凸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理論時代性
馬克思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5]。話語作為思想的直接呈現,既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實踐創(chuàng)新的現實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一,把準時代脈搏,在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中解答時代課題。任何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時代的呼喚,也離不開實踐的發(fā)展。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堅持敘事話語的理論時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敘事實踐的經驗總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詮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特別是其中創(chuàng)新論斷的有機組合、繼承發(fā)展,是我們黨對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社情發(fā)展變化的準確識變和對重大時代課題作出的科學應變。概言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蘊含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開放性理論特質和堅持在實踐中發(fā)展的理論本質,賦予了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理論的時代性特征。其二,弘揚時代精神,在國內和國際的互動大局中廓清意識迷思。“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理念?!保?]168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通過敘事話語弘揚時代精神、引領時代潮流、傳播主流聲音成為時代之思、理論之問。放眼當今世界,國際國內互動頻繁,西方國家從未停止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為推行話語霸權、制造話語陷阱,西方國家通過美化、掩蓋、裁減其思想內核,借機植入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等思想內容。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充分挖掘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將井岡山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和偉大抗疫精神等以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敘事方式傳播出去,旗幟鮮明地辯駁、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以此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支配力和話語引導力。
二、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言說遵循
以歷史邏輯審視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言說遵循,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定的歷史范疇內,用歷史思維客觀全面地研究、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進而通過反思歷史、對標現實總結歷史經驗,指導未來實踐。
(一)精準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歷史真實性
習近平指出,“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6]。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肆意篡改史實、刻意編造史料、隨意夸大史事,以致真實的歷史變得愈加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甚至“面目全非”。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話語敘事時,其一,要還原真實歷史全貌,培養(yǎng)精深厚重的歷史認知。還原真實全面的歷史全貌是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主導權的深刻體現。要明白這一領域我們不去占領,歷史虛無主義就必然會去占領。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歷史虛無主義叫囂與傳統(tǒng)史學“斷裂”,將研究歷史“碎片化”“去中心化”,以罔顧歷史事實、顛覆歷史認知、否定歷史存在為基本特征,企圖歪曲黨史國史,甚至美化外國侵略史、西方殖民史,肆意捏造歷史真相和歷史事實。盡管歷史虛無主義的怪論謬論有著很強的虛偽性、欺騙性,但只要我們頭腦清醒、態(tài)度堅決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以敘事方式還原真實的歷史事實,對中華民族精深厚重的歷史文化持有堅定的自信,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民族、虛無文化和虛無歷史的荒誕言論必將不攻自破。其二,回歸客觀歷史意象,構筑清晰準確的歷史記憶?;赝麣v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前進。黨的歷史真實記錄了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集中匯聚了我們黨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無論是成功經驗還是失敗教訓都是我們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忘記歷史、背叛歷史必然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最終從根本上動搖社會主義大廈、共產主義根基,甚至會導致亡黨亡國。當前,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敘事話語講好黨的歷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一方面要講清、講深蘇共亡黨的歷史故事和教訓;另一方面也應充分挖掘我們黨歷史上的寶貴經驗,用黨史真實故事引導人民群眾客觀理性地觀察歷史、實事求是地判斷史事。
(二)彰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歷史生動性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保?]545歷史的真實性、可讀性最終都可以通過生動性反映出來,具有生動性的歷史必然讓人們想聽、喜聽、愛聽。因此,要彰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歷史生動性,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言說實效,其一,要善用黨史感人故事,生動詮釋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運用敘事話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講好黨史故事,將蘊含在黨史中可歌可泣、催人奮進的故事以鮮活生動的敘事話語呈現出來。在黨的歷史上,無論是將墨汁當成紅糖水蘸粽子吃的陳望道,還是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楊靖宇,手托炸藥包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這些英雄烈士的故事,在今天看來,仍然感人至深,發(fā)人深思,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因此,要以敘事方式把“道”貫穿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在講好、講清、講深黨史故事中充分挖掘英雄烈士行為的思想偉力,真正實現話語資源向話語優(yōu)勢轉換與發(fā)展。其二,要援引古代歷史故事,生動講述為人治世的教益良方。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從不缺乏栩栩如生、鮮活生動的歷史故事,比如清正廉潔的故事、孝悌忠信的故事、品格勵志的故事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援引古代歷史故事闡明道理、解讀義理,巧妙地把歷史故事引入現實,讓歷史和現實相互映襯、過去和現在相互銜接,從而賦予歷史故事新的時代意義。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曾引用秦朝二世而亡的故事和南朝陳國皇帝陳叔寶亡國之音的故事來借古警今,告誡廣大黨員同志要自覺抵制奢靡之風、發(fā)揚艱苦奮斗優(yōu)良作風,讓黨員干部對腐化墮落問題有了更加具體而深刻的理解。這些亡國之君、賢人廉吏的故事已然成為我們黨彰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歷史生動性的生動教材,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向縱深發(fā)展。
(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歷史主動性
讀史可以明智,讀史可以知興替?!皻v史發(fā)展有其規(guī)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7]510只要主動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順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主動而為、奮發(fā)有為,就能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歷史主動性。其一,要主動把握歷史規(guī)律,深刻闡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大勢。正如習近平所言,“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guī)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7]545。這就表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歷史主動性,絕不是自說自話、自我欣賞的話語植入,而是對中國獨特歷史命運、獨特基本國情和獨特文化傳統(tǒng)的深刻把握,在深度闡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大勢中,詮釋好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歷史全局變化、國家發(fā)展大勢的關系,教育和引導廣大民眾主動掌握和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其二,自覺擔當歷史使命,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言說。作為以人為主體的實踐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人的思想提升和價值內化的有效方式,也是培育和造就時代新人全面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對此,習近平要求,“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8]。這一重要論述,一方面為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要求,即要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黨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朝著黨中央確定的目標團結一致向前進,高度凝聚起全社會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
三、現實邏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言傳指向
從現實邏輯探討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言傳指向,要在豐富敘事話語方式和提升敘事話語策略的互動邏輯中逐步推進和展開。敘事話語的目的意在指向現實、指導實踐,而敘事話語方式的多樣性和策略的有效性最終旨趣便是充分發(fā)揮敘事話語價值的引領性,讓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溫度”,又有力度。
(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方式多樣性
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核心價值觀念的表達載體。采用豐富多樣的敘事話語不僅能有效闡釋話語背后的道理,而且能迅速建立起敘事者和接受者之間的情感聯系。具體來說,其一,采用雅俗共賞的敘事方式,提升敘事話語的傳播力。采用雅俗共賞的敘事方式,形成既有優(yōu)美文采,又通俗易懂的敘事格調,話語才能言之有物、言之走心。深入品鑒1931年毛澤東創(chuàng)作的詩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其中既有像“萬木霜天紅爛漫”“霧滿龍岡千嶂暗”的優(yōu)美辭藻,也有“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的通俗話語。這種話風文風讓人耳目一新,言近且旨遠。盤點習近平的外交話語同樣如此,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構想,到“一帶一路”的倡議主張,從拒絕“零和博弈”到反對“強權獨霸”,習近平經常引用俗文俚語、詩文詞賦、寓言故事等來表達外交理念,讓內容與形式相互印證、話風和文風相互體現,既找準中外的話語共通點,又打通中外的話語共情點,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傳播力。其二,借用音像并茂的敘事方式,增強敘事話語的感染力。圖像是人類有史以來記載和表達事物的重要符號。圖像具有的鮮明直觀性,可以增強敘事話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還能將深奧的理論通俗化、形象化。近年來,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以特定歷史環(huán)境為背景的紀錄片、影視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有聚焦脫貧攻堅和鞏固脫貧成果的《告別貧困》,有歌頌早期共產黨人舍生忘死、投身革命的《信仰的感召》,有全景式記錄偉大抗疫精神的《同心戰(zhàn)“疫”》……豐富多樣的影視作品用回憶、倒敘和重塑等敘事手法,精準確定敘事話語對象,營造了敘事話語情境,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展現了中國力量、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梢姡瑘D文并茂的敘事方式,再現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滿足了大眾的審美需求,讓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具有可視、可感、可親的敘說魅力。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策略有效性
言由心生、情為意動,話語和情感是相通的。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不同敘事身份與敘事修辭都會影響敘事話語的效果呈現。因此,靈活變換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話語策略,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言說實效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其一,要轉換敘事人稱,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共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根據敘事對象不同和話語語境變化,采用第一人稱“我”或者“我們”的敘事表達更容易喚起民眾的內心感受與思考,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和話語訴求。與第一人稱不同,第二人稱則更像面對面交流,便于在抒情中溝通,在溝通中體現對聽者的尊重。如當老人摔倒“扶不扶”成為一個道德選擇問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因勢利導地追問:“你覺得這種行為,對嗎?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選擇怎么做呢?”要依據受眾的不同回答及時給出相應解釋,從而實現從“說理”到“陳情”的相互融合、共通表達。其二,變換敘事修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表現力。語言是極富表現力的藝術,富有表現力的話語除了要以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思想和內容吸引人,也要關注如何選擇話語的表現形式。針對不同的敘事場景和話語語境,借助多種修辭手法,變換敘事修辭,一方面能更精準、更巧妙地表達出敘事的深層意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敘事話語的表現力。例如,在談到中國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公平分配問題時,習近平把“做蛋糕”喻為經濟發(fā)展、“分蛋糕”喻為財富分配,形象又準確地說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同樣,面對“人類社會該向何處去”“世界又該怎么辦”的時代之問時,習近平則轉用“三個滾滾向前”為世界大勢和歷史潮流標定了方向,其形勢定位清晰準確,語言力量勢如破竹,使語言充滿靈動性和表現力。
(三)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價值引領性
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并不是與生俱來、自然內化的過程,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地對人們價值觀念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因此,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價值引領性,其一,要培養(yǎng)集體價值觀念,解決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思想困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切入點和關注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相應地,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也表現出多樣化、復雜化?,F實生活中,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然成為影響人民追求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對此,對于肩負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一方面要向廣大民眾分析并解釋當前社會矛盾呈現的結構性困境,另一方面也要解決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思想困惑。通過培養(yǎng)全社會集體主義價值觀念,講述全社會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故事,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4]40。其二,要建構個體精神家園,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動力。建構個人的精神家園既是弘揚價值主旋律、激發(fā)社會正能量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精神呼喚。習近平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夢,創(chuàng)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xù)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4]41。這一論述既蘊含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一致性,又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要懷有“奮斗必須有我”的諄諄囑托。為激勵人民實現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奮斗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深情講述道德模范和勞動模范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學習道德模范和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和精神,讓普通百姓由旁觀者變成踐行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強大動力,由此真正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的價值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文獻:第1卷[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304.
[3]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0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90.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6]新中國65年大事記: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81.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責任編輯:張曉妍】